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道德经为什么我看到有多个版本?哪种才是真的?
(2015-05-31 15:19:46)
标签:
365道德经版本哪种真的 |
分类: 神奇之秘 |
摘自: 百度知道
春秋以前没有私人著述,私人著作是从孔子开始的。诸子著作很多是他们的后学整理的,其中有原著,也有后人增加的内容,庄子、孙子都是如此。老子成书是在战国时期,可能是道家一些人把老子的思想加以整理形成的。近年考古发现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有三个不同的版本,是战国中期抄成的,只是现存老子的一部分,和通行本有较大的差异。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墓葬,发现有两篇完整的《老子》抄本,抄于秦汉之际,内容和今本相似,但德篇在道篇之前,文字和今本也有很多不同。这两个抄本也有差异。另外《庄子》《韩非子》、《文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也有大量引用老子的引文,文字和今本互有差异。西汉严遵《老子指归》也是德篇在道篇之前,现在通行本老子有两个版本,一是汉代的河上公章句,一是晋代王弼注本,这两个本子思想是有差异的,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来源,另外,直到元代还保存了几个战国古本,还有唐代傅奕、宋代范应元整理的古本,唐代易州龙兴观碑刻本等,现存有几十个版本,内容有些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在战国时期老子形成时期产生的,有的是后来流产过程中因传抄原因,或者思想差别产生的。你见到的两个版本,都是真的,因为都有历史渊源,都是正传;或者都不是真的,因为《老子》的作者并不是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本人,而是战国时道家的一个学派,那个学派可能承传了春秋时期老聃的思想,但现存老子第一章一开篇就是和儒家辩论的内容,显然不会是老聃的著作。
摘自:百度百科 版本变化 《道德经》原本是没有书名的。人们为了便于流传或便于理解,就起了不同的书名。这篇“五千言”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春秋末期晋国师旷称之为“《义经》”,周太子晋说是“立义治律”,秦时的《吕氏春秋·注》称之为《上至经》,在汉时则被直呼为《老子》。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礼,改子为经,后杨雄《汉志·蜀王本纪》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边让老子铭》说“见迫,遗言道德之经”。 《道德经》版本问题可以说是道德经独有的现象,清代以前《道德经》版本已有103种之多,迄今为止中文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在唐朝玄奘就将《道德经》译成了梵文,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各国文字,据世界教科文组织资料,截至2014年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也已有一千多种。 20世纪中期以前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汉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 20世纪中期以前比较重要的版本是西汉严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玄宗注本、唐代所刻《道德经》石幢等,还有河本、想本等。汉晋以来,对《老子》的解释及《老子》文本的整理逐渐形成以河上公注本、严遵注本、王弼本、傅奕古本为代表的古本系统,河上公注本倾向于道家,而且又与后来形成的道教声气相通,是养生家、数术之士的读本;严遵注本文高义奥,唐宋道家,颇取为说。其地位之重,仅次河公。(然四库馆竟认其伪,不从即将被毁的一万三千六百卷,15万册书中辑佚道经部分,导致严遵注道经部分彻底失传,近代学者只从现存典籍中辑佚出部分道经佚文);王弼本成于玄学盛行的时代,又接近道家,是文人的主要读本。 截至2014年,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老子注》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其中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是考古学家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这两本书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截至2014年,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
后一篇:(转载)欲揭老子“所终”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