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沛的情绪与隐约的理趣

(2013-08-23 11:51:05)
标签:

少木森

文化随笔

芦忠

文化

分类: 文化随笔

丰沛的情绪与隐约的理趣

丰沛的情绪与隐约的理趣

               

 ——序芦忠《遥听天籁》

 

                            少木森

 

 

年初,芦忠从永安来到福州,找到我的办公室,当时我没在办公室,他留下一张纸条,赠了一本诗集,又赶车回永安了。回永安后,他又给我打了电话,并让高漳也打了电话。就这样,我算是认识芦忠,也注意芦忠了。我读了他的诗集,还上他的博客浏览。印象是,芦忠老实勤奋,是一个执着的人,一个执着于表达,也是一个颇能表达的人。而且,芦忠还是一个十分爱乡恋乡的人,他执着于写家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把恋乡情结表达得颇为感人。

后来,芦忠到福州培训又找了我,总算见上面了,和文字中的印象几乎一样,芦忠老实,老实人多数讷于言辞,但他并不讷于言辞,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很好的,而且竟是“三句话不离本乡”,谈了永安的山山水水,还谈了一些我们彼此关注人和事,聊慰我的乡情。

这次集中再读芦忠,是读他的一本即将付梓的书稿,一本散文集,书名叫《遥听天籁》。他仍然执着于表达,勤于表达,把爱乡恋乡情结,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着实感动了我——这个在永安呆了22年的人。

读芦忠这一本集子,我老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没有在永安呆过那么长时间,如果我不是一个把一生中最美的青春时间挥洒在永安那块土地上的人,这书是否也那样感动我呢?于是,我把书稿转给两位文友看了看,他们说,这书稿不错,能读下去。这应该说是对这一本书的很高的评价呀!毕竟是一本书,5个印章以上的一本书,整本就写一个小小县域的风景,运笔也差不多一个风格,要想吸引读者读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细想想,天下文章能吸引人的无非两条,要么内容的吸引,要么文字的吸引。芦忠的这本书,在内容上优势不大,因为全写一个县级市内的风光,面窄,各风景差异不大,不容易产生大的吸引力,特别对外地读者而言,较少有那么多人愿意那么无分巨细地了解一个小小县域的各处风光的。那么,芦忠文章的吸引力,来自哪里呢?可能就来自文字吧!

可以这样说,芦忠的文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文采,二是诗情,三是哲思。

 

文采。芦忠初入文坛时,是一个诗人,而且是颇有特点的诗人,他总是以本色的笔调述说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儿,诗颇有味,耐读,但看不出有多少的技巧与文采。可当他用写诗的笔开始写散文时,突然让人感觉他文采出众,特别是状景写物时,不管是重墨浓彩,或是轻笔带过,都颇见文字的功力和文采。本书开卷第一篇《遥听天籁》,无疑就是芦忠很见文采的一篇作品,短短篇幅,不到三千个字,写遍了燕城永安所有著名景点,而且较为立体地让人感知了那些多姿多态的景物,这没有较好的文字功夫不行,没有一定的文采也不行。我想,对这篇文章可以这样评价:这是一种城市的景点介绍的文字,这又确是一篇文学作品。所以,在这里恐怕用得着一句很“俗”的“创作谈”了——“文学不在乎写什么,而在乎怎么写”。芦忠选取了一个不容易出彩的全景式介绍永安的写法,却写出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足见芦忠的文字功力与文采!

   

诗情。芦忠既然写诗出身,写散文时,诗情就必然被带入字里行间了,所以,他行文之间,诗意沛然,情绪浓郁。请读:“我不是擅长叙述的人,一直以来我任性地以为:生命中有许多,若单纯地只用眼睛,是不够的,至少不够充分。我要说的是燕城,她的山山水水,她的水水山山,除了看,你还可以,听;但如果只凭耳朵,那肯定也不充分。因为远远近近飘飘渺渺起起落落松松紧紧的那些红红翠翠,它们是,可以呼吸的,如果你,不愿尘封许久的心门继续尘封……”(《遥听天籁》)完全是诗化的语言、诗化的景物、诗化的情绪。这样的文字,一定是读者乐见乐读的。还有,芦忠写散文时,可以说是真切感觉到了诗与散文的不同,他毅然剪除了诗的“简约”,而给了他散文以繁复。他经常是复沓似的,有意使用叠句,把情绪和诗意搅浓。“抵达最高峰时,天光猛然大开,周遭刹那间展露明明朗朗的气质,山雾也忽然荡尽。极目四眺,群山如黛,东横西撇,左竖右钩,纵横交错,逶迤绵延;红的杜鹃,绿的树林,青的远山,白的云朵,红绿青白,此起彼伏,或肥或,或浓或淡,交替演绎,浑然已溶为一幅纯天然的水彩画。此画之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红有绿衬,绿有青扶,青有白映,白有红梳,斑斓多姿,如绣如锦,如绵如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都收于我的眼睑,都是我尽情所享受的春天盛宴,都是我的视觉可以饱尝的饕餮大餐。当然我还可以大胆地冲破所有的物理定律,摒弃所有的自然法则,在这普禅山山顶,画我所画,摄我所摄,文我所文,诗我所诗,曲我所曲,歌我所歌,梦我所梦!!面对天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曹操曾经的慷慨悲歌。而我此行,则:何以解忧?有此杜鹃;何以洗梦?普禅山雾;何以消愁?普禅山顶。”(《杜鹃四月普禅山》)整段文字是复沓的,情绪也在“复沓”中被搅浓了。

 

          

哲思。芦忠的散文还含着哲思理趣,但他文中的哲思理趣却不像文中的诗情、情绪那样反复述说,而是在细节的铺陈,细致入微又带着诗意的景物观察中,顺理成章地涉笔而来。比如,就在这一片绵绵延延数华里的沃野尽头,就在这一片青翠嫩黄的水稻穗叶之上,一座高大峭拔的山坡赫然跃入眼睑。坡上漫布黄土,却有青色的岩石如春笋一般破土而出,上耸于地表,模样峥嵘,各具形态,从远处乍看象各种动物动作,在近处细察却有些勉强,尽管如此,‘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趣却泼洒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石林’,小陶甘乳岩的石林。”(《小陶甘乳岩》)这文字里并没有刻意说理,但字里行间确有哲思理趣稳现。再比如,“若真如此,而甘乳岩的即小陶,小陶的即永安,永安的即福建,福建的即中国,中国的即世界,那么‘千年含笑’必将与永安一道一齐焕发光彩!”(《小陶甘乳岩》)他不是简单的套用那句老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事实上却完全是这句老话的形象的再次述说,说得还比较有特点,有意趣。也就是说,在哲思理趣这一方面,芦忠文章有了自己的特点,这在文章里可以随处找到。

芦忠总是以一个激情的叙事者角色,剖析、描画、热爱着他生活的那一方水土上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尽管有时候会感觉,芦忠有些表达过于急切,有时行文用力过猛,但总体上说,这本书的文字还是动人的。读芦忠这本书里的文字,无论是写永安的山水草木,还是永安的人文景点,文字的意趣是丰沛的,情感是奔涌的,在文字的下面似乎是暗流,那就是丰沛的情绪与隐约的理趣。

是为序。

 

 

                                       2013年8月15于福州

丰沛的情绪与隐约的理趣

另见:福建省技工教育培训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