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崛起一定是伴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最重要的载体。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每个国家至少孕育出一家跨国性银行,例如美国的花旗,德国的德意志银行,英国的汇丰,法国的巴黎银行,以及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一个国家内的银行战略竞争各不相同,如美国,美洲银行和摩根大通侧重于国内市场,花旗则是全球战略。从中国商业银行业的构成体系来看,未来可能是以工行、建行等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稳住阵脚的同时,主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由“全国性银行”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银行”发展;以浦发、招行为代表的新兴商业银行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借鉴外资银行的成功管理模式,向“全国性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时,争取高端客户,主要与国内的外资银行竞争。
在银行问题上的理解,分歧主要来源于信用安全性和成长性。虽然传统的银行理论中一直有“适度规模”的说法,但根据近几年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只有资本实力雄厚、资产规模庞大的银行才具有竞争实力。
由于居民长久的消费习惯一时不会改变,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高度的国家信誉支持,大多数老百姓只有把钱放在国有大银行才觉得放心,所以外资银行和国内新兴商业银行包括如浦发、招行等,至少在最近十年内很难对拥有大量网点资源的国有商业银行构成大的威胁。但也由于这个原因,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因为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需要有一定的过渡期配备较多的从业人员为不熟悉操作的老百姓服务。我有时到一些网点去观察,一笔小的业务,银行的窗口职员通常要耐着性子,密码可能要输二、三遍,但是必须要有人为他们服务,这些服务外资银行、其它国内新兴商业银行均可以抬高门槛加以拒绝。从这个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稍差是在情理之中的,并不一定完全表明是管理能力低。但事物总有两方面,好的方面,抗风险能力较强,一般老百姓的钱比较稳定,不会大起大落。
一些中小银行在泡沫繁盛时期看不出问题,但是一旦经济有所降温,一个小浪就可以把小船打翻,同样对于一些以高端客户为主要方向的新兴商业银行也有这个风险,经济不景气,许多客户昨天还是千万富翁、百万富翁,明天就可以变成赤贫或负翁,高速成长的背后往往隐含着较多的不确定性。
90年代初,香港在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初期,虽然汇丰和东亚都达到接近40倍市盈率,但我们看东亚、恒生、汇丰,20多年的价格运行在不同的阶段涨幅有所参差,但到2007年的累计最大涨幅相差无几,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起来,名气最大的汇丰涨幅还是稍小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