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总行让我们 不良贷款充分暴露”

(2012-07-15 12:36:20)
标签:

杂谈

http://news.10jqka.com.cn/20120714/c528389105.shtml

2012-07-14 07:51:2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杨辉(化名)是一家股份制行南方分行的行长,今年以来该分行的不良率已经小幅攀升0.5个百分点,不过对他而言考核的压力并不大,年初总行不仅普遍提高了小微企业的不良率容忍度,给分行的指示也是“充分暴露”。

  他简单举例,一笔贷款有一个风险事件(老板跑路,销售下滑等)发生,普遍的做法是到期前进行化解重组,如果能够偿还,就不会在不良贷款类别里反映,如果实在无法偿还,才归为不良。不过现在部分银行的做法是,只要风险事件触发,不管有没到期,都直接归类为不良。

  “今年经济形势不好,但银行的利润形势还可以,不良贷款充分暴露,有利于降低明后几年不良指标调节的压力,所谓以丰补歉。”他说。

  不过,不良率上升也是双刃剑。

  目前该行内部,自上而下,都有不良贷款的额度指标,如果分行实际的不良额度超过了指标,还需要进行“调节压降处理”,他预期到年底或明年年初,银行业分行层面这种调节压降的高峰期会到来。

  所谓调节压降,在于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虽然有一些硬性的财务指标来核定,但大部分核定依据是非标准化的,可以由银行来“自由把握”。

  “贷款分类可以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门核心艺术,而不是科学,可以用来调节利润、分红、拨备等。”他感叹说。

  不仅如此,今年银行业不良率的普遍攀升,还带动了活跃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杨辉介绍,除了银行自己处置、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外,现在还有大量的民间投资公司介入不良资产处置市场。

  集体充分暴露

  江浙一家城商行的副行长,7月13日告诉记者,该行目前的不良率政策,也是“充分暴露”。

  他介绍,前期浙江省政府还专门在省内开展了不良贷款排查,鼓励银行摸清企业风险状况,发现潜藏风险,及时应对处置。

  不过,他对部分银行为了暴露而暴露的做法表示了异议。

  他介绍,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里面,虽然无法看到企业的银行贷款的具体明细,但是可以看到贷款的总额和状态,比如总贷款规模、正常还是不良等。

  按照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不良)标准,一般原则是,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不良类,一般银行也会随之将其划分为不良类。

  他认为,某些银行如果为了不良暴露,划分不良的标准过严,会给其他银行带来压力,并将企业的资金链风险放大。他也认同,今年是银行不良率充分暴露的大好时机,除了温州等地的不良率攀升过快外,其他地区的不良率不超过3%一般都在银行的可承受范围内,而今年的充分暴露,将给之后的不良控制降低压力。

  但他不认为不良率会大幅影响银行的利润。他介绍,不良产生后,一般是影响当季的拨备,而银行每年也会按照一定增速新计提拨备,因此利润和业绩的压力不大,更多是在声誉或者社会心理方面的压力。

  不良迁徙率更可靠

  充分暴露的另一面,是不良额度控制的压力。

  宁波一家银行分行的负责人介绍,除非发生资金链断裂、倒闭等硬性风险事件,由于银企关系不同,不一定所有的银行都会将企业归为不良。

  比如亏损,按照银监会的标准,如果企业经营亏损,并且经营现金流为负,一般应该划为次级类贷款。但实际情况是亏损额度占资产的比例不同,银行的划分也会不同,有的直接划分到次级类,一般如果在30%以内,银行归为正常类或关注类贷款的可能性就很高。

  因此同样一个亏损事件,不同银行可以分别在正常类、关注类和次级类贷款里面反映,而银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考核要求,也有可能采取不同的划分标准。

  据了解,正因为贷款分类的划分空间自由度较大,一些地方局都在尝试更加细分化的操作,比如在五级分类里面,再增加一个重点关注类。

  “增加重点关注类的理由,就在于如果将该类贷款直接划入不良,似乎对银行考核不利,但不划入不良,又不利于提示风险。”一位地方银监局的人士介绍。

  另外,则是进行贷款分类偏离度的现场检查,这是银监会对贷款账面分类和实际分类差异程度的一个监管标准,一般认为超过5%就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

  前述地方局人士介绍,面对贷款划分里面可能存在的“水分”,最重要的还是看贷款的迁徙率,特别是向下的迁徙率,而不是绝对数额。因为迁徙率代表了质量变化的情况,相对较为真实,总额则可调节空间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