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少木森《给自己找个理由微笑》(转贴)

(2008-09-19 18:05:07)
标签:

少木森

禅意诗

评论

文化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评少木森《给自己找个理由微笑》(转贴)    

网上搜来的诗评(1)-----   

                  评少木森《给自己找个理由微笑》

 

                             文/靓了点儿

 

    《给自己找个理由微笑》是少木森的又一本禅意诗集,文笔是作者一贯的风格,行云流水般,气韵淡远。诗中所述多为平凡生活中平常的细节,信手拈来,恬静从容,读来仿佛走入作者的生活,与作者分享着当时当境的心情。而且,少木森先生似乎总是把心情调整很到位时才写诗,他的心情就总是隐现于他所描述的事物中,读时,你就觉得亲切,觉得饱满,就容易被引入一种他所设定的诗化的生活,生活中的诗情,呼之欲出。请读《风中扁树》:

 

  走进寨下的佛足崖口

  就注定要走进一个故事

  两棵苦楝树

  长成扁平的树干

 

  风——什么样子呀

  我没有见到

  扁扁的树干布满的

  却是我对风的想象与猜测

 

  忽然就想在这崖口

  好好地站直了

  和树一样站得那么笔直

  轰轰烈烈的把自己

  交给一阵又一阵风

 

  风的夹击也许真能够

  让硬硬的树干长成扁平

  又能使一颗软软的人心

  被吹成什么样子

 

  风吹来了

  风紧紧地吹了

  我真的很想很想

  让多年没有激动的情绪

  好好张扬一次

                          ——《风中扁树》

 

    少木森的诗,看上去就是用心在说一件件小事情,在说一个个小感悟,所以,他的诗有一种偶然邂逅的感觉,他不知道要写什么,只是他总在注视着可写的事物,当事物触发了他的感悟的时候,他就有诗了。这样说,应该是扣准了少木森的写作特点的,但这样说还未能把少木森的创作和别人的创作区分开来,毕竟成功的写作都不是“硬”写出来的,而是有感悟才有写作。但少木森的写作,在这一点上似乎典型一些。可以说,很难在少木森的诗中找到“原初事物”的描述,而是他心情化、感悟化的事物进入了他诗的个性化语境。看一看《霜降》,这个特点是不是很突出呢?

 

    有时候季节非常凌厉  

    像一个词:霜降   

   

    一朵花要想在这个时候  

    慢慢打开自己  

    需要足够的勇气  

 

    有时候季节只是虚张声势  

    也像一个词:霜降  

 

    一朵花就在这个时候  

    慢慢打开自己  

    我还是看见  

    一种神秘的微颤 

                   ——《霜降》

 

    不妨这么说,少木森似乎总是在寻找原初之物的意义,找到了,他又不说出那意义,而是让“原初之物”与“心灵之物”在新的嫁接中突显出了诗情。自然,少木森诗歌的最突出特点是禅意。我与少木森聊过“禅意”问题。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觉得,所谓禅意,应该是禅者对这个冷峻世界的一种温暖的注释和向往。”这的确很“禅”,很智慧。难怪读他的诗,除了恬静淡泊外,还有的就是温暖了,而且是一种面对“冷峻”、面对“艰难”、面对“忧患”的温暖,是一种充满歧义的“温暖”。

 

    请读网友“平和”和“罗飓”对《霜降》的不同评说,平和说:“一开一放,有非常固定的法度,虽然季节在变,可是在变的当中,还有不变的法度。外变、内变,使人知道惧怕,人生都是在小心谨慎中。看人生,看世界,一点一滴都要小心,天天在忧患中,天天在恐惧中,为什么有许多事情,不动则已,一动便会招来痛苦与忧愁?”罗飓说:“花,总想打开自己,但在霜降时节,是何等艰难。但,它还是打开了,在白霜的凝视中,它笑声微颤,人们想送点温暖给它,但却被它给温暖了。”

 

    我不知道,评者是不是深研禅的人,只觉得这些说论的确在禅语境中,两人的观点一结合,禅的意味出来了,诗的禅味被读出了,于是少木森笔下的“霜降”不再凌厉,而是温暖。

 

评少木森《给自己找个理由微笑》 <2856 字节> 靓了点儿<2008-09-14 17:27:40>《新浪论坛。新千家诗》

http://bbs.2008.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fid=76738&tbid=2042&bbsid=13&subid=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