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广岩二趣

(2011-04-27 07:23:19)
标签:

少木森

随笔

永泰

方广岩

文化

分类: 文化随笔

方广岩二趣

       

                                 方广岩二趣(禅意散文)

 

                                 少木森

 

                            数松----遗世独立

 

   “寺凭松作径,天设石为门。”到了永泰方广岩景区,远远望见一座山庄依山傍水而建,山庄前的方广水库,据说,水库上方有一股山涧湍急流出,遇石翻涌,喷雾吐珠,溪谷中不时飘起一片片薄雾轻纱,瞬息万变,景象万千。但我们来时,偏遇春旱,存水极少,没有见到波光映日的迷人景观,没有听到水声涛声。

 

    景区显得太静了,偏偏今天游人也不多,就静得有点寂寞了。当然,也有人说这样好,少点人的足迹,就会多一点儿“天然去雕饰”的魅力。我觉得,这说法有点儿自私,你想来觅景赏景,却要人少来,难道真要原汁原味的山川,全归你一人享用么?我还是希望多见些人,共同分享这山中秀色与灵气。

 

    我们沿石磴而上,见山庄不远处有一石亭,系清嘉庆四年(1799年)所建,古朴有味。由亭往上,只见石磴两边古木参天,沿途设有一个游览项目,那就是“数松”。数一数松树,可以分散你的注意力,长长的山路,1442级台阶轻易地就被你踏过了。数一数松树,据说还可以给你带来好运,那可都是“风水树”,为你的人生挡风又蓄水,你有福了。有人说,黄山松缺肥而瘦峻,泰山松少土而苍劲,方广的松不缺土不少肥,因而既挺拔也特别苍翠。这说法也许有理,你看这些古松高度数20米以上,胸径近1米甚至1米以上,屹立有序,伞状造型,苍劲挺拔,生命力特别强劲。

 

    细数一数,从山庄到方广寺,古松古柏共有146棵。是巧合,是旅游秀,还是冥冥之中,真有什么“定数”呢?“146”----“要的是顺”。不管怎么说,出门在外的旅游者会喜欢这说法的!再说,数着数着,你其实就数出一种心情来了,这就与你养花养鸟一样,其实养的就是一种心情。你数不数松呢?

 

    数松之余,你还得听听林海松涛,这又是一种心情。古诗有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自然辩证法,只有对自然体味极真切的人,才说得出这心语。听松涛也与林间听蝉一样,有一种宁静,是寓于“风动”之中了,风越大涛越响,那种宁静就越真实可感。晃然间,似乎让人有一种遗世独立,如松如柏,任云散云聚、风起风寂的幻觉,便如化外之人,于恋恋红尘中超拔而出,哪怕只是暂时的放松,也算是一种境界,一种禅意。

 

  方广岩二趣

                                

                        窥洞----眼界顿开

 

    游方广岩,还读到这样的诗句:“细看洞中景,方知眼界广。”

    按理,应该是从洞里而看洞外世界,外面的世界或精彩或无奈,总之是林林总总,复杂纷繁,让你眼花缭乱,那就是一种开眼界的事。这里偏说往里看洞中之景,方是开了眼界的事儿。这说法别致而有味,用现在流行语言来说,这诗句还有点儿煽情:往里看吧,别有洞天,包你开了眼界。

 

    王泉洞,又名“天门”,洞口两石相倚,有如欲关之门,要把游人拒之门外,不让窥视门内那别有一番的天地。据说,明正德皇帝游览到此,知此洞门全凭天意能够自然开关,使许多普通人无缘于此洞天福地,便提御笔在岩石题刻“天门”的“天”字下加进一个“口”字变成“吞门”,让它“吞揽天下众生”。从此天门洞开,让所有游人均能进洞游览。这是一则多么新颖有致的民主主义的传说了,一个皇帝,一个本该是孤家寡人的皇帝不把江山占为己有,还“天”于民。不知道,天下真有过这样的皇帝?抑或那只是老百姓的一厢情愿?但不管怎么说,到此一游,窥一窥这产生于明代或者附会于明代的“民主”意识的萌芽,总算是一件叫人眼界顿开的事的。

 

    天门往上,可见奇岩若腰带,相传乃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所遗的玉带化成的。游至千余级台阶,眼前豁然开朗,方广寺前门额题刻“方广洞天”扑入眼帘。仰望方广岩洞,穹隆巨顶,气势雄浑,高68米,宽85米,深115米,可蔽千人,故被喻为“广寒仙宫”。方广寺就建在巨岩底下,“天泉阁”凌空飞架于两峡绝壁之上,十分奇绝,令人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和古代建筑的高超艺术。进入大雄宝殿,凉风习习,暑气顿消,如入清凉世界。寺内塑有观音像,体态丰满,端庄稳重,栩栩如生。寺顶石穹隆上石钟乳千姿百态,有的似飞禽走兽,有的形神似人,想像愈丰,景物愈奇。穹隆顶上有一石隙有水渗出,一年四季不涸,曰“一滴泉”。天泉阁无基,阁身超出洞底,凌空飞架于两峡谷岩石之上。阁顶石檐上终年有水帘自上而下,凌空飞泻,溅玉撒珠,蔚为壮观。寺建筑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由大雄宝殿、天泉阁、观音楼、僧房、膳厅构成,栉比相连,浑然一体,气象庄严,古朴典雅,是宋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凭寺远眺,远山绵绵,层峦叠嶂,雄浑苍茫,气势磅礴;近山秀美,绿波起伏,满目苍翠,烟云缭绕,山环水复,如诗如画。置身此境,有返璞归真之感。
   

    正当我们陶醉此情此景时,主持对我们说,这头上的遮盖着寺庙建筑群的山岩称为“一片瓦”,洞后壁上部有一小石穴,内有小石如人物状,奇特的是,每年只有中秋这一天月光能够从天而下,斜照岩石,观之如“童子拜观音”。古人便在此置观世音像,以享香火。这一年中只有一天能照到月光的观音像,在其余的三百多日,可是凝聚着多少人对皎月光辉的久久企盼啊。所以,每年中秋的这一天,多少香客在此风餐露宿,要一睹这一线的皎月,要这久盼的光明。古人禅心如此,观察与造物时,用心如此。这也足可令浮躁的现代人惊叹和开眼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