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来的精心准备,多年夙愿一朝完成,2008北京奥运会在世界的赞美声中将完美谢幕。尽管曾经好事多磨,可是开幕后一切都非常顺利。不要苛责中国人太铺张,不要抱怨办奥运花了多少千亿不值。值不值,肯定值。老话说的好:穷人要撑,富人要省。对于一个要力争上游、却还不太富的国家或家庭来说,撑是很正常的。二个多月前刚刚经历过大地震,能做到如此有条不紊,对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理由不抱信心?
看起来毫无起色的市场,恰好提供给我们一个安心看奥运的机会,不用担心市场会不会涨太高了,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呢?在这样的阶段,除了买和持有,我想像不出还需要干什么?
指数下跌可怕,但对一个专注于企业未来的投资人而言,并不可怕。2005年我们比指数买早了几个月,甚至半年,然而,2005年却是我心情最好的一年,市场的连续下跌,已使小道上挤满了人,剩下留给我走的就是光明大道了。几月、半年的指数下跌丝毫不影响后来获取丰厚的收益。在我的词典里,没有套牢、踏空的字眼,这是那些所谓的“顺势而为”者的术语,对投资者来说,只有最终是真金白银多了,还是少了,即盈利还是亏损。我甚至可以毫无悬念的相信,“顺势而为”者稳定获取收益的概率几乎为零。
“完美主义者很难在证券市场生存”,如果一定要我选择巴菲特最经典的一句话,那么我选的就是这句。
去年一度被嘲笑的3000点清仓的行为,目前看起来似乎又可被捧为很正确很完美,可是看看招行、浦发、茅台的股价,都好好的挺立在3000点上方,甚至跌了80%多的中金黄金,跌了70%的山东黄金,2005年初买的还赚6、7倍呢。
我经常要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就认定那个企业未来一定会发展,而不是倒闭。每到这时,我会用运动员来说明,比如体操,跳水,对于一般人来说,在空中翻腾、旋转多么危险,不摔个半死?但是对于一个专业运动员来说,这样的“危险”动作就跟驾驶员开汽车一样平常,是的,就像开汽车偶尔会出现一些交通意外,但这不足以作为人类不开汽车的理由,更不能阻挡汽车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也会有非正常死亡或皮外伤,所以这也不会成为我们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的障碍。
买在最低价(或卖在最高价)对收益的提高毫无价值。收益与单纯的买(卖)价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必须与投资者判断和事实的吻合程度相结合。例如一只股票,股价最低跌到10元,A投资者10元买了,但是11元卖了;B投资者12元买,但在20元卖。收益哪个高一目了然。B的判断和事实的高吻合度,远远弥补了相对高的买价的缺陷。
所以,约翰.聂夫说:“投资要成功,不需靠光彩夺目的股票和多头市场,正确判断和坚持信念是我们之所以获胜的先决条件。利用判断力,可以找到好机会;坚持信念,可以在别人争先恐后往某个方向跑时毫不动摇。花旗的例子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丑股票(注:丑市场也一样)往往是美丽的,如果温莎的投资组合看起来不错,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功夫。花旗不是第一只这种股票,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只。”
同样最为成功的投资家之一的约翰·坦普顿更是进言:“投资不是赌博:如果你在股市不断进出,只求几个价位的利润,或是不断抛空,进行期权或期货交易,股市对你来说已成了赌场,而你就像赌徒,最终会血本无归。”
“不要惊慌:即使周围的人都在抛售,你也不用跟随,因为卖出的最好时机是在股市崩溃之前,而并非之后。反之,你应该检视自己的投资组合,卖出现有股票的惟一理由,是有更具吸引力的股票,如没有,便应该继续持有手上的股票。”
我们听过了温莎基金购买花旗的冒险故事,也听过了1973年巴菲特从20元买到12元的华盛顿邮报的故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没有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些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我们从没听过他们在跌去30%或50%后卖掉,我们听到多的是他们卖出后又涨了50%或80%,听到更多的是他们屡买屡跌、屡跌屡买。似乎他们的这种“臭着”永远无法与成功有缘,但是在证券投资业,这却是一个奇妙的铁律:这么多“臭着”才造就他们的辉煌。
一定有许多人会问:为什么不在8元时买花旗,为什么不在12元时买华盛顿邮报?答案是:因为你不知道花旗股价会去8元,正像你不知道一个疯子下一步会有什么行动一样。因为你研究的花旗值40元或60元,当股价打折时,你就可以行动,而不必要看别人是否行动。
“下一个或许会更好”、“丢了西瓜拣芝麻”这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关于完美主义者一生都在重复的平庸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