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潮诗人档案】013:少木森(福建诗人)

(2010-02-24 08:30:52)
标签:

少木森

禅意诗

评述

文化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转贴]【潮诗人档案】013:少木森(福建诗人)

[转贴]【潮诗人档案】013:少木森福建诗人)

 

                        陈柳傅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19bee0100gnmn.html)

 

【蜻蜓点潮】

 

     少木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营“禅意诗”。早期多数“禅意诗”的语言追求精炼,“板上钉钉”的简明。中期“禅意诗”的特色与他的淡泊,恬然胸怀相联系。但他的诗风总体上变化来得慢,出了四五本全是“禅意诗”的诗集,多数诗作语言优雅,语气平和,诗的空间疏落廊阔,至今如此。

     近两年,他在博客贴出“最新禅意诗”至今年二月下旬已经有53首,前20余首已陆续发表。我以为“最新禅意诗”后二十首,更集反映少木森的“禅意诗”的写法变迁,主要:一是一些所谓“精炼”诗句,因世人读诗心态演进,渐失精彩——他肯定意识到,更去“精炼” 走每一首诗呈完整性即以篇取胜之路;二是多数诗趋简短,语言质地更显示诗的材料“力学”——诗的意象“数量”减少,只对一两个意象“细水长流”式具体化;三是诗追求平淡无奇,反使诗有高度,出现较高的清澈境界;五是具体叙写中更讲究“度”,如讽刺,他不求淋漓尽致——主要令人深想,讽刺意味更足。一些诗已经基本不抒情,或抒情节制,之至越来越冷静,将诗意理趣(后者更多些)包得更紧至尽可能不动声色。

    这里所选的诗原署为“最新禅意诗”38-53。

 

少木森最新禅意诗选(16首)

 

 

  

 

我只是一个旅人

旁观而饶舌

说起香港之行的印象

印象最深的是

独自在小店吃的晚餐

这是一种慢

我以一个旅人的身份

以另一种速度抵制喧闹

 

这可能是一种习惯

与心情无关!

香港就是香港

十分高速度  十分繁华

面对繁华

谁也不应该心情不好

 

【蜻蜓小语】这里的关键诗行是“独自在小店吃的晚餐/这是一种慢”坐之观与想,一种轻松与宽容之态及其语气,跃然诗间。

 

错  

  

感觉竟是如此熟稔  仿佛

站在故乡的落日楼头  哪儿是

我童年常去玩的地方呢

捕蝉于其中  捉蜻蜓于其中

摸鱼于其中  钓青蛙于其中

月圆于其中  月缺于其中

春雨秋风  于其中

 

我想在这儿多站一会儿

再一次浸在透明的遐想中

但是  这里一切并不透明

夕照空茫  有一个词离我那么近

却又离我那么的远

始终伴随着我  又似乎

始终与我隔着什么

我终于说出这一个词:乡愁

而且我还对你说——

楼角飞檐伸出  探向的是

空茫的深处

 

天说黑  就黑下来了

一串归鸟鸣声  留在风中

凭这些鸟声的慰藉显然不够

 

 

寒冻之后

 

寒潮远了  谁还在数落沧桑

一片凋零  枝叶在风中滑落

所有的凌乱  让风景异样

天气已比想象暖和了许多

 

精致的镜头  记录

公园露天广场  一派曼舞

遗忘成为我们的习惯

 

还记住某个日子

还记住那些剩雪残迹

一定是一些专业人士

他们  有职业的需要

和职业的习惯

 

【蜻蜓小语】讽刺意味,无言胜出。以“专业人士/他们  有职业的需要/和职业的习惯”点到即止。

 

旁观

 

   急转弯  又是急转弯

   这乌山路成排的樟树

   静默地站立成  一道弧线

   阳光泠泠  偶尔有鸟声

   也波纹不惊

 

   我只是不经意间

   注意到这一排弧形的树

   数一数  总共有十六棵

   再数着  竟然十三棵树干上

   留有巨大的疤痕

   或如缸或如锅盖或碗口那么大

   我知道

   那都是失控车辆撞击的印迹

   愈合的伤口  裸露的木质

   为过往的目光接纳或忽视

 

   对于这些树  我显然

   只是个旁观者

   而这些树  也只是旁观者

   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时间里

   矜持地望着过往的一切

   正发生与将发生的一切

   旁观和矜持  竟也

   招惹下  累累的伤痕

 

【蜻蜓小语】 “对于这些树  我显然/只是个旁观者 /而这些树  也只是旁观者”这个角度,诗人是第一个。一下子,一切冷静下来,记录下来。无言中有言,无声中有震憾。

 

听山

          

抓三五颗青橄榄放玻璃杯里

滚烫开水一泡  一杯橄榄茶

让午后时光变得清新

这会儿  就有写诗的冲动

而诗句里所说的采摘橄榄的事

已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昨天的那个时候

不管你在想什么你都会听见

漫山坡都是采摘的声音

和开始品尝橄榄的声音

那个时候  满山满坡喧噪

在微凉的风中  反倒传达着

生活的实在与简单

 

一颗橄榄可以回味多久

一杯橄榄茶  缓缓释放清淡绿色

独自轻轻摇晃杯子

这种橄榄心情  能再忆起几次

 

【蜻蜓小语】从回味橄榄,品尝橄榄茶,最后转为“听山”,一下子大了诗的空间。

 

 

   细碎的花是粉红色的

   粉红表达什么呢

 

   换一个角度就看到了花蕊

   守住一丝一丝的甜

   蜂飞来  蝶飞来

   那一点甜到底被采过多少回

   那一点甜到底还甜不甜

 

【蜻蜓小语】到底问得好。问到“野花”的历史里。

 

小 

 

小河浅了许多

不再浣洗发馊的衣物

水反倒有了发馊的味道

小河的心事就是蓝天

如今已经想象不出那种蓝

 

别想起村庄  就想这条小河

想想那些小洋楼

与过去的村庄  的确大不一样

 

【蜻蜓小语】写出农村“大变化”中难以说清的部分,真实的部分,伤心的部分。会越想越真实,越伤心。

 

菜地

 

小小菜地

是村庄实在而简单的愿望

是村庄生活的写照

 

今晚青青的菜地  又一次

离我这么近!

今晚就这样在菜地小棚里

支着一个火锅  烫煮青菜

乡亲陪我  咀嚼剩余时间

 

【蜻蜓小语】“小小菜地”也说不尽温暖与伤心。最后三行,味道“咀嚼”不尽。

 

王阳明的传说

  

  

他是强悍的 

多少次平息盗匪之患

在赣州  听过这样的传说

在快意恩仇的时候  他挥刀

取下匪首的心肝  烹煮下酒

他冰凉的手  他夸张的动作

以及那锋刃的血迹

被许多人注视着

 

可他和谁都一样

也是  易被伤害的

只因为开罪宦官刘瑾

庭杖四十  他注视着

眼前一只蚂蚁

能不能活过那一个路坎

当蚂蚁死时  他的注视

散乱  无常和飘忽

一只不可能挡路的蚂蚁

死于走路的鞋底的伤害

 

这些都只是传说

猛一听俗套平常

可导游说得如此意味深长

导游还说——

王阳明塑像下  一直有

一些蚂蚁仰头望他

像我们瞻仰这位心学大师一样

但就是没有一只蚂蚁

敢从他脚下爬到他心的那个位置

 

这会是真的吗?

 

狗吠

 

村庄的静

从窗口漫进来  与我的鼻息

相互映衬  使一种安宁

像绸布那样柔软的笼罩下来

 

那时候  一阵狗吠

是村庄小小的裂痕

 

【蜻蜓小语】完美的小诗。用力省, “那时候”的静,安宁,单纯……都出来了。现在狗多,狗也见识多,“那时候”或许难得一吠!一吠,“村庄小小的裂痕”了,心都颤了。利害!

 

所见

 

想象的村庄  到处种着禾苗

没有禾苗  那还能叫村庄吗

 

所见的村庄  成片成片的草滩

偶尔  间着一二块水稻田

禾苗  认真绿着

比那些草要深一些

也单调一些

 

我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

都不种禾苗了  村庄吃什么

乡亲笑着反问:城里吃什么呢

 

其实你可以想象村庄种很多禾苗

也可以只绕着村庄的草滩走走

所见的很多东西  还是让你激动

譬如秋虫那样欢快地叫着

什么鸟也在叫  长一声短一声

野花把自己开残了还挂在风中

心情像草地一样

 

【蜻蜓小语】所见是水平。问得有水平。但最后还退到诗人的位置,有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又不甘!

 

荠菜

 

诗人到村庄寻找荠菜

说要包饺子煮素味汤

村里人笑着说:有啥意思

那么一点草能煮出什么呀

 

诗人想了想  笑着说

挖那些草  就忘记自己的卑微

学着那些草维持葱茏

 

村里人憨憨地笑着

不知有没有听懂

他们帮着诗人使劲挖起荠菜 

那些细小的草叶

绿得那么柔软自然

 

【蜻蜓小语】到了“酸”即止。矫情,也只到临界。有度,而优雅。

 

黄昏

 

听见了村庄的黄昏

不是用眼睛看  是用耳朵听

黄昏来到那些斑斓野花中间

野花摇动着越来越浅的响声

仍然无法忽略快乐的存在

 

这些城里不存在的声音

让村庄的黄昏别致

谁能生活得真正快乐而简单呢

驻足这个黄昏  倾听

风在野花上轻轻的响

不知春秋

 

【蜻蜓小语】少木森的诗好,就是节制。你给他一堆,他只要一点。整个村庄的黄昏,他……“度”到一丛野花,仅用之,加点风“轻轻的响”——“不知春秋”这么俗字,却雅了。

 

鸟窝

 

拔掉一棵草还有许多草

摘下一朵花还有许多花

抬头望去  只见

一个正在草滩上割草的老人

践踏那么多的野花

野花依然享受荒滩的恬静

 

我只是偶然说一株野花特别

老人微笑着去摘那花给我

无意中掏到了一个鸟窝

两只惊飞的鸟悲切地看着

几个鸟蛋被老人取走

命运如此偶然  我原先

并没有想到

 

【蜻蜓小语】好像叙述一件事。老人并不坏,但也太伤人心的“坏”。诗人的后悔,使诗震动。

 

儿童

 

这些儿童对生分的人

不敢说话  也不跑

这些儿童  一晌功夫

也算与我混熟了

他们还是很少说话

我问什么  他们答什么

 

还有菜地里那些麻雀

和我也凑得很近

我不问他们  他们

自个儿说个不停

 

 

社戏

 

台前坐着七八个老人

场内跑着一些孩子

以及三二只狗

戏就开演了

 

偶尔  也有壮年人走过

也抬眼看一看台上的戏

而后  忙别的事去了

 

社戏  就以冷清的氛围

让村庄又热闹了一回

那台面上  唱得

一板一眼  字正腔圆

 

 

新内涵:少木森的《错觉》/ 陈柳傅

   

    人在异乡,相似的风景,乡愁中神似了。错将异乡当故乡,自古有之,诗有之,如贾岛之《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处异乡才有乡愁。少木森的《错觉》题材好像“错觉”即“乡愁”,但实在不是取胜于“乡愁”(仅以题材一项取胜的作品极其少数,倒是题材好没有写好的例子之多,每每令人扼腕感叹)。

    少木森写诗,往往不在乎取材,在乎角度,又不在乎角度,在乎他所要用的诗法,是的,他的诗已然活于自己的诗风中。

    少木森诗风经历过几次大小变法,如早期的凝练,简约……但他不变的大诗居多——或“历史地说”,他的诗风总体上属于或趋向于舒缓。他的诗善将缠绵心头之意象,通过舒缓(他也追求一种“舒适”的部局)、平和甚至较为平静的方式,缓慢展开,并通过自我品味,来牵引诗的进程。他的语言叙述性中兼有(或寓有)抒情,他往往讲材料力学,该省能省就少,就省,至使他用之材料最后的效果,若用个比喻:只是个“薄膜”,来“罩住”诗——所以我说他不在乎取材,在乎角度;不在乎角度,在乎他所要用的诗法/

诗风——《错觉》就是这样的 “一整套” 独特的诗法。

    如他面对的景,所谓“落日楼头”。具体地点之不必提及,他的诗风使然。

 

                        感觉竟是如此熟稔  仿佛

                        站在故乡的落日楼头  哪儿是

 

    有客居异乡的生活经验的人,“错将异乡当故乡”这种原本的微妙但真实的心情已经认同至麻木,少木森不想纠缠于此。诗题做《错觉》,也已经不是“错将异乡当故乡”这一面,而是更自由与有新内涵的表达:错觉。

    我认为这首诗里的“乡愁”已经退到比“错觉”小的内涵。就诗中的氛围,不具体地点的写法,及以下诗句对“乡愁”的定义或定位——

 

                      有一个词离我那么近

                      却又离我那么的远

                      始终伴随着我  又似乎

                      始终与我隔着什么

            

    使人很大程度感觉到在如今现代性背影之下,正如车站已扬弃告别悲壮的场面,生活中不再演绎相思之苦,“乡愁”又能如何呢?所以诗紧接——

 

                      我终于说出这一个词:乡愁

                      而且我还对你说——

                      楼角飞檐伸出  探向的是

                      空茫的深处

 

   

我说“薄膜”就是这样:他不直接说出,但又间接说一些。从诗中我们可以品味到一点:在许多地方,“多站一会儿”,我们都能找到身处故乡的“熟稔”的感觉,但人生在世心的探向,更多的是“空茫的深处”的“错觉”。

 

    少木森能比别人多一点的就是这样的禅意:“鸟(候鸟)声的慰藉”,已经不是单纯的“乡愁”,越来越多的是本末倒置的“错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