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暖投资

(2010-01-27 09:09:30)
标签:

财经

理财

头彩

a股

巴菲特

中国

分类: 所思所想

     没有夸张的人物,没有搞笑的剧情,更没有惊涛骇浪,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冷暖人间》

    《冷暖人间》自1990年开始在日本播出至2008年已推出了9部,历经18载,收视率高居不下。伴随观众成长,剧中演员也从小演到大,连剧中扮演五个女儿之父母的演员也相继去世。桥田寿贺子的《阿信》曾经陪伴我的青少年时代,励志、刻苦、勤劳等正是那时日本的时代背景映射;看《冷暖人间》,我却快步入中年,剧中的日本社会沧桑巨变的色彩淡了,多了一份从容平和。

    梁实秋在《中年》中写道:“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

    投资好的公司也大抵如此,利润或股价是在慢慢的移动(增加),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但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原来已爬上了一大截。

    说起巴菲特,总会有人说,那是在美国,他的土壤是成熟的资本市场;说起投资,总有人找借口,中国不一样,中国是个投机市,中国不适合投资,在中国讲投资是要死的,巴菲特来了的话肯定连裤衩都要输掉。那么我们就估且来看看巴菲特经历的时代,那时的美国股市情况,就可知道,投资的原则恒古不变,并不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美国股市也经历了新股发行热和投机成长型、概念、并购股票热。看看这些希奇古怪的公司名称:美国地球物理、太空水疗技术、电子硅片动能催化公司(一个有40年历史、生产鞋带的小公司,一时兴起改为此名)……就可窥一斑。

    A股上市公司热衷改名是从1997年开始,到了2000年前后达到高潮,与美国市场如出一辙。相比山姆大叔们,很多公司清一色改名“**科技”、“**网络”就太缺乏创意和想象力了。

    1960年代初的电子狂潮中,当时所有上市的股票名称大多与“电子”沾边,人们根本不管公司的业务是否与电子有关系,闭上眼先买上或炒上一阵子再说,至于公司究竟是生产何种产品不是重要的,关键是要听起来和“电子”有关。在1962年爆发抛售浪潮后,60年代中期又爆发了并购股热潮,最后以1968年某并购明星股发布的季度公告收益低于预期为结束标志而急剧降温,当1969年熊市来临,上述几类股的跌幅比涨幅还大。

    中国A股从1990年代初期的“浦东概念”开始,也没有停止过对重组、概念的疯狂炒作,主要是政府几乎包办了问题公司的善后,而诸多垃圾股几年停牌经过眼花缭乱的重组,复牌后,不但不受损失,反而还能赚一大笔,于是形成了“不怕你企业亏,就怕你亏得不多”的“以亏为荣”的畸形理念。这算是党和政府爱护少年儿童的体现——为参与处在成长时期的中国股市的股民签发的一张隐性期权。中国股市18周岁已过,这张期权也该到期了。

    回头看前篇中所讲的大乐透头彩得主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大乐透头彩得主最后的生活比他中头彩前的状况还糟糕这种结果?

    唯一的原因是,获得大笔意外财富的人逃不出这样一种悖论,他很难说服自己理性地面对“非理性”获得的财富,而且他们的财富结局往往不好。一个相信好运气的人不会相信理性才能帮助他获得更稳定的财富;正如一个相信自己抄底逃顶技术的人,不会相信只有企业产生的利润才能帮助他获得更稳定的财富。

    短线获得暴利者很难说服自己理性面对“偶然”获得的财富,他们深信是因为自己掌握了股价何时能回升(下跌)或快速上涨的秘笈,那么像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那样阴沟里翻船的事件便会必然发生。

    现在不断能听到那些拿着价值股行投机事的人,“幡然醒悟”抛弃价值股,去投机性成长股、概念股上刀口添血,赶上最后的几个百分点。很多时候我老在想,为什么这么多人偏偏对最后的几个百分点如此感兴趣、如此信心满满,并为自己能抓住这最后的几个百分点而引以为豪,而对之前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上涨却恐惧、熟视无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