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姑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么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妈妈给我多少吻多少吻”,每每听到这一熟悉的旋律,就把我带回了童年的记忆。这首歌,是我小学时参加校合唱队时排练时间较长的一首歌,当时合唱队里的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这首歌,因为她的旋律很优美,配上和声,很是好听。以至于前不久,看到其中的一位同学的博客上,在关于母校的文章里,也提到了这首歌。我想,这首歌,对于我,以及那个年代的同学而言,是一条纽带,系着我们的音乐童年。
几年前,报上说,现在适合孩子们的歌太少了,老师居然教小朋友唱“老鼠爱大米”、“2002年的第一场雪”。我有点讶异,我的童年,有着丰富的儿童歌曲,而且,我也并不认为这些歌过时了。
说到儿时听过或唱过的歌,其实有很多很多......但是他们无论属于哪种音乐类型,或通俗或古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健康向上的。现在作为所谓70后的标签之一的是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性格的生成,我想,和音乐应该有着一定的联系。
从幼儿园开始,听到的童谣是童话般的,印象最深的是《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小熊小熊点点头呀,点点头呀,一二一”。一边唱,还一边手舞足蹈,扮演小熊。
还有那首“太阳光呀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要造新房,小蜜蜂呀采蜜忙,幸福地生活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歌词有意义,告诉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而不依赖于他人,我想,这首歌对于衣食无忧的现在的孩子们,应该更有教育意义吧。而这首歌,你也可以把它演绎得很有趣味性。记得当时,每个小朋友,自己戴一个头箍,头箍上画的就是歌中小动物们,然后由老师编排成舞蹈,边唱边跳,很有趣。
上小学后,接触的歌曲就更多了。《春天在哪里》,让小朋友们寻找春天,热爱大自然,曲调也很活泼,同样是边唱边跳。《小燕子》,从这首歌,我知道了“候鸟”。“蜗牛与黄鹂鸟”,“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告诉大家,做事要有坚强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荡起双桨》中课后惬意的泛舟,虽然我们不在北京,不在北海,但是,小船儿也是轻轻地飘荡在中山公园水中,迎面吹来的依然是凉爽的风。
再年长点,到了高年级时,《天地之间》的主题歌“从地到天,从天到地,万事万物多么神奇,多么神奇,啦啦啦啦......",成为了合唱队的排练曲目,小朋友间的“流行曲”。而《天地之间》这档节目更是增强了小朋友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成为合唱队排演曲目的还有《歌声与微笑》、《多瑙河之波》、《小白船》等等。
以上歌曲,寓教于乐,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动听的旋律、琅琅上口的歌词,让小朋友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热爱劳动、善待他人,笑对人生,自立自强。
看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说,歌曲就是歌曲,不要说教,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音乐本身就是思想的表达,而热爱自然、勤劳、坚定,这些美德,不正是我们给予下一代的宝贵财富吗?
其实上面几首歌,只是由于自己参加过排练或表演而印象较深的几首,儿时的音乐,还有很多,比如,音乐欣赏课上过的舒伯特的《鳟鱼》、布拉姆斯的《摇篮曲》、贝多芬的《欢乐颂》、圣桑的《天鹅》、普罗柯菲耶夫《彼得与狼》、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等等西洋音乐以及《渔舟唱晚》等古曲。
时至今日,每每听到这些童年的音乐,脑海里总能浮想童年第一次听到这些乐曲时画面,或是当时的音乐教室、教室里印有贝多芬头像的宣传画、或是流淌出音符的双卡录音机,抑或是坐在钢琴边的老师……
儿时的歌,美好的童年,是我爱乐人生的启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