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完了,总是盼着过年的等待较漫长,而真正过年像是一瞬间的事,由于亲戚基本集中在江、浙、沪,所以外地的接待主要在清明节,过年一般不经常来往,而且12月唐妹刚结过婚,父亲方的外地亲戚就不用接待了,现在小家庭过年都不开仓,基本以老家为革命根据地。我比较喜欢关注生活的变化,因为一切灵感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回过头去,看看自己家的年是怎么过的。
一是年夜饭。每年都打算去酒店,可权衡再三,终于每年还是自己动手,方能来年丰衣足食。一是母亲坚持除夕家里不能冷冷清清,初一应该安安静静,所以打牌的几位想每年闹通宵,让其余的都留宿的理想都没有实现,每家都必须在12点以前回家给小家也热闹热闹;二是不划算,家里放着几位大厨不用,是人才浪费,哥哥、三姐和二姐夫对做菜比较有研究,尤其姐夫,空余时间的一大乐趣就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进厨房,看架势就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大师级水平,一般五星级大厨能边看报纸边炒菜的大概不多。从洗菜工到服务员则是我和父母及另两个姐姐,没有在前面工种上岗的,则自觉吃完饭洗碗,不过母亲终归是多做的,不停歇的,一般是与嫂子一起洗。只有这样,父母才觉得象是过年,我们也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
请客餐桌上,虾、蟹等老的“几大件”继续不受欢迎,除了除夕夜不到2斤的一只龙虾实在是肉少人多吃完,鸡尾虾也少有人问津,父母最后一次请客是唯一一次煮了几只青煮蟹,没人光顾,不吃又太浪费,只能承包到户,摊派给吃到最后的几位。以前我们还是很喜欢吃醉蟹、卤渍蟹,可今年也不行,也都是将就着吃点,最受欢迎的是蔬菜、小炒等,不过这些菜光摘洗等需要5个人做下手,又不经吃,几筷下肚就没了,看来吃菜这件事上,也体现出时间的价值,虾、蟹相对来说烧洗较节省时间。酒的消费量也明显减少,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三高”的越来越年轻化,不知酒的境遇会怎样。
二是忆苦思甜,大姐、二姐们也逐渐加入了忆苦思甜的队伍。前几天二姐的公婆来拜访父母,他们每年互访一次,也照例忆苦思甜一翻,他们的老姐妹们过年聚在一起更壮观,都要眼泪流得稀哩哗啦的。忆苦之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老实、正直的做人,与人为善还是不吃亏的,那些年轻时比较会耍小聪明的,中老年后情况都不太理想。而看到下一代们忙着换手机,换MP3,大姐的女儿才读大三,手机已是第三只了(也有丢的正当原因),电脑家里要备台式,学校要备笔记本。我们年纪小一点的也已有忆苦的强烈欲望。
三是放烟花爆竹,政府最终晚节不保,禁了多年的烟花爆竹在2005年终于又能名正言顺的见人了,可谓皆大欢喜,可惜苦了天地花草,不过今年感觉,除了年三十晚和初一放的较密集外,其余时间安静的时间也是较多的,直到初八早上从6点多一直到9点开厂、开店的放开业、开门炮,也比较密集,不比年三十少。大家开始能成熟、适度的对待这种纯属烧钱的娱乐了。以前我们家从来不放鞭炮的,这两年都是由于朋友路过,拿了一些给我们家,才凑凑热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