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价值投资的困惑

(2007-03-13 19:54:35)
  价值投资的困惑       据说非洲大草原的狮子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睡觉和休息,只有在时机及取胜机会都适合的时候,它才从草丛中跳出来。
 

    经常看到有人质疑价值投资者要不要关注价格、关注市场, 所以不免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发贴前,刚好看到又在轰轰烈烈地讨论巴菲特。

困惑一:价值投资能不能卖?

      巴的全球代言人罗伯特·迈斯就曾透露过巴在买麦当劳这个股票的时候,买了很多,在很短的时间内,也卖了很多,他不认为在股票市场持续的增长是永久的,所以他买和卖这是很正常的。事实也是如此,从巴菲特1977—1994年的投资组合分布来看,很明显,1987年他把除了三只视为如无意外则永久持有的股票外,其余全部清仓了,而且在前后的1986年和1988年投资只数也是最少的。在上述18年间,只有华盛顿邮报和GEICO是一直持有,而首都/美国广播公司则是在1977—1979年和1984—1994年持有,其余二十多只持有一年到几年不等。同时可以看出,巴菲特的买和卖也绝不是一般人崇尚的波段操作。

困惑二:价值投资能不能关注价格?

     巴菲特对买入的价格是最为重视的,这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只要是好公司,什么价位买都可以,买入后睡大觉,白花花的银子就滚滚而来。他在1993年的股东信中就表明:投资人应真正评估的风险是他们从一项投资在其预计持有的期间内所收到的税后收入加总(包含出售股份所得),是否能够让他保有原来投资时拥有的购买力,再加上合理的利率。我以前写过范蠡的“贵出如粪土,贱入如珠玉”,中外的投资之道都是相通的。这是一种风险控制的需要。以道指为例,在1929达到386点,25年过后,才重新达到这个点数,而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25年后,我们的青春年华已逝去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巴从合伙公司起步后,美国股市仅有的两次股灾他都提前出局了。

     再看看他是如何买的?仍引用罗伯特的话:“巴菲特先生实际上和通常人的想法是不太一样的,很多人都是在股市增值的时候去买,但是巴菲特先生恰恰相反,他认为在投资股市的时候,这种风险投资的时候,他只是在低价的时候才去买,买完了以后才有增值的空间。他的机会和价值是在这个时候,这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就像他使用保险浮存金上也采取了不同于美国财险资金主流模式的配置策略,他是以现金等价物及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完全覆盖保险业务负债以确保偿付,因此购买高风险等级债券和股票的资金是完全不必考虑负债匹配性的“自由资金”。

     什么时候巴菲特才觉得可以买入,从他的投资来看,一种是企业业务扩张,80年代初罗波特.高兹耶达掌门可口可乐后,正面临人均软饮料消费在美国和国际上增长十分缓慢,加上大型国际零售集团的高比例折扣的要求,他采取了大胆的全球扩张计划,进军国际市场,1990年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实现了收支平衡,结束了1979年重新进入中国后11年来的亏损。1993年后,可口可乐被允许在中国建十个新厂,此后销售量每三年番一翻。当然没有证据显示巴菲特买入是与可口可乐在中国取得成功有直接关系。另一种是遇到“坏消息”时。1989年,当吉列身陷华尔街的恶意收购旋涡,巴菲特则说服吉列,以6亿美金投资获得该公司10%可转换优先股(后来被稀释为9%)。有点类似白衣骑士。1963年,美国运通下属的一家子公司曝出色拉油帐目有问题的丑闻,股价下跌,巴菲特抓住机会,以1300万美元低价购买了那家公司5%的股份,后来这笔投资让他净赚了2000万美元。第三种是“事件”刺激,在华盛顿邮报报道水门事件,声威大振之后的两年内买入华盛顿邮报公司。企业的业务前景,如市场占有率、品牌、技术、渠道、资源、管理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用相对低的价格买入是投资的核心。

困惑三:长期持有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减少因频繁交易而造成的成本;二是避免由于波段操作造成仓位的丢失。查尔斯·艾里斯在《投资艺术》一书中告诫投资者:“波段操作是‘邪恶’的观念,别去尝试。”  关键是怎样定义频繁与波段,在财务会计学上,长期投资是指不能或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而波段我想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我们明知道是好股票,价格也还远远没有体现价值,但是因为认为要下跌,所以卖出,希望股价降下来后再买进,赚个差价,这叫波段操作,这种思维的害处在《投资艺术》一书中有详细解剖。还有一种的的确确是因为人的能力范围,估算不值而卖出,值了再买入,或由于是企业的变动,这种就不算是波段,那是估计能力问题。但这样的情况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或企业不应该经常发生。

     对于像几十年涨几千倍、几年涨几十倍的现象,我想这种例子跟江恩25个交易日中的286次交易后产生的5000万美元盈利一样,不是在价值投资者的能力范围,超级长线跟超级短线成功的概率是一样小的,尽管某些个股的超级长线的利润跟超级短线的利润一样诱惑,它是属于两个极端的产物。巴菲特的几个长线股也是从众多持有过的股票中经过岁月洗涮出来的。价值投资本身是做大概率的,如果又重新绕入小概率中,是不是又从起点回到了起点。长线不是目标,长线是结果。

     巴菲特影响力如此大,离不开他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建构了为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价值投资在西方股市已有实践验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都早已包含许多投资之道。价值投资无疑是正确的,至于长期持有这个长期究竟多少年是合适的,我想还是由价值来决定,再者有待于时间来验证。毕竟巴菲特持有最长的华盛顿邮报也才三十年,可口可乐不到二十年,并且这两个股票在最近十年已无所作为。

我们究竟应该向成功者学习什么?

    借用郭广昌的话,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他们的逻辑是怎么形成的?他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这个决定?他们是怎么来做这个决定的?他们的感受是什么?他们在那个时间的思考点是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修德求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