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湖之西,就是这著名的天一阁了。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因为要说道范钦,所以还是上一长被拍烂的大门的片子:
范钦字尧卿,号东明,官至兵部右侍郎。他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六百三十八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想这个古代的图书馆,确是私造,并非国立,而其藏书之丰,竟高于太庙。于是这安全防患事宜,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所以连这藏书阁楼的名字,都是用来预防火患的。《易经》注解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话,于是东明取其克火之意,命名藏书阁为“天一阁”。
谈到天一阁的历史兴衰,我们可以从格外老墙的班驳和树影略见.而葱葱的新率,也让人看到他的新生.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四千零九十四部,共五万三千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八万多卷。
常言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指难矣。漫步天一阁楼,心境竟陡然澄明,步履也更加轻巧,似乎踏的重些,藏书都会跌落。真个是“为爱墨香常绕屋”。
绕屋之后,再去绕城,当更觉着这宁波的书卷气息。比如在街上常可碰到下夜校的学生,比如宁波有咱们国家最高的大学升学率。
当然,我们更应该知道的是,宁波是咱们国家著名的华侨城。也就是宁波人的祖先们,曾经远度南洋,心情耕耘,在那里,铸就了另外的经济辉煌。依赖如此的先天之德,宁波的后人们亦不甘寂寞,他们的辛勤劳动,已经使得今日宁波,俨然一座现代商业之都市。这里有一张我拍的天一广场的照片,你可以双击它来看看这现代化城市中心的全貌。
而漫步这广场周围的步行街,更是琳琅满目的名牌和时尚,让我目不暇给。
来过多次的这座甬城,给我的印象是多元化的,她的城市历史悠久,却又现代时尚,所以我们称之为现代古城;她的商人精明能干,却又博学多知,所以我们称之为儒商;她的文风鼎盛,却又经济繁荣,所以我们称之为历史侨乡。
最后想说的,于这座城市,自知了解,却不尽然。我说了她的吃,还么有说她的玩,我说了她的藏书楼,却还不及细说那王守仁的“阳明学派”和黄宗羲的“浙东史学”。此文就权当是一个印象的梳理和管中的窥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