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木森禅意诗的三个印象(转贴)

(2007-02-22 17:04:15)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少木森禅意诗的三个印象(转贴)


阳 揭 方

  福建诗人少木森喜欢写“禅意诗”,不久前他的诗集获得了福建省第20届优秀作品奖暨第二届陈明玉文学奖二等奖,只看书名《心境渐凉》就知有禅味。 是他自己告诉我,说他最近几乎停了全部写作,致力于在博客上搞[每日一禅],每天都要写一首“禅意诗”。参禅悟道,如果算是一种行修,是日日可以做的,只是谁都不可能每日有悟,或者说每日一悟呀。所以,我对其诗是不是都有禅有悟,是不大以为然的。不过,我还是欣赏和佩服少木森的努力,每天创作一首“禅意诗”,那得有什么样的心境才行啊!我很认真跟读了少木森《每日一禅》里已经贴出的八十多首禅意诗,得出了三个印象,写出来,也算表达我对少木森敬意,同时也就教于少木森和读者。

  第一个印象是,少木森的诗确有禅意。以诗入禅,古已有之,剔开那些演绎禅理的“禅诗”不谈,唐时王维、柳宗元,宋时苏轼,他们都有很鲜活的禅意诗。请读王维的《鸟鸣涧》,诗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景此情,何等静谧!前两句刻画出一个静寂的氛围,第三句是动的,在极静的情境中,月亮的升起,把宿鸟惊动而飞起,末句的鸟鸣声则使本已极静的境界演进到更加寂静的境界。这是禅诗中常运用的以“动”来表现“静”,以动写静,动中求静,喧中得寂,表现充满禅意诗情的境界。更重要的是,禅这种东西是既抽象又具体的,禅可以玄、可以平白,但必须有个意象,有个“核”在里面,方可引领人去读去悟。细品这诗,你真会有一种“天心月圆”或“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感受!这就是禅的境界了!

  少木森以现代诗写禅意,似乎比古诗写禅意要难。毕竟诱惑已多、浮躁成风,写诗已是不太讨好的事,专写禅意诗,可谓是找了冷门中的冷门,岂止不讨好,可能还讨嫌呢。没有一定的定力,如何可达到动中求静,喧中得寂,表现充满禅意诗情的境界?!看得出少木森是一位颇为沉静的诗人,他在语言上尽量摆脱逻辑与理则的约束而服膺于心灵的自动表现,也就写出了“静”、“寂”的禅意。读读他的《林静鸦惊心》吧!


   偶尔 和你们踏入静林
  谁不想把脚步放轻
  对话 细语轻声
  甚至 默然无声
  只让 心与心彼此倾听
  或者 倾听天籁清音

  一阵鸦噪 石破天惊

  惊着了谁的心
  没惊动 一片林子的静


  有博友这样跟贴:“读这诗的时候,一股莫名的清凉沁入心脾,渐渐地浮现出一片林子的轮廓,那是一片静静的林子!我希望:没有乌鸦!要是真有乌鸦叫起来,真是大煞风景啊!我可没有那种定力,被惊了心的肯定是我呀!” “读你的文字,依然有一种回应:恬淡、悠然、置身世外的宁静。难以想象生活中的你如何面对尘世的纷烦?如何让心在烟火中不受煎熬?!”

  我想,这林子是一种象征吧,或者是一块心灵的圣地,在现代世界之外,难以寻得啊!但这林子毕竟空气清新多了。少木森的诗是把这有清新空气的林子推介给我们了,我们不妨如组团旅游一般去走一遭吧!

  但是,我也要说,少木森的禅意诗也不全都有禅意,有些诗是明显的禅味不足的。从少木森的一些谈禅的文章、讲稿上可以看出,他是深研过禅学的。但研究和创作毕竟是两码事,要从懂禅到能圆融地写出禅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少木森有一些诗真是好诗,但禅味不足,还是还俗吧,我觉得当俗诗读更可爱。

  第二个印象是:语言精美,诗意沛然。少木森很重视诗的意象营造,总能创造出一种柔和温软的美,语言锤炼得几无一字多余,意境幽深、鲜活、丰满。

  记得少木森有一谈诗言论:“诗的纯净,是精神的纯净,语言的纯净,三者不能剥离。”为何是三者呢?少木森又说:“诗。精神。语言。三者在一首诗里是同一的。”这就是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诗境的高低,实际上也是语境的高低。请看,少木森禅意诗中的一些精彩句子:“一愣神/便是一生”《心境渐凉》,“风不再孤独于叶/雨不再孤独于根”《鹤望兰》,“假如世界真有天真/天真一如你一如我”《冬原,忘忧草》,“远来的风/携点儿香/侧身挤入门缝/心 被托了出来/像一只风铃 被悬在半空/只需一些风/就响了”《在家静坐》。这一束束语言,是鲜花般的语言,是真正的诗的语言,对诗情、诗意的表达,准确、鲜活而又传情。读着这些诗句,有强烈阅读快感。少木森的诗还有整首的优势几乎全在语言魅力的。请读《霜降》:


  有时候 季节非常凌厉
  像一个词:霜降

  一朵花 要想在这个时候
  慢慢打开自己
  需要足够的勇气

  有时候 季节只是虚张声势
  也像一个词:霜降

  一朵花 就在这个时候
  慢慢打开自己
  我还是看见
  一种神秘的微颤


  读着这诗时,我在想:假如换一种表述,或者说把这诗用另一种语言翻译,或许就没有这一首优美的《霜降》了。当然,我不是说,这一首诗只在语言方面可取,实际上这是一首浸漫着生命意识的诗,读后,“我还是看见/一种神秘的微颤”。而且,这诗还很讲究景物和意象的融合、情思和意境的紧密结合,在诗的意象和形式上也是独具匠心的。

  第三个印象是:借禅思考,内涵丰富。少木森在每一首诗的前面都挂着一句宣言式的话:“以禅眼观物,以诗心生活。”的确,他的许多观察角度、思考深度是独到的,但那是不是就算“禅”呢?我有所保留。不过,这不打紧。实际上,即使少木森只是借助“禅”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也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有思考的诗人。与少木森聊天谈诗时,他说:“诗只靠灵感是不够的,还得有思想。”

  少木森这样说过:“这世界最大的痼疾之一,不是我们已经有的框框,而是我们刚刚挣脱了一个框框,又立刻钻进或准备钻进另一个框框。而没有框框的时候,我们还真觉得茫然,无所适从。”

  看来,少木森对此是感慨良多的,所以,他写《真理》,写《鹤望兰》。“从一条深深的巷道走出/仿佛走进了/又一条更长更深的巷道/行路者 一个个/在陌生中迷失过方向/巷道 因此灌满了/追寻的欲望//或许 这只是一个隐喻/可我 就在隐喻中误入过/一条又一条巷道 而后/读懂了它的暗示/并将它们叫作真理/一条又一条刻在大脑上/大脑沟回 仿真着/一条又一条的巷道”这就是少木森《真理》全诗。

  有人用这样话来注释少木森的这首诗:“通常人们所谓真理往往只是一种信念:我相信这是真的,所谓真理——这是那些关于真理的断言的真实意义而已。一个人宣称或断定:‘真理就是a’,其实他的真实意识是:我宣称的真理是a,我认为的真理是a,我主张的真理是a.。如此而已。但是任何别人都有同等权利主张相反的观点也是真理:我认为的真理不是a而是b!”我觉得,这样的解读还是中肯的,但还应该看到这诗的另一层深意,那就是我们“就在隐喻中误入过/一条又一条巷道”。

  另一首题为《鹤望兰》的诗,全诗如下:


  刻意雕琢的欲望
  以弥漫的姿态扩散
  几只夕鹤飞翔天外

  最初的日子轰然结束
  风不再孤独于叶
  雨不再孤独于根

  倚墙而立
  割取一方天空 装框把玩
  平息高飞的欲望 照例
  炫耀每一缕辉煌


  这首诗也许可算咏物诗,借助一种叫鹤望兰的花卉来表达诗人的思考。那花长着一副鹤飞蓝天的样子,却始终只能匐匍于地上,不能冲天而起。第一节是不是说:我们都有向往飞翔、向往自由的欲望呢?第二节有很妙的诗句“风不再孤独于叶/雨不再孤独于根”,但我不知如何解读更好,或者不用解读,只要诵之也不错。第三节非常精彩,先是慨叹吧:我们连自由的天空都可以拿来“装框把玩”了,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没有“框框”,还有几时没有“框框”呢?接着又说:“平息高飞的欲望 照例/炫耀每一缕辉煌”。这是说,精神自由是弥足珍贵的宝藏吧!这诗句具有特别的冲击力。

  在现代股市上有一种现象,叫借壳上市,我想问问少木森,他是不是也在借“禅”的壳来表达点禅以外的什么呢?他的这一类诗似乎不少,如《深刻》、《附着》、《预言》、《遗产》等等。

  总的说来,我是很喜欢少木森的诗的,希望这些有活力的诗能够广泛流传。我脑海里有如少木森《蒲公英》所写的那样的一幅图:爱诗而天真的人,如孩童在找真理的花朵或种子,找到种子,就在风中播扬吧。无论它从何处来,无论它吹向何处,它将萌芽、开花,甚至结出些果实来。

(原载《行者》创刊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