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一种田园

(2013-06-10 07:06:34)
标签:

少木森

文化随笔

文化

分类: 文化随笔

另一种田园

另一种田园

 

                                少木森

   

漳州,这是一片“插根扁担也能长叶开花”的沃土,所以,花木葱茏,四季如春是自然的事。谈起漳州,人们会常谈起水仙花和百花村的花木,以及香蕉、菠萝、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的。

有意思的是,你把这“沃土”捧上几捧,放在盆里,也能长出葱茏花木,那就叫盆景。漳州的盆景是很有名的,它浓缩着漳州的田园风光,方寸之间,阡陌纵横,受到各地买家、藏家的热烈追捧;而且那些盆景创作者的生活,也让人感觉特别的与众不同,方寸之间,另有一种生活质感,是一种诗意,甚至一种禅意。 

所以嘛,朋友约我写一篇“关于漳州的田园风光”的散文,我想了想,那还是写漳州的花木,漳州的盆景吧!那真是另一种田园风光呀!

 

 

为写这篇纪实散文,拜见了四位由权威机构颁证的盆景艺术大师,周建成是其中的一位。

先生有好盆景。这是业内人士共同的评价,这几年凡有外地人到漳州求购或观赏上档次的盆景,都会被介绍到周先生那里去看一看。

先生的盆景到底好在哪儿呢?业内人士说:首先好在“景”,其次好在“盆”,再次好在“题”。

先生的盆景多是取材于山上己有几十年树龄的树桩,自然而苍劲,可塑性强,经周先生十多年精心蓄养培育,树桩盘根错落,或大气豪放,或古朴峭奇,或灵秀舒放,皆蕴含山川之灵气,有大山之风格,保留着原有自然野趣,同时,也融田园生活于其中,融诗情画意于其中,融思想意蕴和文化韵味于其中,深可观赏与玩味,也是极具增值空间的收藏品。

先生的盆景用盆也好。周先生有一句见解独到的话:盆景盆景,可先赏盆后赏景。他的每一盆“上景”的盆景,都配上了专门请大师级人物凿雕而成的精致的石质底盆,或花岗石或青石,仅一个巨盆的造价就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景与盆和谐统一,相映成趣,更见神韵。

先生的盆景都有一个命名,也称之为“题”。周先生盆景的“题”,多精练而贴切,且鲜活有生气。例如《九龙神韵》,栩栩如生,威武灵现,诗意盎然;《苍海观涛》有绿浪翻滚之态,有松涛澎湃之声;还有《春江烟雨》真如细雨绵绵,《梨园三师》情趣盎然、声情并茂,《秋月听泉》琴韵悠悠,《高卧观瀑》意态悠远,《丽绿人间》新颖别致。总之,“题”之新颖、“题”之贴切,是周先生盆景的又一个亮点,为其盆景增色不少。当我们为其赞叹时,周先生谦虚地说:这不是自己的功劳。他说他有不少的文人画家朋友,不时会到他的“艺园阁”来,与他一道在园林中漫步,观赏盆景,谛听自然,思索人生。然后,就逸兴勃发地为之题景题诗。他还当场如数家珍地说出哪一盆是哪一位朋友在什么时间和地点“题”的名。说起这一些时,他意态悠远,让人动容。这,既是为一种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而感动,更为那种友谊和生活情趣而感动。

先生是有一个“艺园阁”, 那是他建在九龙江岸边的盆景园,在那儿展眼可望滔滔流水,凝神是一盆盆神韵各具的盆景。园内还有不俗的茶室画室,想来,能在这里与周先生品茗赏盆景或挥毫泼墨,那真是一番别样意趣,难怪那些文朋画友能题出那么多好“题”来。

先生主张搞盆景要专心,要有专一的追求,才能真正出成绩。他还有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任何艺术都需要不懈的追求,但任何艺术都拒绝刻意的追求。他说,他的艺园阁的主题就是“平静祥和”。他希望创造一个宁静平和的庭园,让到这里的人们能感受到摆脱世俗喧嚣的氛围,放松一下自己,哪怕只是一种短暂的放松,也弥足珍贵。他还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生命,花草树木,和人一样,有感情,有知觉,有好恶,人类善待之,则万木竞秀。风吹林动,枝叶喧哗,这是树木的叹息或欢笑,在园林中漫步谛听,方寸之间,连着田园阡陌,更连着人心,人能听得见它们的喜怒哀乐,能感受一种心灵的融通。这样的诗意、这样的禅意,让人向往。

 

另一种田园

 

拜见的第二位盆景艺术大师是黄财福。黄先生的家位于龙海市区一个并不宽敞的街道旁,是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普通民房。不过,黄先生家有个不普通的地方,那就是家门外有一个很宽大的天台,面积近五十平方米,天台上蓄养着几十盆形态各异的盆景,高低错落,或苍古雄浑、刚健挺拔,或疏影横斜、自然峻峭,或飘逸潇洒、清奇脱俗,无不传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绪,充满着诗情画意、童真野趣。黄先生说当年买房时就是看中了这块露天的地方,好用来种植培育他所钟爱的盆景。这里既有充足的阳光雨露,又方便修剪观照和留连欣赏,几乎是住家与盆景博览的和谐统一,所以,他为之取名为“家博园”。

每天下班回来,黄先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这个园子里给盆景浇浇水,剪剪枝,或者什么也不做,就和某一盆盆景长时间对视,获得某一种放松,也是与植物的某一种心灵沟通。每天上班离家前,黄先生也是要先到“家博园”走走看看的,每一天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精神,以及一天的工作,就是从与盆景的片刻对视开始的。

那天采访黄先生时,恰逢热带风暴带来的大雨滂沱,我与他到他的“家博园”时,只见天台积水已约盈尺,他让我自己在厅里独自坐坐,他则快速换了短裤,披了雨衣,冒着大雨去清理排水口堆积的落叶。他身手的敏捷,活路的熟稔,让人不用多问,就可以判断他平常在这盆景园中劳作的勤勉与用心。他说过,一个搞盆景艺术的人要想成功,第一个要素是勤劳,第二要素才是技术。他强调说,勤劳了,不会技术可以学会;而勤劳不够,有技术也会荒废的。这是说盆景艺术的,也是说人生的,无疑是一句质朴而有内涵的人生箴言。

半个小时后,积水排空了,雨也小了,我走出天台,在黄先生搭建好的天棚下,一边赏着盆景,一边和他泡茶聊天。我突然感觉,这几乎是一种古代隐士的生活,让人艳羡。可是,黄先生说他绝不是隐士。黄先生说,我没有向往什么隐士生活呀!工作之余,与一些爱好盆景的朋友一起,慢慢也就发生了浓厚兴趣,也就成了工作之余这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如此而已呀!这话说得随性而轻松,但其中有很耐品味的人生哲理:是的!何必做什么隐士呢?在忙碌之后,玩玩这样的盆景、这样的艺术,真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一切的忙碌、一切的烦恼也就在眨眼间过去了,这就足够啦。

记得曾经在大作家汪曾祺的散文《岁朝清供》中读过这样一个细节,过目不忘,他说他见过一幅画,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真是“岁朝清供”!汪老的这散文有着浓浓的禅意,而黄先生的这话和这种生活状态,不也可以感悟出一种禅意吗?他的那些盆景,不就是“岁岁清供”吗?有事无事时,能与这些盆景相对,那真叫人与自然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心底有一种很慰贴的感觉。

先生的盆景树种较多,有榕树、黄杨、雀梅、榆树、罗汉松、真柏等,但他一直以榕树盆景为主体。他说:盆景中的植物多为榕树,是因为榕树具有寿命极长、适应性强和自愈性佳这三大特点。再说,福建是榕树之乡,龙海是榕树盆景艺术的摇篮。闽南人又从来崇尚榕树文化,有关榕树的传说,如武则天拜榕为师、朱元璋封榕为王、郑成功榕棍制敌等等,长传不衰。这一些都对发掘、发展榕树盆景产业极为有利。他强调说,漳州的盆景一定注重这一个特色,突出这一个特色。这让我想起一位微雕大师的一句话:“业精于专,方显卓越”。漳州盆景艺术家们是有意把榕树盆景打造成卓越品牌啦。

 

另一种田园

 

拜见的第三位盆景艺术大师是林联兴。林先生与前面两位大师有所不同,其中最具实质性的区别在于:无论是周建成先生还是黄财福先生,都是有职业的人,业余从事盆景蓄养与创作,是业余爱好。而林联兴先生没有其他职业,完全以盆景蓄养创作为业。所以,前两位大师蓄养盆景具有收藏的意味,如古董收藏一般,虽也偶有出售,但那多数只是藏友之间的交流,都带着“玩”与“藏”的意味,没有很明显的经济压力,没有那么迫切的成交愿望,讲的是机会与缘份。林先生却需要市场的及时认可,需要从盆景市场上获得经济收入。他早期就是贷款投资来培育盆景的,虽说这几年已经陆续卖出一些盆景,成本核算的话,只是小有盈余,紧接着才可能是大的收益期。可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盆景行业的景气度也不高,所以,他说现在正是他经营的关键期,正接受艰难爬坡的考验。

还有一个重大区别,无论是周建成先生还是黄财福先生所蓄养的盆景多数为“下山胚”育成的盆景,就是收购花农们从山下挖来的已有几十上百年树龄的野生树根丛,经过长时间培育、塑型而成的。而林先生培植蓄养的是实生苗气根榕树盆景。所谓“实生苗气根榕树盆景”是一种最具闽南特色的盆景培育方法培植的盆景,它是用榕树细小如沙的种籽育苗,经过育苗移种、枝杆造型、提根养根、塑造根盘、造型修剪、成型养护等等的工序,培育而成的,每盆“上景”的盆景都要经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人工培育。这种培育方法可以批量地育出盆景,价值就不可能都几万元或几十万元,而是几千元甚至也有几百元的商品,或曰“有生命的工艺品”,属于相对普及、相对普通的榕树盆景,所以市场上就容易有相应的存量产品,一旦有谁批量抛售,就会导致市场价格的狂泻。林先生说,要在市场上立足,没有什么奥妙,无非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谁坚持到底了,像爬坡一样坚持到最后,谁就占有市场了。

先生是专营榕树盆景的,“专”使他成了规模,也使他在业界卓然而出。林先生说:一个盆景经营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一是技术过硬,二是勤奋努力,三是有经济实力,四是善于经营。接着,他这样感慨地补充道:这四个条件要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真是太难了!让他客观地看看自己,评价一下自己,他说他也许可算是具备了“技术”和“勤劳”两个条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条件,但经济实力簿弱和不太善于经营,仍是制约他的榕树盆景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过,说过这些后,他又笑笑地说:毕竟每一个行业成功都不是容易的事,我也算走过来了,走了一段较长的路了,也找到不错的方式了,我现在是以花养花、以短养长,卖掉一些盆景来养着其他盆景,每年能卖出四五十盆,得个十几二十万元,也能维持基地的运转和适度扩大了。

先生有个榕树盆景生产基地,叫龙海市华兴榕树盆景园,是福建省级的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并挂牌龙海市榕树盆景研究所。园内有近四千盆已经“上景”的气根榕树盆景,方寸之间,真像是阡陌相连,孕育着一种新的绿色产业的希望。

先生说:基地的盆景经营是个长线投资,关键是要有信心!他强调说:我对这项投资信心是很足的,相信榕树盆景市场在近几年内会逐渐热起来的,因为这一两年来不仅国内市场逐步热起来,国外的市场也开发出来了,现在每年都有部份产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要说有什么顾虑和担忧的话,那就是后继无人。林先生说,他1952年出生,马上到退休年龄了,这么大的一个基地最好有人接管继承,可他的后代对盆景产业皆无兴趣,他正在寻找合适的接班人呢!

说着说着,他又笑了笑,虽不免有些无奈,却也是一种憧憬的笑容,一种充满希望的笑,笑得也算灿烂。

 另一种田园

 

拜见的第四位盆景艺术大师是朱跃辉。朱先生总体上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盆景经营者,甚至可说是一个盆景经销者。他总是从市场上去“淘”出他所喜爱的、或他认为基础好的盆景,经过他一段时间的精心培育、塑造成型后售出,从中赚取利润。

然而,还是那句话:“业精于专,方显卓越”。朱先生虽只是个经销者,却是个有“精、专”技术的经销者,凡经过他手的盆景价值都能够增加好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所以,有人说朱先生有一双识宝的慧眼,有一双点石成金的巧手。

从一个普通盆景经销者成长为一位艺术造诣深厚的盆景艺术大师,这其中的成才奥秘自然是许多人所感兴趣的。所以,朱先生的成功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当地电视台、报社等媒体有过多次报道,甚至中央电视台也于2001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采访他的盆景创作技艺,制成专题片播出。

先生对榕树盆景艺术有独到的见解,人们普遍认为榕树盆景应该突出四个特色,即师法自然、根盘之奇、须根之妙和三根合一。而在如何体现这四个特色,却是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绝招。朱先生是属于有奇招的人物之一,在这四个特色中,他主张应更突出根盘之奇。按照安排,我们到他家拜访时,本来还有看他现场表演精扎与细剪功夫的节目,可惜由于我下来前的时间安排太紧,没有能让他准备好未经雕琢的盆景,以供他现场献技。现场表演也就只好作罢,但他还是细讲了榕树盆景培植与塑造的技法,即蓄枝与截干、精扎与细剪、雕凿与嫁接。从他的叙述、描绘中,我们可以形象具体地感觉到一盆成型的盆景,经他一番巧思,并以其娴熟利索的蓄枝截干定位造型技术处理之后,一定会是一盆焕发出迷人神韵风姿榕树艺术盆景。

为了弥补没有现场看朱先生献艺,欣赏他独特的盆景艺术风格的缺憾,我是仔仔细细观赏了他在园地里或图片上的每一盆盆景,无论是获全国银奖的《双龙入海》、获省级金奖的《万年长青》,或是《龙盘虎踞》、《虚心》《金鸡报晓》等都有其个性特点,那就是都虎虎有生气,都美得形象,甚至美得像形,且都有一个较为通俗而像形的名字,但不俗气,不媚俗,形神兼备,意深韵清,潇洒自然,古朴典雅,方寸之间有一番奇思妙想在其中,有一种纵横的大气与诗意在其中,经得起细细赏看,细细玩味。

另一种田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