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圆明园

标签:
爱在中国行大水法鉴碧亭百年沧桑慈禧圆明园旅游 |
圆明园,是个沉重的话题,拍它,我觉得手里的相机都比往常要沉重许多,但我的心情呢,我努力把她放轻松,放轻松。
这是圆明园的大水法,也成了如今我们提到圆明园的最明显的地标志。黑白的调子,更是圆明园在我们心目中的定位,,那是衰败和耻辱!
但是,我总觉得我们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圆明园,去拍摄她。历史的沉重记忆应该深埋心中.我们的眼光应该明亮向前。一个民族的优秀在于:曾经焦土残骸地,野花盛开倚翠装。象这些小花一样顽强,艳丽,不屈,乐观和自强.
这也就是我拍圆明园所要表达的情绪,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拍摄什么题材,都要有情绪的,有感情投入的,而不是麻木和机械地去为拍而拍。
圆明园现在对外开放有三个门,我认为从南门(绮春园门)进入最好,一个是游览和拍摄起来比较顺,还一个是景点比较集中。绮春园园门比较宽,对于4:3的篇幅不太好拍,所以我倒是建议如果天气也不好的话,就不必拍它的正面标准照了,还不如改换角度这样拍,也算是创新了。所以,拍摄的时候,当发现常规构图效果差强人意的话,不妨,就这表达主题的思路大胆创新,首先就是从构图上创新。
第一处看到的,可能就是鉴碧亭了,此亭原建于1811年(嘉庆十六年)前后,绮春园宫门内,碧湖之中,方亭高敞,为观景佳处。要拍好这个亭子,有两大困难,一个是树木的掩映,一个是天气的灰白,所以,我以为在冬天的雪后,拍这个亭子是最有意境的。这里我把镜头沿着这桥顺过去,拍了这个亭子。
其实,拍鉴碧亭还有一个绝佳的角度,就是在残桥北面拍,就是下面这张,拍摄地点是残桥北边的小河旁,镜头一定要低,要低,在快要挨着水面那一刹那,按下快门。
紧挨着残桥,就是一座不残的桥,也是整个圆明园保存最完好的两座桥之一。拍这样的图片,我留意了对于水中倒影的表现。
拍这个石狮子还有小野花,是因为我想起了慈禧是怎么在圆明园里偶遇皇上得到了宠爱的,就宛如这小野花和石狮子。而这个丑丑的石狮子背后,就是当今的圆明园管理处,但却也恰好是当年慈禧临幸地。后来这里被慈禧改名为:天地一家春。
福海的名声在外,其实,看上去并不大,拍好它,一定要家伙式儿齐全,比如三角架,渐变灰镜等。再有,就是一个好天气了。我拍的那天,恰好天气不是很好。
圆明园里面有很多小码头,为了表现它,我使用了倒影。
来圆明园,一定要去西洋楼景区,而在这里拍摄,要面临众多旅行者走走来来的干扰。这就需要在构图上下些功夫,尽量使得片子都干净整齐。
谐其趣是西洋楼景区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建筑群,也是三大水法之一,在西洋,水法就是说的喷泉。另两个大的喷泉组分别是海晏堂和大水法。
拍摄的时候,除了整组的残垣的拍摄,也可留意一些细微之处的拍摄,比如昨夜的积水呀,飘零的落叶呀,所谓与细微处见真情,我们一定要表达出摄者的真情趣来。
在往前走,就是方外观和五竹亭了,这组建筑里,有段挺有意思的爱情故事。当年,香妃的哥哥在新疆那边打匈奴获得了胜利,乾隆大喜,要赏赐他,于是这哥们就带着妹妹来北京领赏,结果,乾隆看上了他妹妹了,就封了妃子。因这香妃信仰伊斯兰教,乾隆就在这里专门为她修了方外观做礼拜用,而皇上呢,每每都会在对面的五竹亭耐心等候。
另一个叹为观止的建筑群遗址,就是海晏堂了,前段时间说的那4个兽首的回归,就是说的这儿。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石槽的管道,连接着这里的水法和后面的蓄水池。
蓄水池是个巨大的梯形石槽,是供所有的水法的喷泉用水,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景和后面石槽的呼应和纵深。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说大水法,圆明园的建筑的代表,也是最大的一处喷泉。据说这组喷泉当年开启的时候,声音如雷鸣灌耳。而皇上呢,通常坐在观水法和大臣们一起观赏。有趣的是,当年乾隆观赏的时候,没有留意到后面那些石头影壁上画满了西洋的火枪大炮,后来,这是这些东西,敲开了圆明园的大门,把这里变成了一片瓦砾场的。
对了,西洋楼里还有一处深得孩子们喜爱的景致,那就是黄花阵了。想当初,每逢中秋佳节,皇上都是坐在中心的亭子里,看带着黄丝巾的妃子宫女门从黄花阵的四个门涌入,在迷宫里跑跳着,看哪个女子能够第一个到达中心的亭子,就会得到皇上特别的嘉奖。
离开西洋楼,其实,圆明园还有很多可看之处,值得一体的是海岳开襟中的荷花观赏区,现在还不是时候,到了仲夏,这里将一片芙蕖蛙鸣里,也是摄影爱好者们长枪短炮的聚集之处,拍摄累了,还可以到水边的茶馆喝一壶上好的荷叶茶,吃两块地到的北京年糕。
一路下来,发现很多片子都是遗址的。遗址就遗址吧,谁让这公园的全称是圆明园遗址公园呢。我还发现这曾经的遗址焦土上,现在已经绿木丛生,而石峡的流水呢,现在也清澈见底,可见,虽是遗址,却还年轻,年轻就有希望,希望就在这草木丛丛和流水淙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