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读诗歌:讲品味,讲格调》(08)
少木森
第八篇 少木森的诗——
《望山》(禅意诗)
路,是在脚下展开
山路,它就这么的弯
眼睛看向高处
要去的那山顶还远呢
走吧,只顾走就是啦
到了那山顶
再喊上一声:我来了!
离天更近一些
天,会听见我的喊声吧
少木森点读:这诗是我写的,所以由我自己点读是不太合适的事。只是为了这本书格调的一致,又必须有这么一个点读,那我就做做说明并且搬来博友曾经的评说,同时又再自说自话的絮叨几句,也就算上是另一种点读吧!
首先,做个说明——
这《望山》一诗本来是嵌在前面一篇点读的短评中贴出的,之后有微友来了留言,说在文中只有分割线,没有分行,读起来不太像回事儿,建议我分行再贴一下。好的,我就借此机会分行再贴了。
其次,搬来博友曾经的跟评——
黄花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老师,您这诗是这个意思吗?
八字歌谣:天,离天更近了,喊声,天就会听见吗?
宏图目力:读诗阅人,读人阅诗。诗和人是一体的,诗人应该首先就是一首诗,像少木兄那般勤勉,这诗也就有力道。是这样吗?
吵唔不吵唔:咱觉得读起来重重的,就是诗。这诗读起来很重,虽然只是几十个字,象征什么?不象征什么呢?反正咱觉得是好诗。
洪一拱:青天是与众生相关的主题,青天是众生灵魂的归宿,望天是众生的生命姿态。天,众生困顿或欢快时喊天,喊声,天能听到的——我向来这样想!
湘江异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我不能采菊东篱下,满心浮躁,读书只浏览,所以读这诗觉得费劲,不过我还是啃完了哦。天,离你更近了,读诗会不会也这么费劲啊?哈——
柳时平:思想者就是能发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而禅人就是摆弄点思想让你去猜吧。
江苏红草:这望山是望什么呢?望我们要去的一个目标,那是一个什么目标呢?一些隐隐的脉络,读者可能不会只想到一个实在的山岗。会想到走很长很难的路到那山顶是什么象征!到那山顶离天就近一些吗?常识上自然是否定的,但以诗心来有感受,或许可以肯定——就是离得更近了!那么,你肯定离天更近了,天就听见你的喊声吗?不一定。这就是诗,诗可以这样!
再次,自说自话,絮叨几句——
我向来主张诗歌是一种“呈现”而非“硬写”,也就是说,诗歌往往是你“以诗心生活”时,生活给你的那些诗意和感悟,你捕捉到了,你把它“呈现”出来了,就成了一首一首的诗,而不是我想写诗,我来写诗,面壁枯索,而能写出真正的诗。禅意诗更是如此!“禅意诗”就是你“以诗心生活”又“以禅眼观物”时,发现了生活的诗情禅意,并“呈现”到了读者面前,而成为一首首“禅意诗歌”。所以,禅意诗肯定会因为生活内容、生活场景和临场感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模式、不同格调的,那才使得“禅意诗”风格多样,不模式化,各带着诗人的心跳与体温而鲜活。
我再列一首禅意诗,说明这种不同吧:
《重阳》(禅意诗)/少木森
在这宁静偏远的江边
偶尔,会有鸟叫虫鸣
偶尔,我以一个微笑
随风摇动了那枝野菊,花香弥漫
清冷的黄昏,似有音符跳动
没有等着谁——来访
也没有遍插朱萸——怀想着谁
九月九——我到江边漫步
只想——给自己找个理由微笑
您看,同样是“郊外游”所得的“禅意诗”,这《重阳》与《望山》格调却如此不同,何也?生活给了我不同的“呈现”啊!感恩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