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惩戒教育,更要用心去进行

(2011-10-18 23:11:24)
标签:

情感

婚姻

生活

家庭

教育

校园

育儿

杂谈

分类: 教坛心语

惩戒教育,更要用心去进行
惩戒教育,更要用心去进行

◇文/闲情咖啡

 

实施新课改以来,教育的春风扑面而来,“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爱心教育、赏识教育更是主导了教育意识。有很多师者以为自己对孩子的抚摸就是爱的表现,以为自己对孩子的表扬就是爱的教育,其实不然。李镇西老师却在《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一书中说到:“我不接受甚至反对‘爱心教育’的提法,就是不希望人们把爱心当成一种模式,一种手段,一种技巧。教育的爱,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做出来的一种姿态;她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反思我们的工作,很多时候我们就将爱当成了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技巧。我们对孩子的爱,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只是为了“抓”住孩子的心,只是让孩子接纳我们这个教师。所以我们对孩子的爱,是功利性的,是有目的的,是缺乏“真诚”的。

所以说教育意识深邃入心,单纯作为手段的教育都非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同样,“惩戒教育”就真的一无是处,与爱心教育、赏识教育水火不容吗?百度词条里,“惩戒”的意思是惩罚以示警戒。不难看出,“惩”是手段,“戒”则是目的。只要你用心去进行,惩罚教育也有让你想象不到的意外效果。惩戒教育,更要用心去进行

那是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学校为了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给每个学生下发了一张明信片,让孩子们写写对母亲最想说的话。在做了许多精心的准备和情感的铺垫后,我才适时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相信此刻,你们已经有了太多的话语想对母亲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你对母亲的感激,写出你对母亲的赞美,也可以写出你对母亲的歉意和忏悔……”

在其他孩子奋笔意疾书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极不和谐的声音:“老师,没有话说可以不写吗?”他的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足以打破教室的静寂,也足以牵引他人的目光。我能感觉到一股愤怒的浪潮瞬间从心底涌出,可在喷发之际又被一股悲哀之情掩埋了,我冷冷地对他说了两个字“可以”,但是我用目光与他的目光对峙了很久……

这是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母亲为了弥补孩子那份缺失的爱,最大限度地推卸了周末的一切工作和应酬,周五放学时亲自到校来接他回到自己的身边,陪他开心过周末,甚至和他睡一张床并且睡一头……

瞬间的愤怒之后,我悲哀平时的感恩教育真的对孩子没有起到任何的触动;我心寒母亲的付出和良苦用心没有植根于孩子的心中。我拨通了孩子母亲的电话,满怀歉意地以辅导孩子功课为由要求她六点钟再过来接孩子。

放学的铃声响了,我进到教室对孩子简单地告诉妈妈有事要到六点钟来接他,让他先看书或者做作业开始他不以为然,但随着教室里的同学越来越少,天色越来越沉的时候,他有点坐不住了,不时地向门外眺望,我知道,他在期待母亲的出现,他渴望回到和母亲相处的那段时光。差不多快到六点钟时,他终于熬不住,轻轻地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我能不能去打个电话,看我妈妈来了没有?”

“不用了,妈妈说了到六点钟才能过来。再等等吧。”说完,我又开始“认真”改作业了。孩子站在我边上不肯回座位。我偷偷看了孩子一眼,他不自然地摆弄着手指,有点想哭的感觉。

“想妈妈了吗?”孩子没说话,也没点头,只是手指停止了摆弄,眼泪流了出来。

“还记得下午你说过的话吗?如果让妈妈听到了,妈妈还想过来接你吗?”也许是无望的守候,也许是寂寞的煎熬,也许是我话语的刺激,他哭了,很伤心,抡起袖子不停地擦眼泪。

“孩子,难道只有在放学的时候你才会想起妈妈吗?难道妈妈对你的全心付出还换不来你一句感激的话语吗?……”再说时,我心都已痛楚。但我必须向孩子说明真相。“孩子,知道吗,是老师叫妈妈今天不要来接你的。如果到此刻为止,你还没有一句想对妈妈说的话,我也可以打电话给妈妈,让妈妈今天来接你,但 以后的星期五就不会来接你了,行不行?”孩子拼命地摇头,哭得更伤心了。我知道,此刻,我已触动了孩子内心的情愫,他是爱母亲的。

“回到座位上,写好那张卡片,一会亲自交给妈妈。”

在孩子写卡片的瞬间,我又打了个电话给孩子母亲,告诉她我已经给孩子辅导完了,可以来接孩子了。

我没有去看孩子写了什么,但从母亲与他的相拥中,我深信,孩子肯定写出了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我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惩戒教育还在进行着,也在发挥着作用,但我想说的是:惩戒教育,更要用心地进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