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点潮】34:《错觉》/少木森
新内涵:少木森的《错觉》
陈 柳 傅
人在异乡,相似的风景,乡愁中神似了。错将异乡当故乡,自古有之,诗有之,如贾岛之《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处异乡才有乡愁。少木森的《错觉》题材好像“错觉”即“乡愁”,但实在不是取胜于“乡愁”(仅以题材一项取胜的作品极其少数,倒是题材好没有写好的例子之多,每每令人扼腕感叹)。
少木森写诗,往往不在乎取材,在乎角度,又不在乎角度,在乎他所要用的诗法,是的,他的诗已然活于自己的诗风中。
少木森诗风经历过几次大小变法,如早期的凝练,简约……但他不变的大诗居多——或“历史地说”,他的诗风总体上属于或趋向于舒缓。他的诗善将缠绵心头之意象,通过舒缓(他也追求一种“舒适”的部局)、平和甚至较为平静的方式,缓慢展开,并通过自我品味,来牵引诗的进程。他的语言叙述性中兼有(或寓有)抒情,他往往讲材料力学,该省能省就少,就省,至使他用之材料最后的效果,若用个比喻:只是个“薄膜”,来“罩住”诗——所以我说他不在乎取材,在乎角度;不在乎角度,在乎他所要用的诗法/
诗风——《错觉》就是这样的 “一整套” 独特的诗法。
如他面对的景,所谓“落日楼头”。具体地点之不必提及,他的诗风使然。
感觉竟是如此熟稔 仿佛
站在故乡的落日楼头 哪儿是
有客居异乡的生活经验的人,“错将异乡当故乡”这种原本的微妙但真实的心情已经认同至麻木,少木森不想纠缠于此。诗题做《错觉》,也已经不是“错将异乡当故乡”这一面,而是更自由与有新内涵的表达:错觉。
我认为这首诗里的“乡愁”已经退到比“错觉”小的内涵。就诗中的氛围,不具体地点的写法,及以下诗句对“乡愁”的定义或定位——
有一个词离我那么近
却又离我那么的远
始终伴随着我 又似乎
始终与我隔着什么
使人很大程度感觉到在如今现代性背影之下,正如车站已扬弃告别悲壮的场面,生活中不再演绎相思之苦,“乡愁”又能如何呢?所以诗紧接——
我终于说出这一个词:乡愁
而且我还对你说——
楼角飞檐伸出 探向的是
空茫的深处
我说“薄膜”就是这样:他不直接说出,但又间接说一些。从诗中我们可以品味到一点:在许多地方,“多站一会儿”,我们都能找到身处故乡的“熟稔”的感觉,但人生在世心的探向,更多的是“空茫的深处”的“错觉”。
少木森能比别人多一点的就是这样的禅意:“鸟(候鸟)声的慰藉”,已经不是单纯的“乡愁”,越来越多的是本末倒置的“错觉”。
《错觉》/少木森
——最新禅意诗之39
感觉竟是如此熟稔 仿佛
站在故乡的落日楼头 哪儿是
我童年常去玩的地方呢
捕蝉于其中 捉蜻蜓于其中
摸鱼于其中 钓青蛙于其中
月圆于其中 月缺于其中
春雨秋风 于其中
我想在这儿多站一会儿
再一次浸在透明的遐想中
但是 这里一切并不透明
夕照空茫 有一个词离我那么近
却又离我那么的远
始终伴随着我 又似乎
始终与我隔着什么
我终于说出这一个词:乡愁
而且我还对你说——
楼角飞檐伸出 探向的是
空茫的深处
天说黑 就黑下来了
一串归鸟鸣声 留在风中
凭这些鸟声的慰藉显然不够
原作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19bee0100fmm8.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