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头》和两个“创作谈”

标签:
少木森禅意诗渡头文化 |
分类: 近期新诗作 |
链接:
现如今,诗界时兴“新诗百年”、“百年新诗”此类话题。一位诗友来约,说他将编一本《百年诗品》的书,入选诗人每位提供一首诗加一个“创作谈”,以供品读。我如约给了《渡头》一诗并加上一个已在刊物上登过的原有“创作谈”。
几日后,诗友回复说:“诗不错,就它了。创作谈最好换过,说得太实了,还在生活层面上说。能否在文化层面上说?兄的诗有古典风,说说这方面更受欢迎。”
遵友人此嘱,我新写“创作谈”,或许这不是我当时写此诗时触发我的那个“灵感”,但细细一想,它还真是我这诗的真正“营养液”,没有这些文化背景、文化营养液,一定不会有我这一首小诗。现把两个“创作谈”和《渡头》一诗都呈献于此,诸君一粲!
附1——原有“创作谈”:
我当过校长、书记,后来不当了,就调走了。有人说我还是洒脱的,一拍屁股就走人。可我知道,在洒脱之余,其实,我心底还是有点儿失落,还是时时会去怀念那时候的“风光”的。人生这“渡头”,还是让人感慨万千的。我就又给自己打气和警醒:“总是回头看,或许还要错过眼前不错的风景的。”所以,就有了“渡头”一诗。真的,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过去的历史早已忘却”,别总想让别人注视你远去的背景,别想留下什么脚印让人去考证,你要活得轻松得多的。一个人能算是什么呢?不就是和一只鸟雀一样吗?飞去了飞来了,谁那么在意它呢?谁非得认出那一只是谁谁吗?
我觉得,这多少有点儿悟性在,有点儿禅意在。
附2——新写“创作谈”:
哦,是这么个说道啊!
依友人这话,我搜肠刮肚地想好一阵子,终于想起了台湾大诗人余光中的一个说法:读诗的人有三种,读者、学者和诗人。读者读诗如赏花,看个高兴就行;学者读诗如寻美,一定要找到美,还要能说出究竟;诗人读诗如找妻,欲与之共同生活,还共同促进(余光中语的大意)。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渡
远行的人远在秋雨里了
就像一只鸟雀飞去
渡头的船依旧忙碌
争渡
却是
也许
也许
辨认你所走的方向
你的心情
然而过去的历史早已忘却
一只鸟飞回渡头
是不是原先远去的那一只
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