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年1日之1月26日

(2008-01-29 06:04:55)
标签:

颐和园

杂谈

 
前言
拍颐和园四个年头了,积累起来,就有四个今天。这样发片,也挺有意思,颇能抚今追昔。
 
2005年1月26日,多云
 

2005年1月26日,多云

清朝的帝王似乎都喜欢江南.因为中原玩腻了.

比如乾隆爷几下江南
比如某个帝王索性修了颐和园.

并且把苏堤和苏州园林都搬进了颐和园(比如西堤和谐趣园).

每每当我们漫步颐和园的回廊时候,偶一抬头,就能看到江南的花格窗和女儿墙.

只有那远处的枯树枝头和斜斜的阳光,才会把我们带回这冬日北国的现实.

小的时候,特喜欢在冬天的夜晚钻进那床厚棉被里,闻着棉布的味道,看着我家的花格窗开始梦想:
想象那个我喜欢的女孩的一颦一嗔和长发飘飘.然后带着期盼入梦.只有当午夜梦回的时候,偶尔从洗手间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年少青涩,才会怃然回到现实的少年烦恼中.

好象都一样,不管是帝王还是普通如你我,都有2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一个是梦想.

只不过帝王似乎可以把梦想修成园子,所以梦想就都没了.
而你我好象只能可以把梦想放进期盼,因而梦想一直美丽.

多少年过去了,我的梦中依然有江南.有花格窗下的花季姑娘.
四年1日之1月26日
 
2006年1月26日
 

2006年1月26日

前些天在飞机上看了余华的《兄弟》,今天又看了WEIWEI同学写的读后感,自己也痒痒地想发些议论

看weiwei的“我眼中的《兄弟》” 有感


我没有读过余华别的作品,除了这个《兄弟》的上半部分、。

因为电影《活着》,知道了这个作家。

看了《兄弟》,被深深感染。

原因很简单,2点:

1/ 在艰难困苦岁月中的快乐诡诈,比如主人公用偷看姑娘屁股的事儿换了好多碗特好吃的面条;比如因为抓虾,作虾,渐渐学会做特好吃的虾给老爸送。等等。让人从余华笔触中的冰冷凄惨中,还能间隙地笑下,尽管是含泪的浅浅的笑。这样的小说构成是能给人继续活下去勇气的,当一部冷派的揭露的小说能从中读出一些温暖的时候,我们终于知道自己的潜力了,困苦中,再难也要坚持活下去,而且是微笑着直面打击。

2/ 小说中弱者的血性,让我为之激动。当好心人帮助两个可怜的小孩子送他们的父亲的尸体回家的时候,面对好事者的挑衅,2个弱小的孩子愤然而起,他们两个象疯了一样冲了上去,象野狗一样咬着那人,逮那儿咬那儿。这组镜头如果拍成电影,会充满了一定的凄美,一个特写的近镜头,2个孩子满脸是血,那熊一般的人浑身是血,镜头逐渐远去,慢慢展现全景,空空的街道,肆虐的风,风中,2个孩子围着那个人上窜下跳,那人踉跄着逃跑,再远处,一辆板车,车上躺着死去的孩子的爹......画外,是那个熊样的汉子凄惨的叫声和一把中胡的简单旋律。我相信,如果这本书拍成电影,这将是最最感人的一个镜头。

我觉得这种血性,在弱势人物身上的爆发,始终是鼓励我去在坚忍中刚强的力量。非不敢为,是不欲为,悬崖绝步,挺身而起,非小为,而大为!

好,不写了,觉得weiwei看的是余华的作品的全部,有一个纵向的比较,我不行,没有看过全部,所以只说这半部的《兄弟》。

我感动泪流,但是决不气馁,而是更有生活的乐趣和力量。这就是余华带给我的。


发张粗砾的照片,拍摄于颐和园雪后,生活就是这样。
四年1日之1月26日
 
2007年1月26日
 

2007-01-26
四年1日之1月26日
 
 
 
2008年1月26日
 

2008年1月26日

信任如雪。

在这雪后的颐和园,其实都雪后好多天了,因为昆明湖冰面的寒冷,所以这里的积雪依旧。

这样很好,朋友说:信任如雪,随时都会化掉。

她是起意于最近的生意合伙人的突然离走,带走了她多年经营的骨干和资源。她说她一直多么信任她的伙伴,没有想到......

是呀,信任如雪,很轻易地就会化掉,但是如果,如果心冷似冰呢,永远保留那种冷漠的冷静,可能会防患于未然,至少不会赔上那么许多。

可见,信任如雪,心意如冰,才能有所成就,尤其是在我们身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四年1日之1月2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