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小 城师 爷(三)
少木森
三
十月的宁井山城秋高气爽,一年中最好的气候就集中在这一个月里。十月二十一、二十二这两天,山城一下子热闹了许多。
这两天正在举办的,就是由文明办、文化局、旅游局精心策划的宁井市首届笋竹节。笋竹节由书画展、竹质艺术品展、根雕盆景展、菇笋产品展销、文艺演出、踩街表演、焰火晚会等一系列活动构成。
这个县级山城人口不算多,只有四十来万,城区常住人口不到十万人,但这两天的各项活动把许多人从家里拉出来了、从乡下也吸引过来了,可真是人山人海,前所未有的一片繁荣而祥和的景像。
笋竹节,还真的像夏哈林预期的那样,成为了这几年宁井市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而被人人称道。笋竹节上还有一个亮点,更是让人津津乐道,那就是外地旅游团怎么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个,福州的、厦门的、闽东的、闽南的、广东潮汕的、广州的、江浙的,甚至还有香港澳门的,各自都操着带地方腔的普通话在各展摊穿插参观,他们混杂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斯斯文文,举止得体,不时挑挑捡捡地选着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这真是一个旅游城市梦寐以求的一道异常亮丽的风景呀!
当初策划时,夏哈林就用一种简直就是诗化的语言对陈明远描绘着这种前景,并细细说着如何安排导演这些旅游团进场出场的细节。陈明远眯着眼睛把夏哈林上上下下看了一遍,说:“这能行吗?”
夏哈林笑着说:“我的陈主任,你就甭担心了。我们又没有干什么,图个热闹一点而已。现在那些电视报道你看得多了吧,随便一个目不识丁的民工啦、甚至农家妇女啦,都能讲出那么有高度的话,讲得那么中规中矩。那是怎么来的呢?彩排呗。我们这不也就是找一些人彩排彩排吗?”
陈明远觉得夏哈林说的似乎也有道理,但他到底心底不踏实,他暗想:人家那是真做了点事出来,报导时,要规范一点,好看一点,才这么做了,最多算是拔高了点,不是纯粹做假呀。我们这会不会无中生有,太假呀!一旦被揭开,曝了光,那可就成了大笑话,怎么收场?当然,他没敢把这想法说出来,这样说可能让夏哈林笑自己太保守,也可能让夏哈林误会自己是在说他专事造假,这会太刺激人、太伤人的。他只是表现得犹豫和沉吟,没再说什么。
夏哈林早觉出了他这心思,直截了当地说:“陈主任,你是怕有人说我们造假,怕有人来揭它,不好收场,是吧?我告诉你,没有人会揭这种小事的。真要揭了,我看也只落个做法不当而已,我们又没有从中捞一把,只图热闹点,好看一点而已,动机还是很好的嘛。”
“这可也是。”陈明远说。
夏哈林说:“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真要上纲上线说是谎言的话,那也是个善意的谎言。就像对绝症病人,我们说谎是善意的,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说谎也是善意的。”
夏哈林还讲起个故事来,他说:有一个山区小县为了争取世界银行的无息贷款用于发展畜牧业,在世界银行派员来考察时,他们先做了安排,在面对公路的山坡草地喷洒了盐水,再把从各家各户赶出来的山羊绵羊放牧在这里,因为羊有吃咸的爱好,都集中在那儿吃草。结果世行的官员一看很满意,说这里满坡白羊,美不胜收,是一个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呀!
夏哈林这种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不顾事实信口雌黄的做法,让陈明远吃惊不小,为什么呢?因为夏哈林讲的这故事,他恰恰听过,但夏哈林完全把它反过来讲了。那故事本来是说,世界银行已经贷款给那个山区县了,是专用以发展畜牧业的,可是款到时,已经被挪做他用了,牛羊没有养出多少只来。世行官员来验收时,他们就只好到外乡借来牛羊,并在山坡上喷洒盐水,诱使牛羊集中在那儿吃草,以欺骗世行的官员。
其实,这个故事不说,陈明远好像还被夏哈林那“善意的谎言”的说法给说服了。一听这故事,反倒觉得心里一时空空的,他说不出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只觉得有一点儿什么东西在心里郁结着。
但是,这种情绪算不了什么,它已经一点儿也没有影响陈明远主任办好笋竹节的决心了。只是,那天晚上当他在电视上第一次看耿青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和那些“外地游客”亲切交谈的画面时,他心里似乎才又像是被什么碰了一下。后来,由于看了几遍滚动报道,就没有感觉了,甚至是另一种感觉了。特别是看到电视里的耿青书记其实有着一脸很灿烂的微笑时,他还真打心眼里佩服甚至嫉妒起夏哈林的智慧来了,他脑海里立即又冒出“师爷”二字来。师爷,是个什么形象呢?陈明远读过清代笔记小说,知道那些人原称刑名师爷,是专帮州县办案的,逐渐形成了一套师爷刀笔,就是“颠倒反复,无所不可”啊!比如要原告胜,就说:“如果不是真吃亏,他何至于来告状?”要被告胜,就斥原告:“他都不告你倒来告,是你能辩啊?”要老者胜就说:“不敬老,宜惩!”要少者胜,则说:“年长而不慈幼,有何脸面?”哈,这个夏哈林哪点比那些师爷差呢?
第二天,旅游团在商业街穿梭参观时,差点儿闹出了笑话。一位红菇货摊女摊主,抬起头看见一队打着“广州旅游团”字样的游客,那领队的她认识,是晴纶厂团委干事王向红。她打起招呼:“向红,做向导啊,领外地人看看我们的土特产。来我这儿看看。”王向红应付着说:“是呀,是呀,大家看看货,大家看看。”可就在这个时候电视台记者开始采访了,王向红是被采访对象,她操着略带广东腔的普通话,谈起了来宁井市观光旅游的感想……女摊主大惑不解,等采访完毕,她一把拉过王向红,说:“你怎么成广州人了?”王向红说:“我本来就是广州人嘛。”“你不是还在晴纶厂吗?”王向红说:“我调回广州了,回来参观的。”“噢……”
很快的,这个事传到了陈明远耳朵里,陈明远十分不安起来。
知情的人都知道,外地旅游团其实一个也没有来,这些“外地人”是假的,全假。这就是夏哈林为陈明远他们策划的杰作:利用宁井市地处闽中山区,当年备战备荒搞后方三线建设,有几个大企业建在此地,外地人多,口音杂的优势,要企业大力支持,精心挑选人员假扮各地来宁井旅游参观,媒体却进行大量煞有介事的采访报导,还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结果,为下一步宁井市申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做了很好的铺垫。
陈明远亲自打电话向各个企业落实那些假扮各地旅客团队的名单时,一再交代要做好安排,不出差错。他却没有想到,记者会那么大意,会在有人认识的情况下,就招招摇摇地采访起来。陈明远担心真的会有人来揭他们做假,就一直关注着上级的各种媒体的动静。可是,没有,真的没有什么动静……开笋竹节总结会时,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方面人士对招引外地人来宁井穿梭游览的创意,评价都很高。
“看来,像夏哈林说的,这真是小事啊!”陈明远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说:“我这真叫着杞人忧天啊!”(未完待续)
前一篇:[中篇小说]小 城 师 爷(二)
后一篇:[中篇小说]小 城 师 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