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普通俄罗斯家庭

(2015-05-07 21:13:59)
标签:

育儿

圣彼得堡的城南,有一个叫Южнoе кладбище国家墓地,这里没有莫斯科新圣女墓地那样琉璃装潢,却也足够庄严肃穆。2015年5月7日,我带孩子来到这里,给已故的亲人扫墓。

http://s2/mw690/001aJSD8gy6S5rKBgJze1&690

孩子6岁还没上学,却也知道了这里安葬着姥姥的父亲和母亲。春天姗姗来迟,让俄罗斯纪念胜利日的时刻,显得格外凝重。

http://s8/mw690/001aJSD8gy6S5rXPCXtf7&690

孩子姥姥是50后,她的父母亲还有一段和战争有关的爱情故事。

他们同龄,都生于1915年,战争开始的1941年6月22日之前,他们就认识了。26岁的他们,因为战争突然开始而失联了,女方自然认为男方上了前线而生死难说。

http://s8/mw690/001aJSD8gy6Sag2aTZR27&690

这是孩子姥姥的父亲,一个拖拉机工程师

他是俄罗斯人,是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生产拖拉机)的机械和发动机工程师。战争开始了,他本该应和其他男公民一样,征入伍上前线,但是,工厂里的工程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如果都牺牲在前线,工厂怎么办?

厂长顶着压力,手拿着上级要求转产拖拉机为坦克的文件,硬是给他留下了,他也就因此可能捡了一条命,因为前线的士兵和基层军官,战争初期93%都牺牲了。

因为有一手好技术,他就在战时被德国围困900天的列宁格勒工厂里夜以继日滴工作着。每天只吃供应125克的面包,他和所有男人一样,忍着饥饿工作着坚持着。晚上也睡在工厂的特定“宿舍”里,也没力气走路回家。一天晚上,德国飞机轰炸了工厂和宿舍,他因为宿舍紧张而自己睡到了桌子下地面上,坚实的桌子让他又免于一死;救援的士兵来了,都认为不可能再有活人了,却听到一个微弱的救援呼叫,就没有停止,直到给他拽出来。结果他连皮肉擦伤也没有,医生就开玩笑地说,你为什么不大声喊救命啊?他的回答,竟然上了当时的《共青团真理报》"吃不饱饭,哪有力气呼喊啊,还要留着力气干活儿啊"。

http://s5/mw690/001aJSD8gy6SahiifYMe4&690

这是孩子姥姥的母亲,一个原装的爱沙尼亚女人

失联的她看了报纸,知道了自己的他并没有上前线,而且还活着,就拿着从自己嘴边省下的面包来看他--自己的男朋友。战争年代,面包是女性求爱的锐利武器。两人从此再没分开,爱沙尼亚作为原苏联的一员,也为战争的胜利牺牲无数的先烈,但是如今年轻的一代却反过来否定自己了。

http://s1/mw690/001aJSD8gy6SagXAvmw00&690

这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若干年以后的全家福

http://s1/large/001aJSD8zy7JWoZk0v3b5

1944年1月27日,900天的围困解除了,他们就在一个月后的2月27日结婚,那时的他们都29岁了。她在军队医院里做护士。在那个年代,爱沙尼亚女人也成了反抗法西斯的“苏联战士”,只是因为没在前线而幸存下来。

http://s10/mw690/001aJSD8gy6Sagndug9e9&690

这是俺家孩子姥姥妈妈的弟弟,就是孩子妈妈的舅姥爷啊,家里唯一的男人,他牺牲在拉脱维亚。

而她的弟弟1943年却在拉脱维亚的一次丛林作战中,被德国阻击手击中身亡,只有一张阵亡通知书,遗骨去找过几次但还没找到。

苏联人民,每个家庭都有为战争而捐躯的男儿。如今的俄罗斯,为什么会这样珍视独立与和平,那是因为这一切是用牺牲士兵的生命换来的。但是俄罗斯人民并没有用阶级仇和民族恨的方式追忆往事,而是向前看,从崇拜英雄和民族自信中,找到了一种方式--那就是隆重纪念胜利。这就让我们理解了他们为什么要胜利阅兵。

http://s16/mw690/001aJSD8gy6S8bE1pAH5f&690

带着孩子扫墓,也是教育后代,让他逐渐懂得:自己是什么出身和家庭;同时也告慰先人,俺们还是人丁兴旺滴,后继有人。

http://s16/mw690/001aJSD8gy6SahPaAeH5f&690

这是她的一家人,唯一的男人上前线,牺牲了。

http://s14/mw690/001aJSD8gy6SahRHQ7P0d&690

这是战争前,她和女同学一起去滑冰。谁能想到,一年后,和平被罪恶的侵略打碎了。

http://s16/mw690/001aJSD8gy6SahPX57x9f&690

战争开始了,女人也穿上了军装,成为了光荣的医疗战士。这是孩子姥姥的母亲。

http://s8/mw690/001aJSD8gy6Sajiwz3xa7&690

照片上了小女孩,后来成了俺孩子的姥姥。

http://s3/mw690/001aJSD8gy6Sai1rdKO02&690

摄于夏宫。如今这里就是华人来圣彼得堡必去的景区。相当于北京颐和园。

苏联的肃反,没有影响到这样的普通人家。政治斗争,是当权者,是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和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似乎还无直接关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