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如何提高工作材料的撰写水平

(2011-01-25 21:49:36)
标签:

杂谈

摘要:俗话说“文无定法”,一篇材料的结构、语言等诸多方面质量的高低,与人的写作水平密切相关,大家每个人都会写材料,但写好材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非易事。


  关键词:写材料;兴趣
  
  怎么样才能写好材料呢?我每天都在思索这个问题,我想这也是困扰我们广大机关干部的问题。写材料时,有时是感觉有万千语言不吐不快,但是有不知道从何处才能喷涌而出,每次都斟酌再三,难以下笔,有一种“茶壶里倒饺子--有口难出”的感觉;有时感觉头脑一片空白,心里没有一个词汇,感觉不知些什么,怎么写。于是乎,妄想有一种捷径直通“文顶”,但我也知道这仅是一厢情愿。至今无人能提供使人一步登天的捷径,它需要个人平时加强训练,不断总结、领会。我以为,写好一篇材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兴趣,提高自身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一件事,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做好。畏首畏尾、漫不经心是写不出好材料来的。有了兴趣,你就能热情投入,开动脑筋,挖掘潜能,发挥想象,促使自己努力把材料写好。因此,平时就应当把写材料当作一种乐事,积极主动去面对,而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负担。人的理想、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境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篇材料格调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因此,每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自身职业道德,这一点,对人们写好材料是很关键的。
  2多读作品,常梳理。当我们每次欲把我们所思所想用文字写出来,但却不知怎么表达时,我们就应该审视一下这是否因为自己积累的知识不够而造成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粮食又如何能烧好饭,而这些粮食就是我们的知识。这些“粮食”哪里来,只有从书本来,要“读好书、好读书”,在读书中去汲取那些名言警句,在读书中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充实自己,好好储存自己的“粮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的“会吟”、“有神”、“逸于”是建立在“熟读”、“破万卷”、“劳于”的基础上的。因此,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坚持不懈,方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当然,书读多了,有了材料,并不是任何材料都有用,这就要求平时经常疏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归类。使用材料时,要好中选优,选取准确、典型、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才能使材料说服力强,血肉丰满。
  3掌握文体格式,熟悉写作基本要求。 写作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理论、规律和丰富的知识,从采集、构思到表现、修改,每个环节都有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从材料构成要素来讲,结构、表达、语言等,都有规律可循;从文体来讲,有汇报材料、经验材料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尤其必须正确体现体式规范。平时应认真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要常翻阅复习,摸索总结,熟练驾驭它们,在写材料的时候,就能首先给材料定下一个正确框架或模式,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选用最佳的方式,准确地通过语言文字予以表达。
  4勤练苦练。 写材料最好的办法就是勤练笔。要“内”、“外”结合,要借鉴别人做法,藉人之功,更要不怕艰辛,勤练“内”功。凡是“大家”在谈到写作时,都强调“做”,但许多人都害怕这个“做”,有的人写材料刚开始兴致很高,但一遇到困难就动摇信心了;有的人则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写材料本身是一种创造和突破,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创造有突破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其中强调了一个“量”字,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一句话,本来它是平常的,你要把它写成一篇材料,就必须花费劳动,挖掘潜能,发挥才干,努力去写。也许,你能完成的是一篇高质量的材料,甚至不止一篇。
  5留心生活,想象生活。要观察万物。有两个人同时从一条路上走过,然后有人问他们在这条路上都看到了什么,一个人回答只是有人在走路,而另一个人却把路上所看到的山水人物描述的清清楚楚。为什么同一条路上会有这么大不同的感觉?这个区别就在于观察万物。当我们对一切事物都用心去观察时,你可能会拥有别人所感受不到的那种感觉,你可能就会在平常事物中去发现独到的素材,你可能就会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那优美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意境,正是作者对生活充满激情形成的一种创造,至今,这首诗依然充满着生命力。如果不留心生活,想象生活,就会写不出材料来,写出材料也只是矫揉造作、枯燥无味。
  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你洞察事物的敏锐性,而且在遇到此类的写作时你会驾轻就熟,下笔如有神了。
  6转变角度,力求“新”、“特”
  材料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要千篇一律,平平淡淡,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我们要跳出常人的眼光,学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反复推理,认真比较,发挥想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一颗树,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烧火做饭,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盖房子,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加工成木地板,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做成精美的工艺品,有的人认为它有很重要的生态作用和对人身体的调养作用等。由于人们看这颗树的观点、角度不同,这颗树的使用价值就有大有小,写材料也一样,如果不能放出眼光,转变角度,而是默守陈规,结果就会老调重弹,毫无新意,就象看待一颗树一样,只懂得它能用来烧火做饭。当然,要写出集“新”、“特”、“奇”于一体的材料,并不是单纯从转变角度看问题就能做到的,它还需要个人知识、经历、素养等各方面的积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