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当睢宁县委、县政府在都市类报纸连续刊登悬疑广告宣传城市品牌,进而招商引资一举引发了文化界与广告界的一场反思与革命时,睢字俨然成为了2009年第一个借文化的名义光明正大走红的气质汉字。
四个大大的睢字,4天的整版广告,睢宁政府凭借什么要如此大手笔宣扬这个字?
其实在这里还有流传着一个小故事。据说睢宁县委书记去北京参加一会议,他拿着一个大大的“睢”字问北京某大学一教授是否认识这个字,岂料教授也摇了摇头:不知。
在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里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这应该是睢字被正式运用的最早记载。而且如果笔者没记错的话,这篇文章甚至在前几年的中学课本上还出现过。而睢宁一地古称下邳,圯桥进履、季扎挂剑、邹忌讽齐王纳谏、曹操擒杀吕布在白门楼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传说均出自此地。可以想见,这个书记敢于拿睢字难为教授,定是引“睢”字为荣的。然而这一事件却侧面反映了目前文化界在汉字认读上的苍白。
更为可惜的是,睢宁这则被无数人称道的广告却被又一教授跳出来列举几大罪状给予批驳,说它仅仅是比过去赤裸裸给自己贴“光荣榜”有了点进步。
说实话,如果不是看到那个广告,那个带拼音,并逐天进行推进式解释的广告,那个“睢”我还真不认识,相信和我一样的人也一定不少。而这不是效果吗?毫无疑问,知识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睢”字,给党报上那种僵硬的,公文式的广告来了一次狠狠的冷嘲。时代变了,现在的读者已经不再喜欢被说教。过去那种大密度的广告“轰炸”,死拉硬拽的方式已经过时了。如果那位教授明知睢宁县的广告是超乎寻常的,并引起现在如此大的争议和反思,却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坚持这个广告的价值不足为道,那只能说非专业教授对非本行业的领域无知到可以大放厥词的地步。这实在是中国学者的悲哀!
还记得前不久上海的一位博士被网友误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卧槽泥马“一词出自《战国策》,甚至就这个杜撰的词与古代的千里马与现如今经济危机下人们纷纷跳槽的现状进行了一场无厘头的演说。实在是有够彪悍(飙汗!)。此后该事件立刻被好事网友贴到天涯,一时间关注者众,进而引发了一场关于教授与文化的口水之争。
试想,倘若教授学者可以真正潜心研究,何至于随波逐流被网友上传到百度的恶搞解释所蒙蔽?而换个角度看,倘若这位博士能够真正跟上时代,懂得善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服务,又何至于无知到连在网络上已经流传已久的“草泥马”与“卧槽泥马”这样由恶搞国骂而来的囧词都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二千多年前孔夫子的老话被我们从小谨记,怎么到了学者那里,反倒成了穿过耳朵的风?难道是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教授的崇拜让他们飘得太高,忘记自己的身份?
一桩桩雷人事件似乎在无声的论证学者、教授正成为盛世的一个笑话,整天没日没夜的研究黑色幽默,不断为民众增添佐料。难道这个时代的所谓“专家”、“学者”、“教授“真要沦为博物馆的文物,仅供观赏与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