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省教育[教育闲笔13]

(2018-05-06 06:06:50)
标签:

教育随笔

旧作

少木森

文化

杂谈

分类: 教育闲笔


自省教育[教育闲笔13]

【感喟悠长】陆续贴出这一组“教育闲笔”,这文章全是旧作,十几二十年前的作品了,那时候很是年轻,当普通中学的老师,教高三的课,年年留级,美其名为“把关老师”,算是光荣的事。自己对当时的教育却有不少“受害感”,于是就有许多感喟!或许——说的只是很幼稚可笑的话!

 

可是,十几二十年过去,回首一看,感喟还是感喟!觉得这幼稚可笑的话还想再说,还可再说起!您说, 这,这——我们这教育怎么啦?感喟悠长啊!


                  自省教育[教育闲笔13]

                                  

                                少木森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自古以来我们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通常叫“进德”。不过,一讲到“进德”,即道德修养,我们想到的就是“教化”,就是说在我们传统文化里,人格教育一般被混同于“教化”。

 

  我们有“二十四孝”、“忠烈传”、“烈女传”、贞节碑等等,这种外在灌输式的人格教育不少,但“自省”式、“忏悔”式的人格自我完善却不多。比如,我们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文人式“自省”,也有过“达摩面壁”的传说,但总体上,这“自省”与“面壁”的普及面、流行面是不够宽的,基本是文人圈子里的事,没有像西方宗教那样普及到90%左右的普通人,所以,普通人也就少有普及化的“忏悔”和自修。

 

  分析一下中西宗教信仰或类似于宗教的一些思维与做法的不同,我们会发现,在我们“最具根源性”的世俗化宗教意识里,我们大多为“功利性”的:我来求菩萨,管我是好人还是恶人,管我求的是赌博还是贩毒,反正我给您香火钱,向您叩头了,许下愿了,您保佑我吧!您保佑我如愿偿了,我就来报答您,多给香火钱,甚至给您重塑金身、重新建庙……这和世俗中的求人办事模式又有什么两样呢?这其实有点可笑,我们且不说什么唯物主义者,就当我们完全相信这神的存在、神的灵验,这里也存在问题:既然神与我们俗人一样,也有世俗欲望,他们与我们又有什么区别呢?又怎么会有“万能”的神力,来保佑我们呢?我们肯定希望他们与我们不同,有超然脱俗的地方,有超然的力量。可我们又指望他们和我们一样,有和我们一样的欲望,我们给钱,他们愿意收,并且愿意为我们办事……哈,这不可笑吗?不自欺欺人吗?

 

  如今我们常说“性格即是命运”,“求人不如求已”,这在国外信徒那儿似乎体现得好一些,他们在“主”、“上帝”面前忏愧,把自己这一段时间的行为反思一下,请求“上帝给我力量,让我做得更好”。他们的宗教意识里当然也有“善恶相报”的内容,但这种“求已式”的“忏悔”、“反思”、“精神家园的回归”、“人格的完善”,无疑更有助于人的自觉意识的形成。

 

    在德国培训期间,走了几家教堂,看到一个场面是很感动的,就是一家族为孩子做洗礼。当时,我就说:这场面太动人了。同行的一位老师却说:这有什么,我们国内给小孩做满月、做周岁,比这个排场大多了,热热闹闹。是啊,他说得有道理,要论热闹和排场,他们这洗礼可不及我们的“满月”和“周岁”啊!我为什么感动呢?我觉得,他们对待孩子没有大排场,但这样对待孩子是实在、认真的。而我们虽然热闹,细想想,却不是真正为孩子而搞的活动,而是借此题材,大人们搞个“社交”活动,呼朋唤友,或还一还原来欠下的一些人情,或寻求新的关系培养培养感情;甚至,还有直接借此收钱敛财的,收红包,多多益善。一句话,那“满月”和“周岁”多数是这大人们自己做的,而非纯粹为了孩子。我说“纯粹”了。这样说吧,我在德国之所以为那“洗礼”仪式所感动,恐怕就在于这“纯粹”二字,我在他们对待孩子的认真劲上,真的看到了他们做这种活动的动机似乎比我们“纯粹”一些。

 

  我们在人格塑造中,也就是这样,功利性、说教式教育多了些,而反思式、自省式的教育确实少了些,人的自觉意识也就较难形成。现在,有人提出要多进行“自省教育”,甚至是“忏悔教育”,或许正是“理性启蒙”的好形式。但是,也有人观点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意见,说:怎么能叫“忏悔教育”呢?我们的学生才多大的年龄啊,那是个纯洁的年龄,做错点事,俏皮点儿,还要他们去“忏悔”啊。过份了吧?

 

    话经他这么一说,似乎还有道理,我们似乎是小题大做,大惊小怪了。那就别让人家“忏悔”啦,就叫“自省”吧,来个“自省教育”。

 

    巴金老人曾经对我们民族整体的自省意识的薄弱感到揪心,他倡导要说真话,倡导要经常的自省。他认为,文 / 化大 / 革命发动是有民族集体心理依据的,是人人都有一份责任,人人都该深刻反思自省的。所以,他倡导开设“文 / 革”博物馆,以利民族反思。

   (与其他三篇小文合一组发表于《中华散文》2003年1 号)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禅意少木森"公众号

       

    以禅眼观物,以诗心生活


     自省教育[教育闲笔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