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叶曼老师讲中国三大文化


标签:
365叶曼老师讲演文化 |
分类: 新闻发布 |
一、《道德经》密闻
1、《道德经》的形成
我不是老子,是恩师老子派来的,我是老子的第八弟子,学名叫叔号,我羽化足有两千五六百年了,在太阳系和太阳系很近的星系中游离,全靠空间能维持行动。我受恩师老子的委派,同你(指信息接收者宋世鹏先生)讲述关于老子无人知晓的秘密。人间传闻老子姓李,并有历史记载,那是不对的。老子根本没有姓名,就有一号叫“老南子”,后来将“南”字去掉叫老子。“南”是指他生活在终南山深处,很少同人来往。我们这些弟子是慕名而来求拜的,有的寻找他长达十余载,我寻访恩师有五年的光景。(此处内容恰恰与叶老所演讲基本符合)他行无踪影,来去不定,藏于深谷,蔽于丛林,息于茅屋,食于清泉。有时裸身于日下,有时睡于星下,常在雨中吟歌,能啼招百鸟相聚,又能擒凶兽改性,嗜酒不饮而嗅,爱棋自为。只因我们寻找他拜访他为师以后,他才定居下来,但漂游不止。我们曾问他尊姓大名,老子说:“我无名无姓,没有家籍,不知父母是谁,不知童年,我是天宇所靠,天父地母吧!”。恩师善笑,总有说不完的快乐,总有说不完的话语。在我们未寻师之前,他一人孤而不孤,独而不独,常与鸟兽说话,又能与树木草类同笑,有时他扶树同语,说:“你知谁让你长的这么粗大呢?”。他经常坐谷观溪,坐山观云。他经常感叹自吟:“没有不动的水,没有不动的云,这是为何?是天宇的作用叫它们常动不已”。恩师又善观星云变化,他知晓每日每时的自然变化,他常言:“天宇无时不动,无时不变呀,是何理?”我们众弟子同恩师学什么呢?他从不纳归正言,只是笑,小笑、大笑和狂笑,我们从不问他叫我们做什么,但只观恩师的行为,这叫不言而教。几年光景,寻访的人就有八十一位,恩师大笑起来,足矣!意思是说够了,从此再也没有上终南山拜师的。恩师令我们走进一个山洞,洞内明亮,能见溶岩,洞内十分宽敞,有八十一个石礅,不知是谁所建。恩师只是摆手叫大家安静,看每个石礅前后左右距三尺,是九尊为一排,共九列,正好是八十一个座位。师请弟子坐下,也不语,但弟子坐的笔直,师见之大笑起来,说罢坐礅稳而固。后师提一个大的包袱,打开之后是一堆竹简(册),一册十枚,共八十一册,每一弟子发一册,师告诉大家好好保存,不得丢失,然后散归,后弟子寻那此洞无果。不久恩师按次序独领一弟子行,但不知去处,不知何事,只知九日后自然回归。回归后恩师又领一弟子再行九日归,一共领八十一弟子行走了729天,倘若被2除之为364.5天,这为一年天数。恩师老子领弟子出游两年,每领一弟子出游时都必须带一策(册),弟子回来后便刻竹简。因竹简上有篆文,必须刻书成文,然后再自行保管。恩师令我们刻书,但不准交流外传,至于师父领至何处,又有何事更不可交流,要密封。后来,终于知道了恩师领每一个人到不同的地方,有的进农舍交农夫;有的进贤圣结好友;有的进宫阙见侯王;有的转战场观杀戮。然后领一密处,恩师传授一养生密法便整九日后回山。两年间恩师不辞辛苦的教导,让我们了解民俗和社会上的一切事。后师著文一章由弟子书于竹简之上,归山后暗自刻书,然后躲入僻静处修习所传的密法,刻苦的修练。再过一年,恩师老子将八十一个弟子集于洞中,这时我们便留心此洞,洞口上边只写三个字“终南虚”,当时我们不知其意。洞口处处总有云气缭绕,如没有恩师所引是难以找到的。
弟子们都知道,自己座位不准乱坐,我坐的座位是27位,是三排的末尾。这个地方(座位)外边挺宽。进洞后不准说话,这大家都知道,而恩师没有到前位就坐,只是回绕着八十一个弟子走动,一步一步走,走了九圈一言未讲,大家都明白恩师在沉思,随后恩师说了一句:“大家沉思闭目三刻”。我们弟子十分尊重师言的,立刻闭目进入静思,打着入静的手势,不到一刻钟自觉得洞内如昼,一片光明,并有悠扬的音乐响起,慢慢的一切都消失,只觉得头脑中一片空白,不一会出现混沌状态,时动时变,时变时动,因常动而无形,因常动视而无态,直到三刻钟,恩师狂笑,睁目如常。这时恩师就坐,频频向弟子挥手笑说:“把你们手中的竹简由第一人朗读,要字声清楚”。第一人站立读完坐下;第二人站立读完坐下……,第八十一人站立读完坐下。大家倍感惊异,章章句句深奥。恩师问:“刚才闭目入静后所见?”弟子不约而同地说:“混沌有动有变,忧惚不见其形态”。恩师说:“道矣!”。然后恩师领大家磨尺方石厚一寸,将其竹简的章文刻于石上。那时我们经历了三五个月时间,才完成刻石书任务。弟子们完成后,恩师又将我们集于“终山虚”洞中,但见恩师含笑不止。恩师拿一个细绳,命令大家由最末的81人将竹简刻文交上来,穿入绳中,至最后一人穿毕。师曰:“此乃《道德经》”每人刻石一章,弟子保存,所授密法可以交流。
三日后,恩师不见踪影,只在他的床铺上放着《道德经》竹简,并在墙壁上书有四个字“道德可传”。众弟子明白恩师已羽化不知去处,不再归来,这样众弟子刻竹片刻《道德经》书八十一册,外(各)一册奔走世间传扬道德真经,代代至宝,相承不已。但因讹传、涂改,意会不会,认识不当,原文失节,各取已见。今以所改正的为准本,灭掉诸册。
2、羽化终南山
我信八十一个弟子当时全部下山,约定三年后春天回山,回到师父生活的地方修炼。我们当时下山时每个弟子都有一定的去向,因为当时的国门不是那么严格,下山的弟子主要是传播《道德经》的经理,自然是在恩师的感应下我们基本懂得《道德经》的本意。《道德经》的传播在当时主要是知识阶层,有多数的学者认为这是一部经典,是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也告诫人们要如何求生,这两个意义十分重要。但是有的学者提出道是何物,抓不到看不见,他们干脆不承认,而尊行者便抄录研究加以吹捧。我们八十一个弟子三年后回山,自然每人要背一些粮谷和干菜上山。到山上之后由大师兄主持,首先每人讲述传道的经历,然后确定道教之后再下山。为了换取人们对《道德经》的诚信,我们将恩师所授给每个人的密法进行交流和传记,并且对每个密法要修习九天,这样计算,光修密法就两年时间,再加上整理和交流花费的时间,三年后我们才重新下山。这时有二十多人没有下山,因为他们学恩师留下的密法甚有大为,有飘然如仙的境地,也要羽化。就连当今的科学家尚未研究出羽化的因缘,但静极生动又是什么道理呢?人的思维静至到极点时,人的意识是什么状态呢?意识倘若生动,就会产生意识流失。意识流失对人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一点应归纳科学研究的范畴,是典型的意识科学,研究通彻可以解决精神病患者。其中二十多人中,在那个时期修习恩师的养生之法有几位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是否是羽化了?但剩余者后来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都寿终于终南山。三十年后我羽化了,是苦修三十年恩师的养生大法而得的果。羽化后, 我在空间某处见到了恩师,他仍然谈笑风生,如以前一样,能吸天宇之精华,永不回人间。
那些下山的弟子,由于心怀心素不一,有的授法精进,传习四方收下了不少自己的弟子,以道为旗,树立自己的门派,而且将恩师的养生大法加以悟解,演绎出不少的修法,皆有正果;有的传道受阻丧失信心,而没成事业;有的嗜色取妻妾弃道从商,寿短而去。当然成道者多,这样代代相传,经历朝至今,纷纷不可属章。为正误,受恩师之命给你讲道,令你译文,帮你理解理顺,让世人诚信。养生之法要纠错归真,补漏生辉。
3、传道授法
有关恩师老子的《道德经》皆是他亲口所授众弟子的,在授原文时,恩师老子是出口成章的,他只念给弟子三遍,弟子用笔书于竹简上,而后又授养生大法。在这九天中我们是一日一餐,主要是饮水,恩师也是一样。恩师因过去做过小吏对人间的世俗了解,所以在教授的同时又讲述了好多事情,而且是反复讲。(此处对比叶老师讲解老子的事迹,说到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留传在世的存在很多说法,其中叶老说是去秦国当了一个官史,并且一当就20多年之久,这与《道德经正密》所写的恩师因过去做过小吏对人间的世俗了解却存有莫名其妙的伏笔,并且让人从眼前突然窥见事情的来拢去脉,你如果当这是一种杜撰,那么叶老与宋老又互相不认识,如何沟通?即使是巧合,为何从事迹的现象来看宋老写的《道德经正密》为何那么完善,而且是一套系统地讲述,不论是宇宙、人生、自我修行、有为法、无为法等等全都包括,并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的眼前。有些图文觉得像梵文,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不明白此中文字或图案的深层含义,在本书上不仅一次地体现出来,这无不让人去思考、剖析及研究,只有在不断地追问当中,以提升自我修证的道路……)大部分讲学时间是在子午时,因那时的太阳一个是直射,一个是相背,可能他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的。他说这两个时间是人生最好的时刻。众弟子对恩师所授的章文各个背的很熟,出口成章,而且恩师还要求我们在地上经常用竹棒书写,以帮助记忆,至恩师羽化之后,大家才停止。我们与恩师生活和学习的时间不长,但生活得很艰苦。恩师是一位很慈善的人,头很大,发很长,经常用溪水洗之。我们所用的器皿很少,恩师从不用陶盆洗脸,都是在溪谷中洗面的。不论春夏秋冬,师父在溪水中赤足游水。春夏之时,师父常在室外山野依石而卧,睡眠时一丝不挂,鼾声如雷;秋冬之时,睡于棚中,卧于干草上合衣而眠。再者是禅眠,似坐、似卧、似仰,姿势各异。不论白昼夜间均行走如风,足不履地非常之快,我们跟着他跑。他眠无定时,食无定餐,饥而食,困而眠,均无定规。时观而忘餐,时观星而不眠。我们效仿,因这是修炼。我们效仿跟着学,果然是身体如飘,头脑清澈,智慧逐增。
我们经常以恩师的举止变成我们的行为,常喜欢围在师父的身边与他交谈,交谈时我们往往是说的多,而他却说的很少,但学识却多,好像我们都能领悟师父的心思。再有师父身体时时散放着一股幽香,不能用言语描绘它的气味,但吸入口中不觉得饥饿,入到鼻孔却头脑清新,身体舒适。我们问他这是何味?他说:“我调来的天宇真香,吸之焕发,纳之寿长”。如果用你们的现代科学讲这就是负离子,是难得的天宇之精华。
恩师授每一个弟子一套密法,他要求我们苦练,但每个弟子习修中他是监视的,如果修习不认真他便鞭打,毫不客气,几乎每个弟子都让他打过。在弟子中有一句话:挨打是好事。弟子都希望挨恩师的鞭打,觉得打过之后浑身舒适,气力倍增,后来悟到是恩师在加持。修习养生大法时,我们十分刻苦,师父也十分高兴,除了教授每人一套修法外,师父还教我们其它的养生之道,他见那个弟子心性超越自然会密授一套的。另外,恩师又写了一些养生法的道理。我们同师父相处的时间很短暂,师父的榜样我们是难以学会的。有一次又有一个少年进山拜师,因为81个弟子已经够数,师父见他心诚难以谢绝,但又无法收留,师父就让自己的长徒收他为弟子,这个应是个徒孙。师父很喜欢他,常常领着他进山野一日两日不归。我们很着急,但觉得不会有人伤害他们。一次,师父牵回一只猛虎,徒孙骑在虎背上,我们众弟子见了目瞪口呆,有些生畏,不一会猛虎变成一青牛,我们才放下胆子。后来师父讲了:致使你们害怕是你们的眼睛。
恩师自从收了徒孙之后情绪更好,那个徒孙叫应纳,是师父给他起的名字,其父母双亡无亲无故,但应纳十分精明。师父给他做件衣服是绛紫色的,名为四季衣,不论春夏秋冬都可以穿,冬天穿不寒冷,夏天穿不酷热,感到周身爽快。而恩师也有一件这样的衣服,也是此色,但很肥大,襟不露足,袖不露手,与应纳之衣不同的是眠而可脱,覆盖其身。有人讲白眉老子眉垂地,这是形容,恩师的眉毛是很长的,只是叩拜天地日月时眉毛才触地。其实师父是用眉毛吸吮地气,用脊背吞纳天之精华。
另外,恩师经常带领三五个弟子到山野中采药,但师父从不言教,他采什么药材我们跟随着他采,他放在口中嚼咬我们也就这样做,他品到苦汁,便大笑:“万物有能,万物有能”。我们住地的茅草屋内外几乎全是药草,师父颇懂医术又精占卜。那年春,师父领着众弟子在“终山虚”洞中打坐时,师父全身动了起来,并且大叫:“天有灾难,瘟疫遍地。”然后叫我们取清泉之水熬百草汤,将药熬好装入竹筒,下山深入瘟疫区,见人饮一口,山下村镇得了瘟疫的百姓喝了我们的汤药皆痊愈。
在“终山虚”洞中有八十一个座位,是没有应纳的座位的,应纳只坐在洞口外的一块方石上打坐修炼,常常师父从身上射出一股灵气出到洞外,协助应纳修炼。我们时常见到洞内有一个师父,洞外也有一个师父,但谁也不能与这两个师父说话。“终山虚”洞是我们经常集体修炼的地方,洞内很宽大成正方形,空气很新鲜,时有异香袭人,但没有师言谁也不能进入,洞壁很平整,洞内总是朦朦胧胧的,如有云气绕动,但不影响视觉,既有明亮感又有晦味感,使人入洞即要入静。诸多弟子皆无牵挂的,一心朴实的求道修习。师父以身作则,我们的一切举止行为都是按师父的行为效仿,这就是学修并举。
师父经常辟谷,是有规律周期的,一次三个月,一年约六个月时间,自饮清泉溪水,而不用器皿,用双手捧饮。我们弟子也经常出现辟谷,但时间不长,只有十天半个月,也是周期性的。我们平常吃的都是粗茶谈饭,由于多数人辟谷,粮食用量不多。为了磨练弟子,师父命我们轮流上山砍柴,砍柴很多足够用几年的,但师父仍然叫我们砍柴不止。师父说:“万物为了磨炼你们都做出了牺牲,你们为啥不珍惜”。所以既然我们上山居住,就不停地砍柴。
4、“终山虚”洞秘密
再讲点“终山虚”洞的秘密。师父在羽化前几年,就把“终山虚”洞的秘密告诉了诚信可靠的弟子。为什么不告诉八十一个弟子呢?恩师说:“所有的弟子心性不一,因有的弟子不是心性不好,是他不能守密,便不可告知”。密总是要传的,有传的对象和时间的要求,所以由我们六七个弟子和应纳得到了“终山虚”洞的秘密。一日,师父领着我们几个人走进了终山虚洞,此洞平日被云雾遮盖,谁也见不到洞门。恩师用手一指,云雾自然散开,可见“终山虚”三个字及洞门。我们跟着师父入洞,他叫我们面对一面石壁坐下,注目观壁,只见恩师一挥袖,石壁骤然一片光明,不一会儿出现八个文字:“天宇有道,道在此中”然后消失。接着出现三头不同颜色的牛,有低头吃草的,有仰脖吼叫的,有伏神休憩的。这是恩师的化身,我们急忙叩拜,恩师将我们一一扶起,当起来时观看牛已消失,然后又出现数字。恩师说:“进入脑维”其字为:“站无立地,坐无草席,抱揽日月,凭天雨露,饮地冥气,亦为飘然,不现形影,大者曰否。”其言:明明者浩,悠悠者间,坦坦者旷,周周者环始,故乃有成语:“关帝先恐裕,南夷得卢,且因因常道”。字消。我们默语竟有骨响肌抽不止,师父在旁语:“妙也!”。其实,我们早已悟到这是一修之法,但其功用尚不可知,我们动了约一刻钟时间方停。日后我们每人若是默念此语“关帝先恐裕,南夷得卢,且因因常道”这十四个字便有以上感觉。我们谁也不问师父,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日后修行之事。师父再拂袖时,石壁上呈现滚滚的黑云,一会儿狂风大作,接着雷电交加,大雨滂沱。我们只觉得狂风吹拂,衣襟颤抖,雨水洗面,却有寒意,但谁也不动,谁也不语。一刻钟之后,只见师父又拂袖,雨晴一轮红日当空,不一会我们的衣服干了,身体暖融融的。当然那三面石壁也有秘密,恩师也给予我们做了展示,这里不能一一细说。
5、意识与肉体
师父常常书写奇奇怪怪的文字,如同组合文一样,这样的文字他已经在密法中传给某某弟子,但我们不知道文字的含蓄意思,他只说:“不要问,久习生辉。”自然我们都明白,修习师父的养生大法是足够满足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加倍的修习。师父传授给每人的养生之法,除了养生之外还有其它的功用,他不说我们也悟出一个道理,一个因由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宇宙、万物和人生。
师父的头很大,头顶很亮,好像长了几片鳞甲似的,鳞甲旁边长着如马鬃般的头发,凌乱但很整洁。鳞甲在白昼发的光很微弱像白气一样,但到了夜晚却很亮。师父常跟应纳在夜晚捉迷藏,无论应纳怎样诡秘,师父不找,却总能一语道破,准确说出来应纳躲藏的地方,但是师父躲藏时应纳也能很快找到了师父,应纳知道师父头上发光,具有光的地方师父准藏在那里,师父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说:“应纳见光寻吾。”
师父给八十一弟子每人都起了名字,每人的名字都是两字,没有姓氏。师父告诉我们不用姓氏,只有名字。当然这些名字不能一一排列说出来,只讲几个,有伯散、重启、供尽、真全、天准…………而我叫叔号,但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一年我下山轮流回乡去见父母,当然无父母的人是不下山的。下乡回家的人一进家门,父母就喊师父的名字,回家的弟子都非常惊异。回山后问及师父这是什么原因,恩师笑着说:“皆在你身上”。弟子们悟不出道理,师父再不言语,后来应纳告诉大家师音可传千里,自己的师父,父母都知道,师父说是在我们身上呢。应纳说,身上是父母所给,父母当然认识他的孩子,弟子们这才明白原来如此。而我们的名字果真无意义,这是师父以无为为重,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在同恩师相处的日子里,恩师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学习的,从恩师身上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恩师每一种言行都蕴含着一个哲理,都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修法。恩师曾对我们说过:你要把自己看成什么,只要认识到自己才无所求。但我们对自己是怎样认识呢?恩师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认识自己不外乎是自己的肉体和自己的精神。肉体是实物存在,精神是意识的东西也是存在。肉体分解了,但精神意识是不会分解的。肉体本身是物质的,它是由各种物质分子所组成的,自然有它的能量,所以分解后变成各种分子游离于空间,也可直接变成能量回归太阳中去。但是精神意识是不能转化为物质和能质,它可以游离在空间中,而且不占有空间的位置,这一点有的外星人类已经证实。精神意识没有能量,也没有质量,但地球人认为灵魂存在是有质量的,这种观点不正确。师父在没有羽化前谈到这个问题,他讲的很有道理,用现代的话讲就是物质和能质的回归,回归到自然空间中,但是精神意识是不能转化的。由于这种原因,精神意识是可以存在的,意识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任何信息的传递都在意识中进行,都在不同意识间进行。而肉体是不能传递信息的,即在生存时传递信息也必须经过意识传递的,是在肉体和意识没有分离的情况下由意识传递的。其实,肉体和肉体间是不能信息传递的。但是意识信息的传递是无能质和物质性的,所以不论什么信息都可以传递。
6、羽化———意识与肉体的分离
羽化的问题是意识和肉体分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肉体的物性立即转化为能质过程进入空间。所以从表面上看是带肉体走了。其实,肉体转化为能质回归到太阳光热中,而精神意识却游离在空间中。这就是羽化。
产生羽化不是一个蒸发不见了,不见的是身体,不见的是意识,有许多修法都可以阳魂出壳,这是一种意识出游,是人的思维意识在静极生动后产生的一个真实现象。因动使阳魂出离,即潜意识体从头脑中无质的出离,这时肉体在微弱的生存,出游的意识游出不远还牵挂着肉体。这是因为修者还没有修到位,存有不舍心,慢慢地又回来了,做了一次旅游又回家了,又回到自己的身体。修者没有修到位的另一个因素是肉体的物质性没有转化成能质,所以肉体依存,即阳魂必返,这是不可能羽化的,羽化的道理就是这一点。一般自然死亡的人类也是阳魂出走的,现在可以证明这一点,灵魂的存在,也是游离在这个空间中。但是这种灵魂没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它的意识完全闭塞了,不能传递信息。
现代地球人类不重视人体科学的研究,为什么人的大脑在无思维的情况下就产生异变?为什么大脑全然静极产生智慧,知道知识更丰富,人体科学的发展和人体智能的发展挖掘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对人类日后的出路有着重大的意义。
7、《道德经》与养生
师父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高哲理、高科学的经典,从古至今,诸子百家、中外各国都在研究道德经。有许多研讨者已入迷,但道德经主要内涵是什么,不少学者认识不一,都存有偏见,不能正确评估《道德经》的价值。《道德经》主要含义是什么?两个字“养生”,是养生学,当然有人会提出异议的。这是老子所言,一点不假,在那时老子弟们子也不曾领悟,难道是养生长寿。后来经老子的开示,养生三大含义都充溢在《道德经》中:一是以道的动变为宗旨,养生于万物,让万物永存,繁衍不止,永存不绝。二是养生育蕴现实社会,规劝统治者治理好国家,让天下太平无害无祸造福人民。经中提出不少良策,对现实人类颇有大用。另外,老子为社会平安多次提出罢战,让社会生存永续不止。三是养育人类自身肉体的健康,开发脑际,消除私欲,使人类自身生存长远,即是健康长寿发挥人性的本能。养生,是养天下万物之生、养天下社会平稳之生、养天下人类生存长寿之生。在研究老子的经书万万不能忽视这三点,这三点是相互关联的,不能丢掉一点,须同时进行。此外,经书中对万物、对社会、对人生,老子反复阐述道在这三者间的联络作用和指导作用。这三者相联系,永远不可脱离道的原则。以道养生,利益无界。我初步讲这些,以后要校对一下师父藏于章中的密法,不能有误,给天下人修之。
8、“道”在万事万物中
“道”是老子感悟所得,感悟的实质是什么?是人的智慧意识回归于本源,是一种奇妙的追溯的能为。老子在一次修炼时感到他的“识”顺从一种东西向回走向,他的第一个感觉是许多天空中的星星逐渐稀少,只剩下了几颗稀罕的亮星,然后亮星缩回,老子的“识”便跟着亮星走,看看它到哪里去。“老子”的“识”跟着亮星,发现这亮星钻进一个洞中,速度极快,老子一看是一个核桃状的东西,将亮星吞食掉了。老子的“识”自然比亮星还快,也进了核桃核之中,那里是一片极明,无数的亮星跳动闪闪,变换不动。须臾间亮星从洞口拥挤而出,老子的“识”也随亮星而出,一派光明,渐渐数星漫天,亮星回归重见光明。老子像梦中醒来,长嘘一口气,说:“原来如此,天宇所成仍归于一道耳,变换无极”。老子悟“道”了,其悟“道”之法老子虽没直接传于弟子,但老子的《道德经》的密法中皆有识游的本能和回归宇宙的本能。
一目了然,老子“道”的中心含义是讲宇宙动变规律的,讲“道”在宇宙中真实的作用。老子悟到“道”的出处,也悟到“道”在万事万物中的作用真谛。万事是什么?万物是什么?万事是指一切生命生存过程,包括无智生命的生存过程,当然“道”对智能生命更为重要。“道”是行于万事之中的,生命生存活动就出现了万事,无论是什么生存者,只要它存在着生存活动,就是事的过程,就有“道”的灌注和依存,“道”便在其中了。这个“万”字是个数值,指各种生存的事无限多的为“万”。那么万物是指的是什么?一是指空间和空间的物质,确切地说也包含着能质空间作用;二是万物是指全宇性的物质对生存依存的保证物,万物能保证和维持生命生存的发展。如果没有生命生存的万物,便没有维护生命生存的万物的保证,所以“道”必须贯穿于宇宙的万事万物中。《道德经》中所表现的就是生命生存的物质行为和宇宙观念,生命生存在每一刻都是动事动物,如果将这一点抛开便毫无意义了。《道德经》中的“道”可以看成事物的一个数线,事与物都是在“道”的原则下出现。而“德”又是什么呢?老子是悟“道”了,“道”是贯穿生命的物质和能质之中的动变,当然也有数码的变化。“道”可以说是“有”“无”生命中的一条线,但“德”是这条线上的点,是事与物的表现。比如,在有生命生存的“道”线上的“德”是生存者、生存动线的时间、生存者的程序的波点;是有智生命生存、人类、动物、灾害、欢乐等等的突破点,甚至包括着生死、亲情、离别、疾病等,这都是“德”。“德”不能去作用、去改变,只能去表现,但是多种“德”表现也是动变,这时“德”又归依着“道”,表现的又是动变。“德”的表现作用性是“德”的本质和本性。
“道”在生命生存过程中是动变的,均是表现在物质和能质的变化。在生命尚未出现之前,“道”完全是物质和能质的变化。在生命尚未出现之前,“道”完全是物质和能质空间的动变。比如,恒星的光耀所引发行星的运变、行星的碰撞;风和大气的运动、光射的变化引发行星白昼和黑夜、风暴和大雨、行星温差的大变,这都是空间的道变。在这样的道线上,“德”又是什么?“德”自然是道线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大风、暴风、无风、大雨、暴雨;小行星轨道上的小星、光耀的强弱、空间的能热、光照,都表现出来。但是对于宇宙整个空间而言,包括宇宙中的星体均视为生命,因为它们有生灭。老子著《道德经》以前,他常说:“在宇宙空间中有一个虚的东西,即摸不到、看不清、听不见的“道”,它为万事万物编织发生发展终结不完的一个网。这个网与数网有着亲密的关系,它们能相互表现的。空间数线编组的数网就是这个东西。数网都是变化、变演在空间中。而“道”的动变就可以用数线来表示,数线是“道”的组成部分,数线有着不同规律变化,但始终离不开数值,而正是这个数值变现是“德”,也是数值所表现的“德”,从“德”能确定“道”的走向和变化的。
9、道与八卦
老子的《道德经》概解和隐密了数线,因为“道”的事物数码是非常复杂的,所以“道”将数码隐密。但是天宇或“道”的本身又给予了宇宙空间的一切生命,一切发达的智能生命都在破解“道”的动变的方法。“道”是变的,数也是变的,如何动变都有着自身的规律和法则。“道”给予智能生命什么呢?这个东西已经隐密在天宇中和空间星体的图像中,“道”给天宇表现在星体的连线所构成图形之中,它与数线的数值线的首数有关,“道”有用数值的奇偶做隐密,用它来破解道变,这便是天宇中的八卦星图。因为宇宙空间太大,有许多有生命的星体见不到八卦星图的,所以“道”又将其意的八卦星图打在星体上和星体的动植物身上;有的星体是打在树干的年轮中和叶片上;有的星体打在飞蝶的翅膀上,而地球是打在白龟的龟壳上,智者伏羲氏从白龟上找到八卦的图形。这种打印不是一般的打印,而是天宇中的八卦图的高能量,即天宇聚能所打印的,目的是让智者发现它。八卦图即是八卦星图的缩影。八卦图不论在何处,不论是何人所绘画都有不同的八卦星图能量,有诸多的人可以感受到。八卦图有深奥的哲理,不是阳爻和阴爻的形态,而是凡(泛)指空间中的一切物质和能质变现它们质的阴阳关系;同时也表示数值的奇偶性;又告诉宇宙空间中的能质、物质的合与分的关系;又体现了生命生存的哲理关系;一事一物可分两事两物、两事两物又可以合成一事一物的哲理关系。在八卦图的应用上,智者也在寻求道变的特点,将八卦深解为易变,以八卦的动变应于“道”的动变,将易变变成道变的缩影。这样掌握了易变的过程,自然就了解了道变,这样就可以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性、发展性和终结性。这个规律性、发展性和终结性也是数线上的数值性的德性。
《周易》成书先于《道德经》,从成书的年限可以考证《周易》是先于《道德经》的。《道德经》是老子亲传的真作,不是众弟子后续而成的。宇宙的形成应先于《周易》,宇宙空间星体形成八卦图是先于八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道”的形成是先于宇宙空间的形成,而“道”贯穿在宇宙的万事万物之中,这也是个事实。这样“道”先于八卦星图,八卦星图先于八卦地图。但那些智慧人类在没有认识“道”的时候,万事万物得到人的认识,为什么“道”不被人们认识呢?反而认识万事万物变化程序,为什么用八卦去认识事物的变化、欲求变化的本质,这都是难以理解的事情。“道”是老子后期认识和领悟的东西,是老子发现的,老子这一重大发现“道”,也发现宇宙形成的完整过程。如果按照宇宙观去观察,“道”是先于宇宙,而《周易》先于《道德经》,不是先于“道”,《周易》是“道”的缩影的探索器。所以《周易》是服务于道的,也是归属于道的,是用周易的易变来表现“道”的动变来寻求“道”的事物程序完整性。《周易》是研究事变的,说是易变,本质落点在哪里?在生命生存的事物中,几千年来中外易学者因老子的《道德经》后于《周易》的出现,而忽视“道”在宇宙的重要性,不知道“道”的动变和《周易》的易变是一致的。这样几千年来没把《周易》研究精通、研究透彻,这是易学研究的一个损失。研究《周易》必须同道学结合在一起,千万要明白“道”在宇宙空间事物中是一条链锁,是事物的主线。如果研究《周易》不以“道”为准绳、为纲领,就会完全失去根本的东西。
10、《道德经》与“养生”密法
老子羽化前习练过诸多道法,那虽是法但没有发现“道”,没有加“道”,就是强身延寿之法。因老子的先天智慧和功能是超凡入圣的,是天宇的指点成为道主的。但是他成道主时是认识了“道”之后,而“道”早已经存了下来。其实,他所修习的健身法,也是道法,是在他静定之后智慧的显现。老子的道法之密后来全隐秘在《道德经》之中,老子授每一个弟子一个密修之法,但是每一个密修之法又与《道德经》每一个章节有一定的密切关联,所以讲《道德经》和研究它的深奥内涵必须从章节和密法结合中了解《道德经》的实质。用经章的内涵去知道道法的修持程序,反之修道之法又显示章节的意义。所以修持密法时一定要理解章句内容的实质和真谛。
老子在第一章首句首字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中有三个“道”,老子没用虚词美言去修饰,而直截了当提出了“道”存在于宇宙,“道”始于宇宙(天地)形成之初,是万物之母育者,而又是变演不定的,一种摸不着、视不见、听无音的玄妙,即抽象,又实存于万物之中。老子不是大胆的、无根据的提出“道”,而是他是识悟到了“道“的动变。
老子所言的“道”是指生命生存的意识规律和程序,这便是事情。“道”是记载事情的始末的,它具有动变的无限性和动变的广泛性以及动变的阶段性。老子告诫人类去了解“道”,他在密法中教授了解“道”的方法,那就是心法。因而首章中就提出用心法去领悟“道”的存在。心法的修习到一定层次之时,能观察“道”的始末。老子的心法主要是观“道”,让人们见到“道”的存在。这一点老子很真诚告诉弟子和修习者。观“道”的三精之法:一精是闭目观清;二精是空虚生辉;三精是声字浮意。用此三法即可观“道”。为何老子羽化之前没有外传密法?为什么当时只传八十几个弟子呢?在几千年前老子提出“道”,当时是从原始社会刚刚进入奴隶社会(这是你们规定的体制),我说那个社会是相对的落后,人们的智慧也不发达,对“道”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只有少数人是相信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只能传授相信道者,即是他的弟子们,然后再由弟子传习。经过了漫长时间后,虽然历经这么多的年代,但人们对“道”的认识尚未深透和普及,人们对宇宙的道学仍是难以理解的。因为道学本身是宇宙空间学、宇宙生命科学、人类社会学、哲学论证学等诸多的代表,对现今你们社会发展和生存的改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样老子才将密法普遍公开承传,是有利于地球的生机。
老子将密法在现时公布,把秘笈公布于世,是希望有志者,即对“道”的信仰者先习之。因为这里贯穿着人的缘分问题,相信“道”者是第一缘。经过真诚的修习可以得到和领悟“道”的真谛。对于彗根(智慧)很深的人能够从“道”的因果和“道”的层次中寻找到宇宙的奥秘和宇宙固有的智慧。老子十分明确自己的想法。
老子在传授密法后,有些法是没有冠名的,就是没有法的名称,当时不是忽略是有目的的不冠名。而今老子叫弟子叔号注名,自然将八十一节的名称录下。另外,除了首章略讲一下章与密的关系,其余者由修者自悟。修者只能修习一法,不可多贪,多贪不能生悟观“道”,切要记住!!现在特别要提醒的是:修者只可以心修、意修,不要体修,因为时空未到,可修时再告诉大家,请见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老子每一章所隐之密法也是弟子所习之法,每人一法,但可以交流。老子的密法比较简单、精练,但不易修持,法虽短小精悍,但修起来很不容易,很难进入状态的,对每个动作、每个字、每个图都要反复修炼和推敲与领悟,从一点领悟到全部领悟,才能深刻体会到实质性的精华。
老子要求每一个修持者在修习前要首先熟知修法的程序,记牢密语和密字,先试习几次,待成熟之后再潜心修习,但要把持住境地和时间。老子说:“我的弟子可随时随地协助和暗中指教”。
11、虚与实
老子隐在八十一章中的八十一密法是道德之法,当然老子的其它密法还很多,但不论是哪种密法的修习皆是为了认识“道”、了解“道”和观察“道”,最后在道运中把握自己。人生每时每刻都在“道”中,因为人生存的轨迹没有离开“道”,也脱离不了“道”。老子经常给弟子讲天地万物无为之法,就是让每个弟子了解宇宙之“道”。“道”的胞子遍于宇宙空间每一个角落,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对于人生的道是最重要。“道”是自然的运变,一切顺其自然是解释宇宙中万事万物动变的根本。如果不顺从自然,逆道而行那是不可能的。人生存是不可能逆道而行,逆道而行不存在。因逆行也是存在于道中,所以人生存是不可能逆道而行的。那么人生能否改道而行呢?改道者认为我改变了一条道法去运行也是不存在的,这是为者的一种幻象,他自以为是,认为是改道了。其实,改道也是在“道“中,永远不可能摆脱“道”的轨迹,就是顺其自然便是顺沿其“道”。
地球上和其它星体上的诸多科学家们,在时间问题上都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将过去的时间再走回来。他们称,时间有一条道线象条隧道,可以往回走,突显以前的事物和人生的行为,将已发生的事物复原在过去时间一个阶段上。那样就可以记录过去,让历史重演,就可以让人生重演,寻求永生的倒循环。这个想法是很绝妙的,是否能实现暂时不下定论。
在“道”的宇宙中,这个提法似乎夸大了,因为宇宙形成是后于“道”的形成,是后天宇宙,先天道变的。因为有了“道”之后,才有宇宙的形成,这样“道”始终贯穿在宇宙之中。宇宙空间的动变,出现了动时间,即记录时间。动时间是宇宙动变的记录,因动而产生动时间。宇宙的两大因素是空间和时间,但没有空间的动变就没有时间的出现。
宇宙空间是实动、是存在,而宇宙时间是虚态,也是存在,存在是本质、是基本。因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离不开时间的。最近中国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主线就是时间,没有时间既看不着、听不见、也摸不着。虚态时间和实体空间能观测到,又有信息传导性的实体,使嫦娥一号正常行驶,当然这里还包括数值的运动和数变。从这个实例看,空间是实体,时间是虚态,一实一虚。如果地球上的科学工作者将空间和时间了解深透,那么对空间中的实态和虚态就有了足够的认识,承认虚态、否认虚态的现象就迎刃而解了。这对宇宙很深奥的虚态现象便有了认识上的突破。
12、道与时间
回过头来再讲一讲道与时间问题。“道”是贯穿于宇宙万事万物之中,“道”有时间性和运动性,“道”也表现了事物,事物是时间的延续,这是“道”固有的现象。“道”可以说是它规范了时间,时间的无限性也是道的无限性,但空间的有限性也是“道”的有限性。所以“道”在整个宇宙运变中具有双重性的,即是有限性,也是无限性的。对时间来说,“道”在定时间表现出来,而定时间又表现“道”的内涵,就是事物在定时间的表现,而定时间也表现事物。时间是事物的体现,事物的体现又在时间中。如果时间能回归和时间倒流,自然会出现过去的事物。时间的归返,已经在各星体人类生命活动中都用时间记录事物的历史,这是时间倒流的表现。但人类所期望的时间倒流所出现的包括人类生命具体的感情、活动、声音、行为、动作等事物的具体情况的再现重演,让人们将在返回的时间里再重走一遍、重演一遍,要一个是实体的现象。地球的科学家说成是时间隧道在这里出现,变现过去的一切,但这也是“道”的归向,所表现的事物全然是“道”中之事。“道”在时间回归表现事物是信息,是道信息的回归,当然也是存在的。所以时间隧道有它科学性的一面,但是表现的形态、音响、人物、举止等是逼真的虚态存在。在时空中一切的存在都是虚实之中,无意识的虚实存在是具体的与有意识的虚实存在是一致的,对这句话是深刻理解它的内涵。但在意识中虚实存在,在无意识中是一样的存在。因为一个实体站在你面前也归于意识之中,但一个虚态的事物归于你的意识之中而存在。这样,虚和实的存在,在意识中是一致的。
“道”在将来时中是实态存在的,而在过去时间中是虚态的存在。“道”的这两个存在皆是信息的存在,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的。所以“道”是宇宙的骄子。“道”与“数”的关系主要是数变的一致性,以后再讲。
13、道变与易变
“道变”与“易变”的关系,这是一个大问题,恩师叫我一定讲给你。以上讲的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为这个大问题所准备的。
《易经》是“道”的缩影,它有破解“道”和观察“道”的方法。如果《易经》能将它所得到的破解的局部联在一起,它就是缩影。它观察“道”了、了解“道”了,它了解“道”局部有限程序,了解时间中的道变情况,了解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未来,这个缩影就是“道”。
但就现在的易经八卦的各种动变没有能达到道变的缩影,《周易》的六十四卦只能观察到局部问题,而且还在于运变得当之时才能看到“道”的局部事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达到准确的发现“道”密情形,一个是靠易的八卦卦爻变化的形式表现,但必须接受虚态者的指引和点化效果才能准确,因这是机密不可泄露。六十四卦不能完全掌握道变的实质,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表露,但在一定时间不重要的事物还可以显示出“道”的。易的卦变,随着是爻变,按着数线学的卦变排列是81、82、83、84、85、…………8n。这个数线是无限的,而道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卦变值是无限的超出了道变,只能依据卦变某一局部去研究和掌握道变的。道变的事物不会完全显示,只是一知半解。道变中隐藏着许多人生和天宇机密是不可能叫人知晓的。所以人的智慧在易变中必须掺入人的智性的功能,才能够更好地了解道变。有句话:“道亦变,天亦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易经》已经隐藏不让了解全道的秘密。所以“易”是一种预测形式的推测,是三分卦象三分智者的功能,只有六分的把握性。你们中国神话故事里已经阐明这个观点,是《封神榜》里的姜尚是靠功能的,而不是靠文王六十四卦。大家都知道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这些卦辞是不能判断事物的道变,而且一卦只有六爻,所观察的道变德点上只有六处,在“道”的线上是极少的,绝不够一个九的大数来。这里所说的是易变,只能是有影无缩或有缩无影的。在卦变的排列值中看,如是83或者84也不能表现“道”的全部缩影,当然超高的排列数码是难以掌握的,是不可能了解更多的更全面的“道”的变化。如果道变达到89-815的时候,道变内容全部展示,那时道变形成道掩,“道”的显示蒙上一层膜,不会让你知晓的。恩师老子演到89、810就出现了道掩,但对他没有遮挡,只是示意他不可全知道的,这是天密。所以老子让我授你(宋世鹏)83,即512卦4608爻,更能进一步观察和研究道变的内涵,可以进到五分卦和三分智者功能。但有的智者无功能,功能为零,如有天人相助,还是不可以了解更准确的道变。以前你(宋世鹏)的师父给你讲过立体八卦但不深,只是告诉你有立体八卦。其实,行星上的表现是平面的“道”,是平面上的运变,所以平面就可以了。如果你们的科学没有达到宇宙空间自由化,就开发不了空间立体八卦,象河外星系的少数星体,他们开发空间立体八卦可以应用了。
《道德经正密》原书图案、文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