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中哲学资料 |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根据上述命题,芝诺得出的结论是: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甚至连机械位置移动都是不可能的。
芝诺的老师巴门尼德(约前六世纪末—约前五世纪中叶以后)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存在”只能从一种存在变为另一种存在,存在不会变为不存在,因而“存在”是不变的。“一切是一并且是静止的”,由于他把静止绝对化,所以把“存在”看成“不是产生出来的,所以也不会消灭,完整、唯一、不动、无限。”
芝诺继承了他的老师巴门尼德的观点,认为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他提出了四个悖论,飞矢不动是其哲学悖论中的一个。芝诺并不是看不见活生生的运动现象,但当芝诺从理论上对运动进行思维时,却陷入了困境。他认为,既然任何事物在刹那间都只能占有和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飞矢也是如此。它在飞行的过程中,也必然是这一刹那间在这一点,那一刹那间在另一点。这样,飞矢实际上经过的只不过是无数个静止的点。把无数静止的点加起来的总和,仍然是静止,而不会形成运动。所以,飞矢实际上是不动的。
中国战国时代“名辩”思潮中的思想巨子惠施(约前370—约前310)提出“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空中飞着的鸟实际上是不动的。和芝诺的观点如出一辙。
芝诺的命题象一块巨石投入江湖,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尽管人人皆知芝诺的命题是错误的,荒诞的。但由于推理过程严谨且合乎逻辑,所以很少有人真正讲清楚芝诺到底错在那儿?
“飞矢不动”,芝诺实际上是把时间和空间分成无数不可再分的小点,作为推理的前提的。这是一种通过揭露运动中的矛盾来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如我们学员坐在教室中不动,是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移这种机械运动。但我们仍然随着地球的自转,“坐地日行八万里”;并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随太阳系在银河系中旋转,随银河系在总星系中运动,“巡天遥看一千河”。同时,我们的体内也在不断进行着生命体的新陈代谢,我们的头脑也在跟着教员的讲课而进行思维的运动。二是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内,虽然处于量变阶段,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稳定性。任何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都只能是暂时的,物体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量的变化,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某物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转化成它物。
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任何物质都处于永无止境的运动之中,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态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每种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确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都保持着自己质的规定性,因而都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是,这种稳定并不是绝对的稳定,不是绝对的静止和不变,而是绝对运动之中的稳定。就是说,它只不过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文:刘旺/重庆潼南中学/2007年10月31日/个人网站http://www.liuwang.cn)
前一篇: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后一篇:咏絮之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