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厦门曾厝垵印象家庭旅馆 |
分类: 其他 |
曾厝垵,一个让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面向大海,看潮起潮落,看日升日落,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每个角落都有不一样的惊喜……
对于曾厝垵,只知道它是个靠近环岛路的小村庄。偶然听到豆豆好朋友RUBY妈妈说起(其实豆爸是曾厝垵专家),说是在微博上看到关于这个小渔村的介绍,是个有意思的地方,值得一去。豆妈在当天晚上便上网搜索下,于是,搜到了开头的那一段话,因了这段话,两个妈妈立刻通电话,统一口径,在第二天的灰蒙蒙的天气里,带上两个儿子,出发了。
这里交通便利,我们听从豆爸的建议,从曾厝垵戏台大榕树边上的一条路进去。一路上,走走,停停,拍拍,收获相当不小呢!
特色小店,是曾厝垵一景。店面,有大有小。大小并不重要,吸引人的是特色。在青驴社里,那些个老师、校长、学生的身份扮演,还有里头相当过时却有味道的摆设、买卖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在里头驻足、消费,里头肯定有能够搏你一笑的东西在,呵。小店外头的墙上画着可爱的图画,曾阿驴、驴小妹,豆豆和RUBY坐在小椅子上摆着夸张的样子让我们拍照。等到我们要拍照的时候,才知道要和这两个墙上卡通拍照的人还真不少。于是,马上就见识到了曾厝垵的出名,因为在这平日里,游客还挺多的。拍照排起的队伍,导致交通小阻塞,来了一辆三轮车,坐在车上的竟是个洋小伙子,一看就是长居此处的“平民”,看来,此地魅力不小。
也有到了十点还未开张的小店。不过,门口的薰衣草倒是长势蓬勃,笑脸迎人。小紫花在绿叶丛中更显娇嫩醒目。半墙中挂着的小盆景,紧闭的玻璃窗后,那素雅的窗帘,豆妈在想,窗帘背后一定别有一番情趣。可惜,主人没有开张,只能想象。也许,来这里旅游小住的人,以及在这里经营生意的人,可以浪费的就是时间,做生意凭心情,因了这天时地利的好,因了这小渔村特有的慵懒的气息。所以,随处可见,来此旅游的人,临近中午,还在家庭旅馆的院子里聊天喝茶,还在小吃店里用早餐,有的趿着人字拖,不紧不慢地在街上晃着,在小店里逛着。把心静下来,细细游览才能发现它的美。
家庭旅馆也是曾厝垵另一景。很喜欢一些旅馆外墙上的那些画。“自然醒,牧羊图……”,看后令人心情跟着欢畅起来。家庭旅馆各有各的特色,价钱也不贵。两个妈妈直呼可以来此小住。其实吸引两位妈妈的是各个家庭旅馆中的院子布置。闽南人的房子经常有着大大的院子,因此,由当地人盖的房子稍作整改后的旅馆,便有了大大的院子空间来做出主题,做出特色。最最吸引两个孩子的莫过于那摆放了诸多卡通人物、小动物造型的旅馆了。柱子上、柜台边、墙角,都是。两个孩子学着那小狗样子,吐着舌头,皱巴着脸。豆妈直呼:“来,给三条小狗拍照啰!”于是,孩子们扮得更加欣喜起劲。
许多旅馆的院子里,都有摇椅,或木或铁。要不就是摆上朴实的木椅,或简易或奇趣。这样的椅子,在丽江,在鼓浪屿随处可见。也许,古朴的木头容易让人滋生闲适的田园心境吧。花花草草,必定是要有的。院中的半墙,或画上几条游弋的小鱼,或在墙角摆上小巧的书架,放上几本书,安上一些小盆景,生活情趣也就来了。
竹子是曾厝垵特有的装饰。将竹子编成篱笆,围成院落,倚在竹上,呼吸着清新的味儿,有花香,有竹鲜,拍下陶醉的样子,以供自娱!孩子们则对院中的小石磨、鼓风机感兴趣。这些东西对我们而言相当熟识,可对他们而言,则是新鲜的玩意儿。这些东西就摆在一个露天的咖啡馆的角落里。清静的地方,桌上颜色各异的花儿,与牛皮纸式的食品清单,相映成趣。一切,以让人静下来,留下来为原则。在此,聊天,谈情,发呆,绝对诗情画意得可以!
逛完四分之一的曾厝垵,我们应孩子要求,来到对面的环岛路沙滩玩。RUBY带来了挖沙工具,两个孩子便欢天喜地地玩开了。由于雾天,一眼望去,雾茫茫,海茫茫,想着如果驾一叶小舟驶进这苍茫中,是否可以见到蓬莱仙岛?
此次半天的游览真的不够尽兴,大人是,小孩也是。两个妈妈约定着下次再来探寻还未涉足的曾厝垵领域,两个孩子一边附和着,我们也要来!也是,一起来体验这个小渔村带给我们的惊喜!
------------------------------------------------------------------------------
很凑巧,豆爸也曾写过曾厝垵的文章,以下一节摘自豆爸的曾厝垵专著一书。
曾厝垵印象
文/豆豆爸
曾厝垵位于厦门岛东南部,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是一个典型的闽南小渔村。这里早期是炮击金门的前沿阵地,现在成为旅游的重要集散地,驴友落脚的家庭旅馆成为一张新的名片。十年前曾在曾厝垵小住,当走进村中,能闻到清新的泥土味夹杂着牛粪味,偶尔还有圣妈宫海边飘来的鱼腥味;推开窗户偶见有老牛耕田,不时哞哞;农田旁一小池塘,常有蜻蜓立上头,小鸟叽喳飞过,鸭鹅水中嬉戏,蝴蝶蜜蜂花中飞舞,一幅美丽的乡土粉墨画,让人陶醉!到了夏夜,还能不时听取蛙声一片,啾啾虫鸣,汪汪犬吠,奏出一曲动听的夏日小夜曲。一个原生态的小渔村,让人怀念。
早期村民的生活模式是传统的“男渔女耕”,即男人出海打渔,女人留在家里耕田育儿,渔村的小日子过得自由而惬意。从明清、民国到建国后,曾厝垵经受了战争与炮火的洗礼,变得更加沧桑古朴。改革开放后,曾厝垵从炮击金门的前线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更多的外乡人来到厦门,曾厝垵也打破往日的宁静,容纳了更多的外乡人,村民也不用再“男渔女耕”,有的开始坐在家中收房租,日子越过越红火,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起源:据《拥湖宫碑记》记载:“宫原建自元代,系曾家始祖光绰因兵乱,率亲族由江苏常熟县到此避难而定居,初名‘曾处安’”,想不到曾厝垵村民的始祖却是江苏常熟人。开基始祖曾光绰看到曾厝垵北面是绵延的丘陵,足以抵挡凛冽的寒风;南面隔海与南太武相望,一派海阔天空,眼前是金黄色的沙滩和海湾,确实是农耕渔猎的好地方,便决定在此开荒拓土,创建家园。晚年曾光绰在这“幕天席地帽石”的曾处安,面对浩瀚的大海,以“钓鱼自乐”,既避开了蒙古铁蹄的蹂躏,为曾姓后人找到了一方安全富足、休养生息的乐土,又保存了汉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另据《曾氏族谱》记载,当时的曾厝垵“其地原名高浦村,世虽变乱,曾氏到此亦得安,故名曰曾处安,别号禾浦”。 据《厦门志(清•道光志)》记载,曾厝垵“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避北风”,有着天然良港的自然优势,自古就是出洋要地,与航海贸易有着很深的渊源。时至明朝,这里成了海澄月港商船停泊地。海澄开往海外的船舶需至厦门查验,停靠于曾厝垵避风候讯。方言“沃”指泊船的海湾,“湾”指船只出入的港口,曾厝垵当时又称“曾家沃(澳)”、“曾厝湾”,缘盖于此。
拥湖宫内的《拥湖宫碑记》
昔日的曾家澳码头(现为珍珠湾海滩)
宗教:曾厝垵这样一个典型闽南小渔村,竟是一个信仰多元化的小村落,包容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四教,更有厦门独有的民间圣妈崇拜,据传还有伊斯兰教,如此小的村落其宗教种类如此齐全,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让人啧啧称奇。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洗礼,曾厝垵还保留如此之多的宗教历史遗迹,也算是一桩幸事。宗教信仰、民间信仰又为曾厝垵增添不少最有特色与魅力。
据住持介绍是这是全国最高的阿弥陀佛(21米)
军事:据清乾隆年间鹭江名士薛起凤主撰《鹭江志》在“防圉篇”对曾厝垵有两处记载,在“港澳”部分记载,曾厝垵“在厦门尽南,西扼海门,南对太武,东制二担、浯屿之冲,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驻大军。”;另在“五营汛地”部分记载,“曾厝垵汛,城南十里许,内固厦门,外控担屿浯屿之冲。提标前营兵防守”。这是厦门史上有关曾厝垵最早、最权威的历史记载,而且都是在军事篇中记载,可见曾厝垵对于厦门的海防有何等重要意义。明初,厦门城建起来之后,身处厦门港南部的曾厝垵成了军事要冲,清代更是设水师驻守于此,辛亥革命后国民党的“海军航空处”和飞机场也在这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及50年代的炮击金门,曾厝垵都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曾厝垵人以其勤劳勇敢,在这片热土上开创出一片海滨田园,先辈带来中原地区较为发达的传统文化习俗,与厦门本土的文化习俗相融合,形成了几百年后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随着曾氏家族的繁衍,他们后代的一些支系先后迁往国内各地和海外,分布在各个地区。曾厝垵因此成为海峡两岸、海外各国的曾氏子孙的入闽始祖的祖籍地。默默无闻的曾厝垵以其历史的深沉承载、滋养着曾氏家族,使之根深叶茂,飘洋过海,传播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