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意诗十家点评

(2011-11-02 06:30:43)
标签:

少木森

禅意诗

评述

十人选

文化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禅意诗十家点评 

            禅意诗十家点评

         (此稿已选入《教育文化随笔今选》,将由江西省百花洲出版社出版)

                   少木森

 

 

少木森的诗(二首)

 

 

 

那片我常仰望的天空

今天有云  就像

心中偶尔泛起的无奈

这都很平常  合理

我能够理解和接受

 

我看看天  再看看天

我看着  看着

隐约地感觉到

我似乎看上了瘾

 

 

 

落叶  留一串

沙沙瑟瑟

无法破译的生存密码

和缕缕风声  支撑

大片大片浮动的阳光

我们有仰头的欲望

于是  我们仰头

 

即使一无所有

我们,或许仰之弥高

 

 

自说自话:

 

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在为长女出生而写的纪念诗《初生之黑》写道:“世界乃一断臂的袖/你来时已空无所有”。有评者说,多么的悲观厌世,竟在长女出生纪念时也看不到一丝温暖的笑意。自然,也有评论者在这被说成极度悲观厌世的洛夫诗句中,读出另一种感觉和意味——那就是对现实的不满,以及祈盼现实的更为诗意和美好!评论者引用洛夫的话说:人间“竟无一事物使我满足/我必须重新溶入一切事物”(洛夫《巨石之变》)。

的确,初读时,感觉这诗句是悲观的、厌世的,可是,寂寂无风的天空下,诗人似乎召来了低徊的灵魂。你不能否认企盼“重新溶入一切事物”是有着一种特别的诗意和人生意义,有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禅意。

有人说,诗人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对现实的不满!也就是王尔德所说的,哪怕我们都身处臭水沟中,但我们中的一些人在仰望星空。诗人总要在现实天空中仰望,再仰望。仰望是一种姿态,是一种禅意。那么,我们在仰望什么,在企盼什么呢?是“大片大片浮动的阳光”?是“落叶”和“风声”?看着,看着,“似乎就看上了瘾”!“即使一无所有/我们,或许仰之弥高”。那么,这诗人与诗句的“现实意义”何在?“厌世”与“不厌世”或“不可厌世”的话题,或许无需再说吧!

 

 

 

 

 

陈柳傅的诗(二首)

 

 

黑点

 

清晨有人爬上山烧香

他们烧什么香,要什么

脸色是否凝重,我尽可能不去旁观

 

午后从所住的窗户

我望着走出的背影蜿蜒在山路上,越远越小

一粒粒黑点,回到了人间

 

 

经书的一页

 

我俯身在台阶上

 

太阳晒着我的后背

我也是经书发黑泛黄的一页

一起晒在

寺院一层一层的台阶上

 

 

少木森点评:

 

既然人皆有“佛性”、有“善性”,人生四处就会有“禅意”,禅意诗就不一定非得写寺庙、写禅房。 但是禅意诗比其他诗更可能写寺庙禅房,写寺庙的生活,也是不争的事实。陈柳傅就较爱写寺庙,写人间与寺庙的间隔与相邻,像一些古代文人写“山居”、“山行”一样,写出了禅味和特色。

读这两首小诗,可清晰感觉诗人显然与寺庙和寺庙生活贴得较近,没有一般人对寺庙的那种心理上的间隔与疏离,却也没有僧人、居士对寺庙那种贴近与寄寓。可以说,诗人把寺庙“放回了人间”,使之几乎成了常态下生活的一部分,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生活中禅意的一部分了。所以,读起来亲切和温暖,读起来也能净心和放松。读后,或许我们会觉得自己也应该不时到寺庙禅房走一走。

想起明朝陆绍珩《醉古堂剑扫》中的名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读柳傅的诗似乎也能获得这样的感觉。

 

 

许志华的诗(二首)

 

寂寞

 

报纸上说:寂寞的暖水瓶

是天气的原因。

坚守的船工把船靠在岸边,

把竹壳的、塑料壳的暖水瓶一个个

晒得百无聊赖

 

报纸上没说:

天生丽质的西湖还在梳妆

报纸上也没说:

你们的寂寞,开始慢慢地

暖起来了

 

 

山谷,裂

 

山谷是裂。

山谷把春天的翡翠裂出来。

 

水流是裂。

水流裂成圆的,弯的和狭长的一片片。

寂静是裂。

寂静裂成鸟鸣、蝴蝶和嫩叶。

 

在此地忧伤是裂。

在此地忧伤的一瞬间导致万物的裂。

 

 

少木森点评:

 

原先只是觉得许志华比较善于写寂静,写寂寞,所以碰上他写寂静写寂寞的诗时,都会认真多读两遍,品一品其中寂静与寂寞的意味。读得多了,脑中冒出了一个问题:诗歌存在无限多样的写法与读法。我读出了志华诗中的寂静与寂寞还蕴有一种生机和热闹,也就是他所说的——“寂静是裂。/寂静裂成鸟鸣、蝴蝶和嫩叶。”“寂静”简直像老庄所说的“无”,无中生有,机趣天成,诗也就有了韵味和禅意。

自然,许志华诗中还可读出一种落寥,而落寥是一种情绪的流动。所以,许志华笔下的寂静与寂寞就往往因情绪的流动而有了诗人的体温,是诗人自己感受到的独有的那一份寂静与寂寞了,是一种寂静中的情绪流动,一种独立于景深深处的“落寥”,进而就多少有一种空茫感或苍茫感。

说实在话,一个诗人能留下带着自己体温的诗句,是一件很幸运,也是很幸福的事了。

 

 

玩偶的诗(二首)

 

 

抱残

 

二月有萌动之美,即将展开的酣畅
醉酒的游人大喊出:
因爱而苍老的魂灵,无泪、有伤
回声苍凉,我想、我做不到这么决绝
无法将一树花催出漫山妖娆
结出哀伤的果实,和春天对视的人
守住的只是对等的距离
上一年,戒烟、戒字、戒去一团妄想
假装过得比任何时候都好
相书说:守拙
端坐于钟声之内,不动声色
这困在谎言里的人,多像是一件人间遗物
寂寥中,没来由的多了仇恨

 

 

守缺

 

作为罪人,我们都需要救赎 
我等的那白,它来了,起初在云端,羽毛一样轻 
屏住呼息,全世界都不放在眼里,一眨眼 
它爬上我的鬓角,赶也赶不走 
冰凉的,是,冰凉的,云也是冰凉的 
亿年前它就挂在那里,它累了,道具也会累啊 
会苍老,会变暗,像墙上旧镜子 
中毒了,它吞下时间的蛊,换一天的光亮 
哪怕是碎,也要碎出千万张不同的脸 
多么固执的重复啊,“焦虑的时间和作为渡过的时间” 
扑闪的光,像一行人,总会走散,有岸就该上了 
弃船,别回头,背景全活着 
只有你,站那发呆,该说:一路走好 
还是推门闭户,关去这凡世红尘?满屋的旧物啊 
都在思考,看起来是那么地邪恶 

 

 

少木森点评:

 

不可否认,玩偶的诗容易让你读出哲思。

有人说:“哲思对诗歌来说多么重要。”也有人说:“哲思让诗僵化,至少是生硬。”其实两句话都很有道理,都是诗学意义上的“真言”。关键在于,如何让诗有哲思,又如何让满含哲思的诗,能够不僵化、不生硬,这是写诗者要深思的,是真正意义的诗人要过的一个“关”、一个“坎”。

玩偶的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理诗,我也拒绝直接用“智性诗”来评价它。玩偶总是把哲思打碎了,搅和在诗句中,而不像通常见到的哲理诗那样,一些句子是描述、是形象,而一些句子的“提升、归纳”,是哲理。所以,玩偶的诗饱含着哲思,却也避免了生硬,甚至由于其语言与意象的个性化“堆积”,而产生了别样的机趣,甚至产生了禅意。

读玩偶的诗,有思想的快感,也有语言的快感。

 

 

申儿的诗(二首)

 

就像那样

就像那样

就像盛情难却那样

停一会儿,坐下来

在紫薇和木槿花旁

 

逆着光,就像

葱兰和狗尾草那样

 

笃定。晶莹。

就像晴朗那样

无论有风无风

 

就像你的诗意那样

在每一个晨昏

记录花朵和果实的梦境

 

就像站在桥上望见的

合欢树的倒影

反正,都一样

苍翠茂盛,天衣无缝

 

 

症蓝

 

有时只是写,和写什么无关 
有时只是走,和去哪里无关 
有时只是睁着眼,和看什么无关 
有时不说话,和沉默无关 
蒲公英从一扇窗子飞进来 
在茶几上跳了一曲芭蕾 
又旁若无人地飞往另一扇开着的窗 
我追随而至窗口,望见天 
很空,症蓝,和他人无关 

 

 

少木森点评:

 

有人评申儿的诗,用一个词:“清冽”。这词用得极准确,她的诗清新,语感好,读起来可说像“吃冰”。我说,那像是吃一种加了酸梅的冰碴子,口感真是清冽。那么,其中的“酸梅”是什么呢?就是诗中那种又透明又朦胧的“忧伤”。

评者还说,申儿“如她的诗歌一样活着”,“活在那美妙的一瞬中”。的确,读申儿的诗,会感觉它很体现申儿的气质和情调,简单而诗意,唯美,且有点儿小资,那可能就是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

申儿的诗,总调子是安静的,淡泊的,甚至有出世的情怀,又是那样细腻、感性而温暖的,因而也就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在诗里流动着,感动着读者。借用另一位女诗人一意的诗句来说事的话:“她在尘世深处,又在尘世之外”,或者我反过来,这样说:“她在尘世之外,又在尘世深处”。那就是一种智慧与境界,那就是一种禅意。

 

 

一意的诗(二首)

 

每一次变化都很美

 

从小厨房的窗子

就可以看见它

山脊之上

金色和蓝色的云霞

它们正在变化

每一次变化

都很美

而天空也正慢慢转入深蓝

当我把目光重新落在身旁的事物

我已这么安心

仿佛刚刚知道

白日变成夜晚是件多么自然的事

 

 

心中亦无事

 

花香

正加入傍晚的寂静和温暖

飘浮在整个露台

海棠的蓓蕾饱满

我给它们浇水

看着水渗入泥土

消失又犹存于我的面前

夕晖照耀着山

山尚空敞

草木未发

仿佛我们都不急于知道明天

心中亦无事

 

 

少木森点评:

 

有一回参加文学的座谈会,与福建著名的女诗人伊路坐一起,她问我:最近还写小说吗?我说,写得少了。她说:写诗歌快乐啊!这话真让人动容。伊路是很有成就的诗人,是很纯粹的诗人,一心于诗,如果像她所说的,她写诗是快快乐乐的,那一定是高智商的快乐、高情商的快乐,让人钦羡啊!

一意写诗,大致也如此——快乐、满足、幸福吧!我总从一意的诗句中读到一种温馨的满足!虽然,这其中也时常伴有薄薄的忧伤、淡淡的愁绪。

一意的诗,或可算是新田园诗、新山居诗,大题材不多,多的是生活的小细节、小情境,她信手拈来,把淡泊情怀、满足感揉入其中,即成一小诗,即寄寓了一种温暖,一种情调,一种禅意。

现在不是时兴说幸福指数吗?我觉得从读诗而来的印象看,一意的幸福指数是高的,或者说一意的诗的幸福指数是高的!

一意写诗,快乐呀!

 

 

 

岸边的诗(二首)

 

 

倒影

 

那时,我看到了树木倒在水里的样子

多么美

它们成了另一些树木,或者另一种生命形式

不再飞翔

 

有时安静下来的事物,会藏着一种力量

隐约的水面上你看不到它

但你的心在动

想找一个出口

 

阳光移动。阳光让丢失的它们找回自己

怎么会是原来的自己?

它们经过了水

以及水面上的波痕

 

 

 

如果没有车轮、风,和尖叫

尘,是最安静的事物

它喜欢待在不被光线照到的地方

尽可能落到低处

 

洁净与它保持着应有的距离

它,更喜欢这个距离

 

 

少木森点评:

 

你想找回丢失的自己吗?

岸边说:“怎么会是原来的自己?/它们经过了水/以及水面上的波痕”。那些树在倒影里如此,人生不也如此吗?!

岸边的诗有特点,甚至可说是特色,那就是她常会写“人间的温暖与空茫”。在岸边的诗中常能读到许多温暖、亲切的细节和情境,但那当中往往又满蕴着无奈与不谐,甚至是一种无措,因而产生了一种茫然感。于是,就让人感觉,诗人似乎总是“站在事物的边缘而观照事物,站在人生的边缘而参悟人生。”

我一直喜欢她诗里的这种温暖与空茫,喜欢她的这种“边缘姿态”,喜欢由于这种“边缘姿态”而带来的一种神奇、微妙的诗的感觉,那就是她诗里有着的一种“和美保持着应有距离”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一种淡淡的、随性的禅意吧!

 

 

涂熹的诗(二首)

 

这个下午与石子有关

 

整个下午我都在

听流水的声音,看鸟雀翔

说人生苦短

阳光很好,冬天的寒气

还未全部退去

 

我等待了一个下午

石子沉默了一个下午

我转身离去的时候

石子再也忍不住

纷纷发出声音,在我脚下

 

 

苹果

 

神龛的面前

有些苹果和橘子

那是母亲放上去的

很多天了

苹果啊,有些干瘪

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香尘

早已失去年青时的红润

甚至有些丑陋

可母亲的虔诚

清澈见底

 

 

少木森点评:

 

涂熹的诗,多数先述说、叙写,然后在诗的尾节弄出点“哲理”、“思想”或抒情,这手法用得太多,就难免有些模式化,多少影响诗情。但弄得好的话,还是能出味道的,在《苹果》里,我们可以这样读吧:我们的“虔诚”、“信仰”如那个苹果是被用心“供奉”到供桌上去的,没有“放错地方”吧?没有“放错地方”呀!可是,“很多天了/苹果啊,有些干瘪/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香尘/早已失去年青时的红润/甚至有些丑陋。这是一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或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可是,我们只能承受,只得承受,而且我们的虔诚,始终像那“母亲的虔诚/清澈见底。”扼腕乎?叹息乎?!

涂熹的许多诗都是这样写的,寻根、望乡、乡愁,都“没有放错地方”,但是不是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香尘”、“失去红润”呢?如果都能这样一读,诗就出了味道,甚至有禅意了。

 

 

泊音的诗(二首)

 

一缕薄雾

 

一只白兔氤氲而出

一会儿隐于旷野

一会儿现于幽林

缺月是你的胸花

 

谁的丝巾不慎飘落

冷吗,不胜高寒的嫦娥

列子伴你而行

苏子邀你举杯

 

一只温柔的素手抚过

苇草不再抑郁

秋虫哼起乡曲

陶潜荷锄而归

 

皓首于山水

穷经于春秋

做一个奇异的彗星

翩跹于童蒙的蝉蜕

 

跳上那飘零的叶片

裹挟着我吐出的烟雾

踏浪而趋夜的深处

只剩我松下醉卧

 

 

黄昏

 

所有白热化的刀光剑影都已告一段落

饱嗝声四起,分娩出一个个红魔,一片肃穆

狂浪声乱作,大厦正被推到,一座空城

血在刀刃上休息,形式和艺术依旧

 

鹰在寻找食物,已饿了一天,红眼病蔓延

红爪咆哮着俯冲,对准楼间苗圃里安静的兔子

兔子无肉无核,硬梆梆的,兔唇在嘲笑阴谋

铁网饿了,鹰成了都市最后的祭品,楼竖成墓碑

 

天、人、地,一种三明治,被天狼星咬成了弦月

齿缝间洒下碎屑星光,脂般油亮,为黑注入了兴奋剂

新鬼旧鬼在街道上扫荡,币飞,肉流,下酒菜

丘比特神箭射中的不是小偷就是强盗

白黑两道再一次和平完成了交接仪式,像早晨

 

观音已断了一只手臂

观音也饿昏了,在这黄昏时分

 

 

少木森点评:

读泊音的诗,有时你会感觉还有明显的“烟火气”,是乎一直想厘清什么,辨识什么,辩析什么,所以,也就像是还在“争一口什么气”似的。按说,这离禅就还有距离。但泊音的诗让人感觉一种气度,一种悲悯,也是不言而喻的,“悲悯者悲悯着谁,或者接受着谁的悲悯!”倘能如此,这就都是大情怀了,或可上升为“大境界”!

泊音就是以悲悯情怀,关注自然、关注文化、最终是关怀着生命,所以“潜质”很好,“根性”很好,会一步步接近禅的。

事实上,“禅是永远无法抵达的人生智慧”,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抵达禅”,我们所能做就是“接近禅”,“一步一步地接近,当然也可能遥遥无期”,但我们在努力。

    庄子说:“有争气者勿与辩也。”这可能更接近禅!

 

 

汪有榕的诗(二首)

 

 

栊翠庵里话三杯

 

“若琛出浴”

“春风拂面”

这碗里泡着  一盅茶的命

我是不懂茶的人,

却喜欢看考究的茶道

掀盖前禅紧紧捂

那不能泄露的仙气

观色、闻香后

再斟兰芷

这是妙意

手持中

诗意的中国

一个美美红楼的山山水水

五千年的坎  幽清

等谁来破?

“一杯为品

两杯解渴  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一个俗人未知的茶庵  如何吃得

玄机的雪

绕着颦眉冷香走

两块玉  渐渐有了知已的凉

恍如隔世。追着甘露和幽茗的新悟而去

留一席“此中滋味” 妙影

我有玉的润齿

茶香

 

 

众象

 

释迦牟尼佛拈花,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一笑。

香风拂面,法象尊严。

嫩草以鹅黄震撼整个佛界,玄妙是多么的不可提及?

花开在七情的行走间,花谢在六欲的凡梦里;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所以你不必对我暗授机宜,教我如何走完这盘山的石阶?

也不必在很远的地方喊一座山的名字;

只一茎青拂,慢溯抛下身后的洪荒,云踽踽独念前世的嚣攘。

化下雨的言语。

 

化下雨的言语。你听见了吗?

你音容模糊,香火明灭,一撮红尘小小,醒也不到的繁华?

感之则在,忘之则无。

于静中动,于无中有。

在梦与醒的间隙惊觉鸟兽的繁生情爱,天地花草掏走云舒月卷的闲置;

 

禅偈如是说:“净土不必远,就在你心里。”

 

 

少木森点评:

    我坚持认为,现代禅诗、禅意诗,现代禅意散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演绎式的,一类是发现、归纳式的。演绎式的禅意诗、禅意散文,是从经典出发,从教义出发,找个故事,找个情境,把经典教义演绎出来,它带着“教化”的特性,“励志”的特性。台湾的著名作家林清玄可说是把这一类禅意散文作到极致了。而另一类是从生活出发,从人性出发,发现生活中的禅意,发现(归纳)并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平常的生活中原来还有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禅意”啊!“百姓日用而无知”啊!我们在禅中,只是我们不知而已。

   此次选编的十个禅意诗作者中汪有榕有不少诗属于或接近于“演绎式”的禅意文字,他用诗情诗趣来演绎“禅”,做得还比较“无痕”,使人不觉得说教和生硬,这不容易。

汪有榕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古典词、古典意象比较多,可以看出受古典诗词影响较深,能读出一种典雅的文字韵味,可以细品。

 

 

读涂熹诗手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