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刘跃:"德艺双馨"的《梅兰芳》与炒冷饭的陈凯歌

标签:
梅兰芳陈凯歌五代三不不折腾梅葆玖政绩工程八卦低俗娱乐无极 |
分类: 电影评论 |
政绩工程电影《梅兰芳》是继《风月》和《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后彻底证明导演陈凯歌江郎才尽的电影。现在看来,《霸王别姬》的成功对陈而言,足以证明纯属偶然。
博主开始就不待见陈导儿的新作,原因有二:一是陈导儿炒自己多年前《霸王别姬》的冷饭,两部电影都是关于京剧伶人的往事,风格接近题材雷同,又很难超越《霸王别姬》,所以特别没劲。博主一向以为,文/革后的中国电影,堪称经典的只有一部《霸王别姬》。二是关于电影中的人物,名伶梅兰芳是京剧界尽人皆知的“德艺双馨”的楷模,如果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身上没什么毛病,又没什么缺点、没有性格、令人乏味的人,这种电影有什么意思?相比《梅兰芳》,博主更爱看一部关于充满人性弱点、人性矛盾和人性复杂性的电影。剧中人物有弱点,不完美,才真实,才可爱。
看过DVD之后,不出博主所料,《梅兰芳》是真正的垃圾、是一部大烂片的结论得到肯定。首先《梅兰芳》是一部“中国电视剧水准”的电影,博主怀疑该片的编剧都是来自电视剧行业,因为全片看不到什么电影语言,充斥类似电视剧的大量无聊对白,加上陈导儿这回又狠狠地炒了自己一回冷饭,也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江郎才尽。真正的艺术家贵在创新,应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而不是重复自己,走老路,哪怕《无极》的跟头栽得多么大。
影片从头到尾都是没头没脑的情节:每场戏都是匆匆忙忙开始,又匆匆忙忙结束……,博主看片时只想对陈导儿说:又不是拍动作片,你急个什么?打《风月》开始,陈氏电影出现的没头没脑的陈氏风格的对白充斥全片——像独白,又不是独白,像对话,又不是对话,听起来这叫一别扭。该片另一大硬伤是,人物关系突兀而无铺垫,混乱而无逻辑性的故事线索,始终无法把观众带入故事和情节之中,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
如果陈凯歌只想把梅兰芳塑造一位“德艺双馨”的艺人,那么完全没必要拍这样一部乏味的电影。“德艺双馨”意即完美,过去叫“高大全”,高大全则虚假。梅兰芳与孟晓冬的二奶包养关系也被刻意模糊淡化,导演处理得很暧昧。梅兰芳被陈凯歌塑造得无血、无肉、无骨、总之苍白无力,毫无鲜活之气,观看整部电影也就味同嚼蜡。看来陈导儿的电影智商在《霸王别姬》之后就出了问题,一直无法跳出自己的创作误区——违反基本的艺术规律。想必陈导儿自己至今未弄懂《霸王别姬》为什么成功,成功在哪里。记得《霸王别姬》的女制片人徐枫曾透露:当年是我强迫陈凯歌拍《霸王别姬》的,陈当时并不看好《霸王别姬》,不想拍,而《风月》却是陈强迫我拍的,我并不看好《风月》,因为《风月》里人物都不可爱。看过《梅兰芳》的观众,你认为《梅兰芳》里人物鲜活可爱吗?不知陈导儿在拍戏时,心里是否一直在默念:“我是大师,我是大师,我是大师,……”而忘了《梅兰芳》正缺少一位为其把关的合格职业制片人,管住其自负、自大和自以为是的毛病。
和《赤壁》一样,这又是一部国有电影公司出资投拍的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电影和体制电影,又有梅老板公子(梅葆玖)为陈凯歌把关,为《梅兰芳》牢牢地套上“德艺双馨”框框,美化老爸。陈导儿在拍摄此片时,唯独没把观众放在眼里,因为既要领导和电影审查机构满意,又让梅公子欢喜,所以陈是戴着镣铐跳舞,因此《梅兰芳》在历史真实和人物真实上的欠缺成为此片的致命硬伤。陈导儿拍出来的《梅兰芳》,不是观众期待的梅兰芳,不是戏迷票友熟知的梅兰芳,不是真实的梅兰芳,而是电影公司领导的梅兰芳、电影审查机构的梅兰芳,是梅葆玖的梅兰芳。用圈儿里的行话来说,《梅兰芳》是典型的“行活儿”。
说这是一部“中国电视剧水准”的电影,还因陈导儿请来的“摄影指导”可能就是一电视剧摄像。“梅片”90%的摄影采用电视剧惯用的广角焦段,一旦离开广角焦段摄影师就不会玩了?“梅片”的摄像,电视剧摄像习气未改,把电影当电视剧来拍,画面松弛而不紧凑丰满;构图不严谨,景别不准确,《梅兰芳》的电影画面怎么看都像电视剧,缺乏电影感。
《梅兰芳》片中唯一可圈可点的是王学圻饰演的爷爷“十三燕”,他把梨园行老艺人的“酸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