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拍的一张照片,现在天黑的晚,所以下班后还可以去拍张照片,夏天的幸福呀。
快到端午节了,看到两只燕子,各飞东西,一个女人,孤独坐在那儿。让我想起《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情景。于是给照片这样一个名字《分别》。
关于分别,一直相信中国人是自古伤离别的,并为此离别之情,更着许多笔墨。从古老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到盛唐的脍炙人口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踏歌声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到谢亭边上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那么为何中国古人如此伤别离,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1/ 咱们国家幅员辽阔,所以如果行走的话,比如边塞戍关,
比如外埠执政,比如走亲会友都需要走很长的路。没有飞机,火车。所以要么说古运河的开凿特别伟大呢,实际上是因为它打通了南北的交通。
2/
通信条件比价差,那时候通信基本靠喊,顶多是一个鸿雁传书。所以一旦别离,相思即成永远。哪象现代,随时随地手机传达信息,现在还可以发送照片来与远方的朋友共享。最近推出的手机位置服务,更可以让你的朋友随时知道你在什么地方,真正做到了天涯若比邻,千里公婵娟。
3/
古人没有互联网,更没有博客,所以伤怀和孤独能够把这种离别之情无限的放大,最后成为一种不自觉的敏感,以至柳永早晨醒来,都会伤心感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到了节日,这种离愁会达到极点,所以才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极度的伤感。
4/
古代的环境保护的好,没有重工业的污染,所以景色美,特别是月亮。所以古人能够常常睹月思乡,李白更曾特别直白地就说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更令人欣赏的薛涛的《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所以,现代人虽然多了交通通信的便利,可以天涯咫尺,但却少了那种杨柳依依,灞桥伤别的刻骨铭心的诗情和感动。
前一篇:女儿用我的笔记本画的画
后一篇:时光荏苒,鼎立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