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定盆地丧葬礼俗
(2013-11-20 22:43:43)清末忻定盆地的丧葬礼俗既有儒家的“礼”,又有民间自然形成的“俗”。现按一般礼俗加以略记,不做妄评。
一、病笃
(1)落炕:旧时,病人一旦沉疴不起,谓之“落炕”。凡长辈一旦病危,都要由偏房迁于正房。因正房是最尊贵的地方,死后即所谓“寿终正寝”。长辈的原配夫人病危,迁入正房套间,死后谓之“寿终内寝”。如病人还有长辈,一般不移。
在病人的“弥留”阶段,其子女们要做到每日斋戒、焚香叩首,祷于神、佛、祖先保佑,以“感应天地”转危为安,并访医求药;躬亲伺候汤药,夜间儿子们轮流守于床侧,以防不测;适当情况下问病人有何言,均须一一如实记于纸,日后整理成书面遗嘱;务使安静,勿使他人喧哗惊扰,“乱其神智,失其正念”。此时,长子与伯叔及手足兄弟协商料理后事。根据经济状况,决定丧事从丰或从简;一是要搞清楚老人家存有多少款额,有何“寿产”,怎样处理,尽快筹集丧事资金;二是画像或放大照像,称为“画喜神”、“放真容”。根据丧事规模,请懂丧礼的人到棺材铺买棺材,定灵棚、雇响器、订制纸扎、饭店定饭、庙里请僧放焰口。上述工作均一一订妥,不等病人咽气,却都万事俱备。
(3)衣殓:古代“衣尸为殓”,近代叫穿寿衣,俗称“装裹”。衣殓为小殓,棺殓为大殓。见病人势在必死,要抢在咽气之前装裹好。然后给洗脸、理发,理发只剃前额和两鬓的发,后边不动,谓之“留后”。并剪手足指甲,盛于小布袋,放于棺内。
寿衣有生前就备好的,做寿衣要选择闰月年的闰月,一般为蓝色宁绸棉袍,红青宁绸马褂,内衣亦白布裤褂,头戴瓜皮小帽,脚穿白布棉袜,圆口鞋,鞋底绘有莲花图案,头枕金线绣莲花的“平金枕”。还有白布枕,中间凹,两头翘。妇女的寿衣,上身是红青(古铜)色的大襟褂子,下身是长至脚的夹裙子,颜色有豆绿、深蓝、浅蓝不等,依亡人年龄而用。解放后,一般寿衣多以时装为多。寿衣无论内外衣,一律不钉纽扣,只钉飘带,取后继有人之意。衣料不用缎子,因为与“断子”谐音。件数必须是单数,避免“重丧”。鞋用布底,不用皮底,更不穿皮衣。以免除亡人转为身上有毛的畜类。
衣殓时讲究亡人戴首饰,尤其是女人。为了防盗,一般是假首饰。亡人身上铺与盖,称为“衾”,不叫被子,因被与背同意。一般贵族用“九铺九盖”,次则“七铺七盖”、“五铺五盖”,平民用“三铺三盖”。古人“以玉实死者之口谓之”,忻定盆地多口含铜钱和五谷,称“饭”。衣殓之后,将亡人生前的枕头撕开一个口子,有的放于灵床之下,称“红门早开”。有的将枕头内装之物倒于巷口垃圾堆,有的将亡人生前用的被褥扔在房顶。
二、初终
焚香设供,孝子贤孙跪于地上,焚烧金银叠成的元宝,谓“烧倒头纸”。并将焚烧金银元宝的纸灰,月白麻纸包好,揣于亡者胸部,据说只有这钱,亡者才能花用上。同时在街门外按亡者男左女右挂起“倒头纸”,倒头纸的张数与亡人享年一致,一岁一张,另加天一张,地一张。据说是为亡人招魂,实际是向外报丧。
烧过纸、嚎过丧,将亡人面上苫一张白麻纸,俗称“苫面纸”。一是不让生人目睹死容,二是怕假死。如亡者是暴亡,或寿衣棺材未备,一时不得人殓,其尸停放板上,俗称“停尸”。有的还请和尚、喇嘛,给亡人诵念“倒头经”的。
所谓殃是指死者的三魂七魄而言,亡人的七魄按一定的日时出来,化为某色气,向何方而去,谓之“出殃”。出殃后要净宅,要给土地神、天地神、门神、灶王爷等神灵上香致祭。
棺木,俗称棺材。人们把它看成是死后住的“房子”。所以,棺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多数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年龄,提前置办下棺材,棺材头前贴个大红“寿”字,称“寿器”。置办“寿器”的时间是闰月年的闰月。棺材盖上有三个银锭式的“锁眼”,装殓的是男人,左边一个,右边两个。装殓的是女人,左边两个,右边一个。男左女右,取其单数。忻定盆地的棺材均为大头小尾,这种造型据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在春秋时期即以定型,一直流传至今。棺材的好坏以其木质和厚薄为准,富裕人家多用松柏木,贫苦人家,多以杨柳木为棺。但不用榆木,以榆得愚,累及后辈儿孙。个别贫穷人家,以木柜葬亲者。实在无办法,只好用炕蓆裹尸葬亲。殷实之户,棺内还有“七星隔板”、“沙罩”。
入硷前,棺木内外要进行装裱,亡人入棺后进行裱刷画棺。有单线平绘和沥粉贴金者。棺木总色调,亡人不足五十岁者,多以朱红色,称“朱棺”。六十岁以上者多画金黄,取其色似赤金,人称为“金棺”,周围绘百寿图,富贵不断头,软草花边,二十四孝人物等。考古工作者在定襄县发掘出春秋晚期墓,还有椁即棺材外用大木厚八寸做成一个大椁匣子,故名“椁”。
如幼丧,做一个小匣子,涂上红土即可。有的妇女怀孕,未分娩就死了,人们视为母、子双亡,于是死去的孕妇装入棺材,另外再做一口小匣子,内装一牌位,象征那个未降生而死去的婴儿。这样做,相传一是避免百日内再死人;二是避免死婴变成“旱魃”,出来做怪,使一方干旱成灾。
空棺材抬至丧家门口,不能直接进院。让本家用簸箕装些炭、五谷杂粮、钱倒入棺内。然后,四平八稳地将棺材舁进院内,谓之“不进空财”。殓后,钱币为舁棺者所得。
这时,在场亲属一一往棺内探视,与死者做最后的诀别。随后,将棺盖盖上。众孝子跪于地上嚎陶大哭。此前,是不准参殓人落泪的,更不准眼泪落入棺中,据说,眼泪落入棺中,对死者转生不利。最后由众友将棺盖钉住,忻府区讲究由原打做棺材的木匠钉棺盖。钉盖棺时,孝子们边哭边喊:“X X躲钉”。凡在场的众友,每人发给红腰子一件,以避邪。至此,大殓礼成。
(7)灵堂摆设:家中长辈死亡,停柩于北房正厅,这是家族中对亡人的最高礼遇。未扶正的姨太太只能停于西房或东房正间。“外丧鬼”(指暴死于外的)即便是家长也只能停于院内东侧。凡未成年的人死后,一律停于院内西侧。如租赁房子,与房东同住一院,不论死的什么人,只能停在自己租住屋的窗台下。
灵柩停好后,底下摆亡人的枕头(撕开一小口)、孝子盆、食饽子,亡人巨幅遗像。灵前设一高桌、一低桌;高桌在后,上放一个素色三门式的纸龛。低桌在前,上摆供品和祭奠用的酒壶、五供器、照尸灯。旁放一块白布,以备孝子下头时跪用。贫穷人家,灵柩前放供桌一张,上摆供器、酒壶、照尸灯、供品等。
(8)丧棚:旧时,人们对尸体、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是怕受到“日晶月华”,更怕冲犯天上过往的神灵,所以停灵柩必在屋内或棚内。
停柩期间,祭奠的规模依据经济条件决定,“贫不能为礼,富则可为礼”。发引日子,一般从倒头之日算起,至发引当日止,用单不用双。忻府区习惯二七内不准发引,定襄一般为五天头上发引,也就是一七内发引。发引日程一经择定,不得更改,不受气候限制,只受礼法制约。对“外丧鬼”不准抬回家停柩治丧。凡凶死者,多将灵柩停于庙里举行丧礼。
(10)送行:原平、定襄、五台是发引前一天晚上送行,忻府区是人死第三天晚上。送行是给亡人的神魂送行,所有人必手执香灯火把照路,也有打灯笼的,谓之“引路灯”。众孝属依序跪于灵前,长子打着挑钱纸,在灵柩头顶,左转三圈,右转三圈,随后依次走出,响器前导,孝亲拿纸扎,一齐去埋葬方向的村口外送行。据说,这天上界神、佛对亡灵接引而去。他的灵魂必到“望乡台”上与家人做最后的诀别,所以,孝属也定要隆重地祭祀一番。
三、吊祭仪式
民国以来,兴起向来客散发小白花的习俗,有的在白花下垂一条白绸带上书“来宾”二字。有的是等来宾到帐房交了礼钱后,才发给一白花。礼宾见到戴花的,才请他入席吃饭。
四、点主
点主就是给先人建立木主。古人认为,家鬼依木不依墓,所以死了人,在治丧期间,就要通过“成主”仪式,建立一个木制的牌位,以便让死者的神魂依附于上,留给后代奉祀。三年后,这个木主牌位放进家族的宗亲龛内,这样就确立了死者在宗祠里的地位,从这个意义讲,是家族族谱的后续仪程。
五、棺罩
棺罩是抬运灵柩的工具,人死先用棺殓,后以土埋。从丧居家往坟地抬灵,都必须用棺罩,谓之“发引”。忻、定盆地平川地带均用棺罩,山区地带用柩而不用罩。如小姑娘死了,把棺罩打扮的特别漂亮,出丧当做“出嫁”。舁棺材的人,山区地带多为八人,平川地带有十六人或三十二人的。舁材者均为两班人马轮换舁。如夫妇两人先后亡故,同时走灵,行进时,夫在前,妇在后。棺罩是为了避免所谓“日晶月华”,不让太阳照射。
六、发引
(1)引魂幡:出殡时例由长孙打幡,男死以左手打,女死以右手打,如亡人无儿无孙,可由继承死者遗产的亲属代之。有的男人死了,由妻打幡,表示终身不嫁。如死者年轻,找不出打幡的,出殡时,将幡儿放在棺材盖上,说是让死人自己打着,谓之“顶幡”。
旧时,民间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谁继承死者遗产,谁打幡、摔盆。有的死者年轻,无子孙,敬子盆由舁材人用脚踩碎,或由其兄、弟用脚踩碎。因此,不存在继承遗产的情况下,一律用脚踩而不用手摔。
中途有路祭者要停灵柩,忻、定、原有拦住听响器演奏习俗。忻府区中途舁材者换班时,向亡者女婿要烟习俗。沿途扬撒纸钱,谓之“买路钱”。出殡扬撒纸钱始于晚清。扬撒纸钱的目的,据说是打发拦路鬼的。纸钱径3至4寸,中有小方孔,类似古铜钱纹。
殡仪队伍到来时,由主祭人托着香炉或举着香到棺罩前迎灵,这时孝子下跪还礼。然后,将亡人遗像请至棚内,摆上丰盛的供品。主祭人、陪祭人奠酒上香,孝子下跪,鼓手吹打奏乐。礼成,主祭人、陪祭人与孝子哭。民国以后,变成慰问孝子。最后,主祭人跪于道旁目送灵柩上路。
七、下葬
旧时,人们认为死了人,先以棺装殓,后以土进行掩埋。这种木、土相结合的殡葬形式是一种礼遇,也是死者最好的归宿。俗言“死人奔土如奔金”、“入土为安”。故此,忻定盆地家家都有自己的墓地。有钱人家墓地内种植松柏树,墓地内按辈份埋葬,有官爵的筑起宝顶圈葬,一般人堆起坟头,以便给人凭吊。
旧时,打墓谓之“破土”。打墓时,将第一锹土留好,待下葬时,由长子把这头锹土扬撒于坑内。一般人为土葬,有功名的要用石或砖券葬,地面有祭堂等建筑。
下葬是丧礼的最后环节,也是死者享受哀荣的最后时刻。对此,人们极其郑重其事。下葬时,首先找好座向方位,然后把灵柩吊下墓坑。灵枢头朝前,尾朝后,与在家停灵的方向相反。下葬后,众人掩土将坑填满,堆起坟头。全体孝子下跪,将所有纸扎、花圈都一齐焚化。礼成后,孝子脱孝,向众亲友叩谢,然后返家。
作者简介:李有成,原平市人,文博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曾任忻州市文管处处长。现为中国民俗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古钱币学会理事、忻州古钱币学会副理事长、三晋文化研究会忻州分会理事、副秘书长;李隽,女,原平市人,忻州市文管处工作,本科学历,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会员。
(2)灵牌:是纸制的临时灵牌,它不同于木质神主牌,上书亡人名讳。出殡时,用一块黑纱蒙起来,由次孙捧着,谓之“抱牌”,今日演变成遗像。
(3)哭丧棒:这是从古代孝子居丧守制时用的杖演化而来,故谓“哭杖棒”。父死用竹杖,母死耳桐杖,上圆下方,其长度皆与肚齐平。“孝子哀甚,拄杖以支其身”。后来被简化,用柳木,长度二尺。个别地方用茭秸裹上剪成穗状的白纸,变成象征性的东西。
中途有路祭者要停灵柩,忻、定、原有拦住听响器演奏习俗。忻府区中途舁材者换班时,向亡者女婿要烟习俗。沿途扬撒纸钱,谓之“买路钱”。出殡扬撒纸钱始于晚清。扬撒纸钱的目的,据说是打发拦路鬼的。纸钱径3至4寸,中有小方孔,类似古铜钱纹。
殡仪队伍到来时,由主祭人托着香炉或举着香到棺罩前迎灵,这时孝子下跪还礼。然后,将亡人遗像请至棚内,摆上丰盛的供品。主祭人、陪祭人奠酒上香,孝子下跪,鼓手吹打奏乐。礼成,主祭人、陪祭人与孝子哭。民国以后,变成慰问孝子。最后,主祭人跪于道旁目送灵柩上路。
七、下葬
旧时,人们认为死了人,先以棺装殓,后以土进行掩埋。这种木、土相结合的殡葬形式是一种礼遇,也是死者最好的归宿。俗言“死人奔土如奔金”、“入土为安”。故此,忻定盆地家家都有自己的墓地。有钱人家墓地内种植松柏树,墓地内按辈份埋葬,有官爵的筑起宝顶圈葬,一般人堆起坟头,以便给人凭吊。
旧时,打墓谓之“破土”。打墓时,将第一锹土留好,待下葬时,由长子把这头锹土扬撒于坑内。一般人为土葬,有功名的要用石或砖券葬,地面有祭堂等建筑。
下葬是丧礼的最后环节,也是死者享受哀荣的最后时刻。对此,人们极其郑重其事。下葬时,首先找好座向方位,然后把灵柩吊下墓坑。灵枢头朝前,尾朝后,与在家停灵的方向相反。下葬后,众人掩土将坑填满,堆起坟头。全体孝子下跪,将所有纸扎、花圈都一齐焚化。礼成后,孝子脱孝,向众亲友叩谢,然后返家。
作者简介:李有成,原平市人,文博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曾任忻州市文管处处长。现为中国民俗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古钱币学会理事、忻州古钱币学会副理事长、三晋文化研究会忻州分会理事、副秘书长;李隽,女,原平市人,忻州市文管处工作,本科学历,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