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50后诗人︱少木森禅意诗十五首[当代优秀诗人诗歌大联展]

(2015-09-13 07:30:03)
标签:

转载

     50后诗人︱少木森禅意诗十五首

        [当代优秀诗人诗歌大联展]

 

      少木森(50后),作家,诗人。原名林忠侯,福建龙海紫泥人,现居福州市。发表作品400万字,出版诗集《花木禅》《谁再来出禅入禅》《少木森禅意诗精选99首》《给自己找个理由微笑》《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禅意诗十家》《福建:诗与禅之旅》《八闽诗禅路》《读出的禅意——中国当代禅意诗选读》,小说集《少木森小说今选》《张圣君传奇》和散文随笔集《谎言硌牙》《忧郁边缘》《他读•读他》,12集光碟片《作文大革命》等等。作品选入多种年选、年鉴、以及大陆、台湾、香港、美国的多种选本和教辅材料,获得过多个奖项,如“澳洲国际华文诗书画大展”新诗成就(最高)奖、“莽原.首届中原杯全国征文首奖”、“诗星杯征文壹等奖”、孙犁文学奖、连续两届“逢时杯”海内外散文奖、多届福建省优秀作品奖和陈明玉文学奖等。

 

    主张:以禅眼观物,以诗心生活。曾于《菲律宾华报》开设专栏《禅眼觅诗》,倾心探索禅意诗。《文艺报》、《中外名流》、中国台湾《世界论坛报》、菲律宾《世界日报》等报刊有专评。


 

1、现 

 

那片我常仰望的天空

今天有云  就像

心中偶尔泛起的无奈

 

这都很平常  合理

我能够理解和接受

还有一点——

我对天空知道得很少

这不影响我一直看天

也看那些草啊树啊的指向

 

我看看天  再看看天

我看着  看着

隐约地感觉到

我似乎看上了瘾

 

 

2、茶

 

茶叶不是茶  

茶是滚烫的水浸泡后  

叶子里流出的像血那样的东西  

这就像是我的诗歌  

可是  我被什么浸泡过了呢  

流出的那一点儿东西  

就被读做诗歌  

一首又一首  

也许有好多首呢  

 

 

3、心境渐凉

 

以渐凉的心境  将一生写成格言  

听过唱过遗忘过的歌或诗  很多  

不论感官也不论灵魂  没有谁  

能预言最终的旋律

  

殷殷的向往  然后  

认真或随意地  听一首  

谁写的歌或诗呢  

  望着望不见底的茶杯  

以一杯茶的姿势  自觅怡然  

 

一愣神 便是一生 

 

 

4、真理

 

从一条深深的巷道走出

仿佛走进了

又一条更长更深的巷道

行路者  一个个

在陌生中迷失过方向

巷道  因此灌满了

追寻的欲望

 

或许  这只是一个隐喻

可我  就在隐喻中误入过

一条又一条巷道  而后

读懂了它的暗示

并将它们叫作真理

一条又一条刻在大脑上

大脑沟回  仿真着

一条又一条的巷道

 

 

5、隆冬踏青

 

我把空气中最清洌的部分  吸入

细细看着它们流向每一个细胞

荒草  这时横折着真实的枝叶

乱且坚硬

我内心的原野  已经柔软

 

不远处  有几只小鸟跳跃

漫不经心的鸣叫一二声

就挤走了骇人的荒凉

 

 

6、乌桕如梅开

 

踏着南方的冬野  请别说

那儿一无所有

总会有一些风声

摇响凄凄衰草

摇响凋零着的荻花

也摇响一些

灿烂着生命欲望的野卉

 

“远天上的鸟

  呈现出原野的辽阔”

 

野旷天低树

那树也就一棵

坚韧地站在寒风里

不能挪动脚步一步也不能

 

这是一棵乌桕树

没有叶子  却有累累的果实

裸露着  犹似一树白梅喧闹

 

这一棵树  没有叶子

而果实胸胆开张

硬语盘空似地

让性情如花开在风中

 

拾起一粒散落的果实

谁忍心说这叫作凋零

 

 

   7、草凌乱

 

风合拢而来  陷我  

入一片风景深部  

草凌乱  目光凌乱  

那些头绪呢  那些有序呢  

终被摒弃  

 

响晴的天  被一片秋声洗过  

湛蓝如初  如果有人站在彼岸  

如一只鸣虫  写意于叶尖  

饱醮王维遗韵  唱一声  

空山新雨人心如秋  

 

草凌乱时  是否  

陷阱在乱草里  

蛇蝎在乱草里  

唱歌的人  照样把歌  

唱得高迈  歌声在他身后  

又唱彻百年  千年 

 

 

8、草尖

 

草尖上有一颗露珠

晶莹地  等待我们目光穿透

像哈哈镜  等待捕捉

我们的笑声

 

突然想  我得轻轻地

聚焦我的目光

尖尖细细的  像草尖

还要轻轻  比微凉的风还轻

轻轻地刺破露珠

会不会  就倒出一串笑声

 

 

9、暗

 

一个人躲在阴影里

那可能只是灵魂想打个盹

无数的人都在阴影里

那便是暗夜的到来  萤火点点 

制造着恐惧和莫测

灵魂  竟那么想睡了

那么想作梦

 

那就安心作一个梦吧 

请你不要开灯

就把那一只手按住心口好了

用这暗引路  也许 

真能把路走得更纷纭

 

 

 10、偶然发现

 

一堵墙,残墙!

墙上一幅画,残画!

残墙与残画,在我的对面

注视着我 

它们的表情,比我还要怀旧

为不断黯淡下去的光,缅怀!

 

比憧憬还深,比破碎

还疼的那种缅怀,像不像

我涂鸦的诗句

 

反过来说,我涂鸦的诗句

像不像那堵墙,那幅画

比我过去的梦还要幽深

比怀旧还要怀旧

在逐渐黯淡的风景里

除了诗歌,我面对墙时

偶然还发现,那一幅残画

把眼前的苔藓,滋养得很绿

隔绝望向深处的眼睛

 

 

11、杂 

 

阳光照彻一堵残墙  也把

墙角一些杂碎的废砖照彻

该明的明  该暗的暗

多少来往的游人  举着照相机

本来很少对它拍照   可就是

导游一句话  让闪光灯不停闪动

导游说:这是长城边收来的碎砖

成块的都被捡走  当文物了

 

一瞬间  这砖就有了沉重的质感

过往的历史  疮痍满目

是不是让它觉得太沉太重

但我知道   我以它为背景

肯定  是一种调侃

 

疲倦的历史  并不说远去就远去

犹如杂碎的梦境  很多时候

使我们真切感觉它不可或缺!

你看  一只偶尔爬过的昆虫

就让我们感觉  生命

和它贴得那么近

你看  一阵风过尘起

都能牵引出另一种苍茫

我们  有时就需要一些杂碎

被按在概念里  让人感动

 

 

12、登长城的感觉

 

沉重的石头  竟昂着头

模拟我们的欲望

贲张  收缩

沿山脉向上攀蜒

长城  也就像蛇腹在蠕动

游人像被它吞裹的食物

向上反刍  欲吞欲吐

 

天堂  不可能因为攀援

而越来越近

只想站在这里  能看清

平常没有看清的另一面

或者从猎猎的风声里

找出感觉  给平庸生活

添加一个豪气的梦

谁知道  最终感觉

自己只是蛇腹里

蠕动的食物  不断地

被欲望  向上反刍

 

 

         13、元 

 

望着天空的人  也许在纪念着

一整个年  在这一天的一个大回头

而天空依旧  在那儿空阔着

并没有一元复始的迹象

 

这一天  我没有什么纪念活动

我也望着天空  默想着

天堂  也许是比这空阔

隐得更深更远的部分

 

我很想看见天堂的颜色

像不像一朵花的暗香

 

 

         14、处 

 

在处暑这一天

我父亲特别关心园头的草

毕竟这是一个过渡时节

最后的热量来了又去

水火博弈,险象环生

父亲学会了从这一天

被折断草杆的多少

预言——这一个秋天

收成的好坏,年景的吉凶

 

是不是遗传密码的作用

在处暑这一天

我也特别关心花和草

下午三点钟,我就说

听到秋天的声音了

那是雨夹着风……

 

不过,在城市阳台

做一株小花小草

很安全!风吹过来

它摇晃几下

没有腰杆被折断的痛

没有——落红纷乱

花季郧丧

 

因此,我有时

会用手摸摸它们的叶子

怀疑它们是不是真的

只是,无论怎么看

它们毕竟就是花,就是草

和我父亲关心的花与草

没啥两样

你能说它不是真的花草吗

看来,再不能用这样的花草

来预言秋天的吉与凶了

 

 

         15、重 

 

在这宁静偏远的江边

偶尔,会有鸟叫虫鸣

偶尔,我以一个微笑

随风摇动了那枝野菊,花香弥漫

清冷的黄昏,似有音符跳动

 

没有等着谁——来访

也没有遍插朱萸——怀想着谁

九月九——我到江边漫步

只想——给自己找个理由微笑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aomusen

 

 

 

附:诗评——

这些“漫不经心的鸣叫”

 

                  原《诗刊》副主编  李小雨

 

对于诗人来说,禅是诗神拈出的一支微笑之花;对于禅宗来说,诗是禅定的心血来潮,悠然飞来的白云、南山。禅与诗在大唐有缘相会,创造了诸多名篇。由于诗人的推敲来访,禅寺佛门生辉了些许世纪。“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诗人士大夫习禅蔚然成风,成为一个传统流淌在中国诗人的血液中。

禅远比诗年轻,诗作为人类最古老永恒的文艺桂冠,虽不能说诞生于天地之先,但至少是与人类文明共生。所以禅诗仍然是诗的一种,在诗前面的文字,只是个修饰的定语罢了,并不是“定”。

后世津津乐道的禅诗,我想并不是单指禅师参禅的诗歌,潜心静意致力于禅诗创作的诗人少木森,仍把自己的诗歌界定为“禅意诗”。

新诗和旧体诗都是诗,有个传承的问题。少木森的诗歌散发烟缕不绝的禅意,可以是一种风雅、“微言大义”的传统在今天复萌的见证。

 

“西禅寺  这株宋朝的荔枝/可算得上是生命奇迹/主干早已枯死/借着超强生命力的侧干/经历了四次枯荣/而今  枝叶繁茂身姿婆娑/一位名叫品性的法师/为它牵引水管  确保/从树根到树端有充足的供水

 

智真法师坦言  宋荔年产量/与其他荔枝树并无多大差别”

                                                       ——《宋荔》

 

这首诗叙述比较沉静,波澜不惊,但对一株荔枝而言它已经走过千年的时光。也许事物存在千年就是为一首诗而存在、为一次参禅而意义不凡。

我喜欢有根底的诗歌,就像一句话说的一样“没来由的幸福是可疑的”。少木森创作如此丰盛的禅意诗,让我们心静如水,望着李白的明月照在唐朝的井台,用这井水烧开,泡出这眼前杯中的茶,茶虽然离开枝头了,但香气扑鼻。今天的新诗虽然看不到和大唐隆宋相接的根脉,但就像茶,茶禅一味的茶,它“叶子里流出的像血那样的东西”(《茶》)。诗歌与灵共存,这灵也指灵魂。

    

“殷殷的向往  然后/认真或随意地  听一首/谁写的歌或诗呢/ 如  望着望不见底的茶杯/以一杯茶的姿势  自觅怡然//一愣神  便是一生”(《心境渐凉》)

 

有一首颇极端的诗只有一个字:网。标题《生活》。人有时并不比一条游在水中的鱼有更多的突破与彻悟。鱼比鸭知冷知热,知家在水里的第几屋,何时沉浮,有些鱼还天性溯流而上。若真的在一种僵化之网中生活,众生的悟和参透乃至醒,种种“玄机”达到灵魂的“解放”就至关重要了。

佛家说人人有佛性,因为在欲海中迷失就需要悟达到一个万物圆融为一的境界。《老子》也有同理,也就是哲学上说所要寻求的本源。古今中外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道,表述的都是同一个理,写的也都是同一首诗。但何为真理?

 

        “从一条深深的巷道走出/仿佛走进了/又一条更长更深的巷道/行路者  一个个/在陌生中迷失过方向/巷道  因此灌满了/追寻的欲望

 

      或许  这只是一个隐喻/可我  就在隐喻中误入过/一条又一条巷道  而后/读懂了它的暗示/并将它们叫作真理/一条又一条刻在大脑上/大脑沟回  仿真着/一条又一条的巷道”

                                                  ——《真理》

 

真理也许早已存在,只是众生却要用一生来感受自己追寻到的“真理”,像一条又一条刻在大脑上,其实正是一条又一条的巷道。在这巷道上游击、奔跑、战争与和平、生与死。

诗人的一双慧眼看透了这巷道的荒谬与迷失,而内心的世界却有一片精神的原野。“我把空气中最清洌的部分  吸入/细细看着它们流向每一个细胞/荒草  这时横折着真实的枝叶/乱且坚硬/我内心的原野  已经柔软//不远处  有几只小鸟跳跃/漫不经心的鸣叫一二声/就挤走了骇人的荒凉”(《隆冬踏青》)这是一首仁者见水智者见山充满象征和隐喻的“立体”感很强的诗。我更愿意把它看成诗人在彻悟之后情愿把自己融入隆冬之中,让荒草来结束过去,成为零。同时内心的原野正在隆隆滚来,像春天一样青草依依,这是诗人长出的自己的青草、独一无二的春天的景象。几只小鸟就可法物一般漫不经心地挤起了全部的荒凉。可见这鸟有多么宏大的羽毛和飞翔。冬春共时,过去和现在、将来融为一种禅诗的新鲜的柔软的像婴儿般的时间。诗人重新创造了时空。“远天上的鸟/呈现出原野的辽阔”(《乌桕如梅开》)

任荒原的草凌乱不堪,“草凌乱时  是否/陷阱在乱草里/蛇蝎在乱草里”(《草凌乱》),唱歌的人照样唱歌,因为一行鸟由诗人笔尖、袖下飞出,在鸣啼着青天翠柳。

荒草去,新的青草长出:“草尖上有一颗露珠/晶莹地  等待我们目光穿透”(《草尖》)

有时诗人故意从繁华喧嚣中抽身回到暗中,“那可能只是灵魂想打个盹”(《暗》),请不要开灯。

诗歌和禅就像这几只鸟突然来临,偶然性事件打乱世界精心的布局,偶然发现使禅意诗人一次次灵感袭来,突破一道道墙,历史的墙、软体的墙、看不见的形形色色的墙。“一堵墙,残墙!/墙上一幅画,残画!/残墙与残画,在我的对面/ 注视着我 ”(《偶然发现》)

“阳光照彻一堵残墙  也把/墙角一些杂碎的废砖照彻”(《杂碎》),导游告诉人们这是长城边收来的碎砖。即使真的登上长城,“天堂  不可能因为攀援/而越来越近”,这沉重的石头竟昂着头,贲张、伸缩,“长城  也就像蛇腹在蠕动/游人像被它吞裹的食物/向上反刍  欲吞欲吐”(《登长城的感觉》)。这是一种悟、感觉,在自然而然中穿透,并没有什么偏激的感情因素。只要你也登上去,或也有这样的刹那间的一念。

    禅,容易让我想到蝉。蝉一生只叫一个声音,但却是夏天的代名词。蝉又叫知了,禅也是一种知了,因为“知了”而顿悟、彻悟。在树上的蝉也应该属于诗人少木森所言“漫不经心地鸣叫一二声”的那个范畴。蝉是诗人天然的写作对象。     诗人少木森的博客题为:临风听暮蝉。确有禅意!

禅和诗各自独立,有它们相会之缘,也有“分手”之处。禅机入理,达到定属于空,而诗歌的时空却漫无边际,它是直觉、灵感、情绪爆发出来的光环,更有属于史诗的火般的实体。“轻轻叹一口气/热气在眼前扭曲成长长的路”(《分手》),少木森不说自己的诗是“禅诗”,而说是“禅意诗”,他的这个“禅意诗”的命名,有可能使禅和诗去掉各自“执着”,达到交融一体,就没有必要分手各奔东西了。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白居易的一首禅诗《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最后要说的,这本精选的禅意诗,在创作的当时即引起不小的反响,每一首诗都有诗评家、诗人和独具慧眼的网友们精彩纷呈的点评,和作者17篇独自深入浅出的叙说,曲高而不和寡,可谓同台争鸣、互动,禅门诗坛颇为“热闹”。我是先睹为快了。 (此文后发于《中外名流》20101)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