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半屏乐士
半屏乐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47
  • 关注人气: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城九贤祠的前后变化

(2022-03-24 21:58:27)



九贤祠在蒲城的建立,现在大部分人已不知,只晓的只能从志书中略知。

光绪版蒲城县志,记载尧山书院曾立有王鼎、程仪凤之文人牌位,是对两位文化人对文教事业的贡献及本人享有文名的尊敬和承认。立碑于书院,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孟秋中元节,供后人参拜祈祷,供奉敬仰。此举不只是对文化人的一种传承和崇拜,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弘扬和继承。在光绪版蒲城县志中,我们看到的就是王鼎和程仪凤两人,至于立碑于尧山书院的时间,没有确切的时间,现也没发现和查到此块碑石,估计应在王鼎和程仪凤先后去逝后,对两位文化大人的尊敬和纪念,开始立碑于书院的,应为道光年后期,或咸丰,或同治年,也许光绪年,道光年后期还是准确些,不会时间延后,延后的只是年年朝朝对两位的祈祷仪式。

在乡友邓国涛提供的民国版蒲城县志中,为我们提供了该志刊载的宗教祠祀志中,有九贤祠专记,除有邑绅王鼎、程仪凤两人外,还有邑绅王得颖,邑侯罗文思,沈元煇,夏秉衡,叶藩,曹志升,周相焯七人,“九贤祠在尧山书院中庭”,祀九人于中庭,“以其皆有功于文教也”。“每岁孟秋中元节为祭祀期,光绪壬寅1902年即光绪28年),周政伯太史主讲书院,以祠阁地址狭隘于中庭,后特筑一室供神主其中,朔望率生徒拈香跪拜,所以崇功德识景仰也”。《民国三十七年   蒲城县志稿》  邑绅既为本县籍人士在外者,邑侯为在蒲城任知县的外籍人士。道光年后期创立的文人碑石,供师生及社会景仰祀拜,营造崇尚文化,重视文教事业,形成社会良好风气,对当地文化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王鼎和程仪凤之后,又续加的七人,不是道光后期出现的人物,而是跨度之大,重视程度之高,规模也是宏大的。据查有关资料,创建尧山书院的是四川罗文思。乾隆十四年(1749年),罗文思从商南调来蒲城任知县,看到蒲城“诸峰特秀,人文蔚起。科举于此称最焉”。但罗文思到基层看到的并非繁荣。连续饥荒后,“地方凋瘵,一切賬抚劳徕,不遗余力”。每问百姓疾苦,都指贫苦连连,但看到的都是读书声不断,百姓的日子再苦,但不忘读书习文,已是蒲城之普遍风光,可见文化之盛现象。但苦苦无学堂,无教育之地,都知“地之美者善养禾”,“夫禾种之美者也,而养之必以其地”。罗文思深感“书院者,其养士之地乎蒲,大邑也,未有建焉,余念阙如”。罗文思知蒲城之大县,文化传承之盛,怎么没有教育之地呢?县城连一所书院都没有,如何能出人才?促使罗文思必须建一所书院,供百姓子弟有正规的书院攻读诗书,尧山书院从此成为蒲城一所正规的教学基地,有名的学府。从乾隆朝到清末代宣宗年,尧山书院历经多次修缮,历经社会动荡及战乱,饱经风霜,但都坚持到清灭民兴,书院逐废,改为学堂,尧山书院走到了尽头。蒲籍三合人,光绪进士周爰诹,清代末期翰林院编修,清灭民国兴起,他回乡主营尧山书院,并多有著书,留下多部经典史书,真为蒲城又一名人文士,历史应永铭记他对文化的贡献,永不能忘记周太史政伯——周爰诹先生。

附记九贤祠名人简要:

邑绅王鼎:蒲城籍,城关镇人,清嘉庆进士,嘉庆、道光朝等部侍郎、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

邑绅程仪凤:蒲城原任乡程家村人,嘉庆25年进士。道光朝兵部武选司郎中,诰授中宪大夫,后返乡主讲长安关中书院,后任关中书院山长。

邑绅王得颖:蒲城籍人,附生,孝廉方正,任湖北安陆府知府。

邑侯罗文思:祖江西杏水,先世职四川,文思从四川初试陕西商南知县,后任蒲城知县。

邑侯沈元煇:乾隆二十一年润九月,代理蒲城知县。

邑侯夏秉衡:江苏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人,乾隆十七年中举,二十八年任蒲城知县,著书多种。

邑侯叶  籓:原居杭州,乾隆辛未科二甲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南昌、蒲城及同官知县,后两广知府,诰授中宪大夫。

邑侯曹志升:不详。

邑侯周相焯:周天度之子,字荣甫,号九悟,清道光进士,历任知县,以守蒲城功升知州,同治五年(1866年),擢署凤翔知府,赏戴花翔。著有《蒲城守城记》,《题画诗》行世。

    20177月酷暑 

2021年六月稍修上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