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渡头》和两个“创作谈”

(2017-04-09 06:09:05)
标签:

少木森

禅意诗

渡头

文化

分类: 近期新诗作

《渡头》和两个“创作谈”

               《渡头》和两个“创作谈”

 

                            少木森 

链接: 原诗《渡头》

现如今,诗界时兴“新诗百年”、“百年新诗”此类话题。一位诗友来约,说他将编一本《百年诗品》的书,入选诗人每位提供一首诗加一个“创作谈”,以供品读。我如约给了《渡头》一诗并加上一个已在刊物上登过的原有“创作谈”。

几日后,诗友回复说:“诗不错,就它了。创作谈最好换过,说得太实了,还在生活层面上说。能否在文化层面上说?兄的诗有古典风,说说这方面更受欢迎。”

遵友人此嘱,我新写“创作谈”,或许这不是我当时写此诗时触发我的那个“灵感”,但细细一想,它还真是我这诗的真正“营养液”,没有这些文化背景、文化营养液,一定不会有我这一首小诗。现把两个“创作谈”和《渡头》一诗都呈献于此,诸君一粲!

 

1——原有“创作谈”:

 

  我当过校长、书记,后来不当了,就调走了。有人说我还是洒脱的,一拍屁股就走人。可我知道,在洒脱之余,其实,我心底还是有点儿失落,还是时时会去怀念那时候的“风光”的。人生这“渡头”,还是让人感慨万千的。我就又给自己打气和警醒:“总是回头看,或许还要错过眼前不错的风景的。”所以,就有了“渡头”一诗。真的,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过去的历史早已忘却”,别总想让别人注视你远去的背景,别想留下什么脚印让人去考证,你要活得轻松得多的。一个人能算是什么呢?不就是和一只鸟雀一样吗?飞去了飞来了,谁那么在意它呢?谁非得认出那一只是谁谁吗?

我觉得,这多少有点儿悟性在,有点儿禅意在。

 

 

2——新写“创作谈”:

 

    这诗原先发表后就写过一个“创作谈”,至少放在两次选本中。要放下原有“创作谈”,说另一种“创作谈”,似无道理。可我就碰上这事了,编诗的友人就是一定要我再说一个“创作谈”,这不“造假”了吗?友人说,这哪跟哪呀,造什么假呀?是换一个角度说,你现在别从生活层面触发你写作的那部份来说,而从你这诗受哪些古典诗词的影响或启发来说。你的诗有古典风,说说这一方面挺好!

哦,是这么个说道啊!

依友人这话,我搜肠刮肚地想好一阵子,终于想起了台湾大诗人余光中的一个说法:读诗的人有三种,读者、学者和诗人。读者读诗如赏花,看个高兴就行;学者读诗如寻美,一定要找到美,还要能说出究竟;诗人读诗如找妻,欲与之共同生活,还共同促进(余光中语的大意)。

    好,想到这一层就好办了,我循此再想下去,就想起了苏东坡那首极著名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它还真是我这诗的真正“营养液”,尽管我写作时不一定想到它,但它做为一种文化底色,始终在影响着、滋润着我写作。没有这诗的滋养与启发,一定不会有我这一首小诗。一句话,多读“百年外”的诗句词句,或许写出来的句子就可能像诗句,更高一点企盼——那就是让自己写出的诗句真带上点儿古典味。

 

 

   3——《和子由渑池怀旧》与《渡头》对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渡  头》

 

                少木森

 

远行的人远在秋雨里了  

就像一只鸟雀飞去 

 

渡头的船依旧忙碌  

争渡  如同鸟雀竞飞  

却是  一道永恒的风景

   

也许  希望有人注视你的背影  

也许  期待有人在你的脚印里  

辨认你所走的方向  

你的心情  因此而凄美

  

然而过去的历史早已忘却  

一只鸟飞回渡头  

是不是原先远去的那一只  

难道  你有心体察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