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级债问题就像情人节的玫瑰,暂时安抚了一直以来不遗余力地呐喊着“我爱你,崩溃”却始终连“崩溃”情人的正眼都看不到的一厢情愿者。
股市崩溃的前兆是:高消费、高债务、高进口、高汇率。据说汉朝就曾使用“高消费战略”瓦解了匈奴的。目前看,只有美国才具备了崩溃的条件,立秋已过,大概算帐的时间到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高消费的最佳年龄是35岁——50岁,当这批人进入这个年龄段的末期,就是最后的大气球爆破的时候。中国即使大跌,也只能算是大肥皂泡的破灭,离崩溃还早着呢。气球想要爆破,必须要吹大。
如果说过去半世纪多是全球的美国化,那么未来则是全球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球资本特别是以美元形态存在的急于寻找机会转换存在形态,包括华尔街的各种VC、PE、基金、投行只能在中国寻找机会。
全球性资产价格上涨实质是一个资金大挪移的过程,因此,虽同为上涨行情,但由于发展阶段不同,性质也就各不相同。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施展的是“引世人内力为我所用”的北冥神功,此武功以积蓄内力为第一要义,内力既厚,“天下武功无不为我所用”。国内来看,香港由于产业空心化和北迁财富不能回流,也将逐渐失去吸引力,当然这是一个缓漫的过程,不是几天或几月的事情。但香港股市已运行在1974年以来的这个大三浪的第5浪,2003年4月开始的上涨还会延续多长时间不能确定,但能确定的是,总体来看,上涨幅度已非常有限。所以香港的走势只会偶尔影响大陆,至于全局性的,则是香港跟随大陆。
关于许多人关注的A股与H股价格差距的问题,我认为同股同权不同价是很正常的现象,否则没有必要在两个市场发行。因为其一,港币和人民币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在变化,变化的方向是什么?那就是港元随美元贬值是大势所趋。其二,香港曾经作为联系经济逐步开放的大陆和世界的纽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大陆的全面开放,香港作为联通世界的窗口作用将逐渐弱化。香港也很难保持与大陆经济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香港市场将逐渐驱向于封闭,这种封闭不是政策或制度的结果,而是自由资本的自然选择。香港将来的封闭与大陆以前的封闭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性质,前者是钱少货不少,后者是钱多货少。
总之,美国市场已人老珠黄,香港市场虽风韵犹存,但毕竟徐娘半老。因此老谋深算的罗杰斯年初的大肆唱空和李嘉诚的频频为内地股民“担忧”,是因为他们早已明确预感到美国市场和香港市场已没多大油水可揩,自然垂涎大陆市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