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屋漏痕

(2006-10-18 21:09:25)
屋漏痕
这张照片拍摄于颐和园德和园西夹道。恐怕这条道路当年也是太监丫环走的下人的夹道。当时拍摄的时候,主要是喜欢上了这扇夹道西墙和墙上的所谓“屋漏痕”。
 
因之,我想到了素有“颜筋柳骨”的颜真卿书法。小时候,学校里教的是柳公权体,字帖也多用柳体。我却偏偏买了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字帖,练习颜体。书法老师很是看不上我的作业,认为笔画和间架结构都不对,常常得的是3分,更别说老师的课堂赏评了。直到有一次他生病另个书法老师代课,竟然把我的书法作业在班上表扬,并介绍给同学们这是颜体,后来还借此向大家讲述了颜体的特点。当时,我甭提多么高兴了!也就是在那天,从这位老师那里,我知道了“屋漏痕”。颜真卿在其晚期的作品中,楷书风格已经堪称完美,字体紧凑,开张大度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屋漏痕”也成为颜体书法的最美的境界和代表。记得后来,我还专门去研究过雨后水浸渍大院院墙上的所谓“屋漏痕”,并且在自己的作业中刻意模仿。于是我的书法作业离开原来那个书法老师的柳体书法要求就相去更远了,所以3分也一直得着,直到书法课被取消。但是屋漏体的美感和风骨铭刻在我的内心深处,至今是我欣赏书法的标准。
 
所以,看到这堵德和园西夹道墙上的“屋漏痕”,我就忍耐不住拍摄了这张照片。
 
在大面积古建翻修的今天,这样的带有原始屋漏痕的老墙已经少之又少了,而在我们的眼前,这样有屋漏痕的书法更为凤毛麟角,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印刷体的铅字和在电脑屏幕上闪烁的GB2312的仿宋体。
 
记得有一个德国人(德译本《围城》的译者)在回忆跟钱钟书先生的书信交往中说的:“我和钱老师的书信往来,每每收到钱老师的信件,打开都是漂亮的毛笔小楷,那简直就是书法作品,而我回的信都是用那台电子打印机打印的,仿佛没有生命的信件,从中,我终于看出我与钱老师在文化上的差距,那是高山仰止的距离。”哈,这个德国人恐怕现在发了,他的那些钱先生的书信,估计现在值老鼻子钱了。
 
这是文化上的倒退,我们不仅看不到屋漏痕的毛笔书信,甚至除了工商银行的电脑打印的对账单,我都有多少年没有收到过书信了。
 
当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想起了我学习书法的童年,感慨着我这远离屋漏痕书法的近20年。除了惭愧,我亦感到幸运,在颐和园的这个少有游人的角落,再次欣赏这久违的屋漏痕,还把它记录在6*6的胶片上,真是件高兴的事情!
 
对了,想起了,我上次出差还带回了一套特别榜的端砚,还有湖笔。晚上回家翻出来,开始重温我儿时练习不缀的颜体“屋漏痕”。
 
久违了,我的屋漏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