近期浏览网络,满眼都是兴业100款理财产品收益不及预期一事。更有知名人士开始讲法制、捍卫道德,抨击中小银行的不良作为。
我查了下这一则新闻的源头,是北京商报8月6日发布的《兴业百款理财产品收益不及预期》一文。文章有点长,具体见:http://www.bjbusiness.com.cn/news/2013-08/060000001233944.shtml,看了一会,发现有问题。引用其中两个小段:“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各大银行共发行了12622款理财产品,其中建行以1115款产品发行量高居榜首,中行和广发与交行均超过700款,分列二三四名。”
再看下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兴业银行共有100款理财产品未达到其发行前承诺给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水平,其问题产品的占比为12.18%。此外,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南商(中国)银行、广东华兴银行、上海银行也分别因24款、21款、16款、10款产品未达预期收益排在问题榜前列。”
都是同花顺iFind数据,既然兴业共有100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问题产品的占比为12.18%,那么今年前7月,兴业应该发行了100/12.18%=821款理财产品,可是821款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居然没排进行业前四名?
针对这则“新闻”,兴业银行于8月7日迅速在新浪微博上发表申明,大意是:“同花顺公司发布的"银行理财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比较表"收录的各家银行产品数据严重不全,且以银行公布的参考收益率区间上限作为衡量标准,统计方法错误,违背产品的真实收益情况,造成数据完全失真、失准。”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个人认为,撇开兴业是否正好有100款这个凑巧数字的真假性不谈,也不谈绝大多数产品达到了预期收益的上限,即使真有占比12.18%的理财产品未达预期,那也不是什么大事:产品发行之时,收益都是预期,毛估估的,最终结果要等到期满兑现为止才见分晓,总有部分产品运行后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如果那些最终没达到预期的产品,其结算的年化收益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我想理性投资人应该感到满意。难道,每家银行每期都是100%的达到预期收益,你信么?说不定那时候又会报道说,理财产品产品的超额收益都被银行拿走了,或者说,银行肯定在用其他利润补足这块的差额,内控有猫腻等等。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是么?
6日北京商报率先报道,7日兴业银行发表申明。大多数媒体不但视而不见,反而变本加厉,丑化银行。我注意到, 9日开始,同样的内容,新闻标题已经从“收益不及预期”,故意转化为《银行理财盈亏成谜兴业银行、浙商银行上问题榜》。“盈亏成迷”?呵呵,我不禁愕然。
从一件小事,可以清楚地看到,新闻操守已经彻底沦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