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理工大学讲座简稿] 我们需要哪些人文精神的教育(4)

(2006-08-05 06:53:39)
分类: 讲座稿选

我们需要哪些人文精神的教育

[讲座简稿(4)]


少木森


  3.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1)两类人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具有优势:

  一是终生学习的人,二是具备良好合作意识的人……终生学习不是这一讲要讲的主题,且按下不表。关于良好合作意识,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观念里早已有之,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响钹两面开”等等,都含有这种观念,只是世俗里常在某两人吵架了、打架了,这话才被拿出来用,是用来劝架的,意在说明:吵架打架,是双方的事啊,双方都有责任啊!

  庄子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寓言《匠石与郢人》,说是匠石与郢人一个是木工,一个是泥瓦工,经常一起配合着给人盖瓦房、宫殿。匠石的斧子挥得出神入化,能用那么大的斧子一挥而刮去郢人鼻子上粘着的白灰,而鼻子毫发无损。有一天,郢人在给人家的房屋涂白灰时,又有一滴白灰落在他的鼻子上,像苍蝇的翅膀那么薄。郢人对匠石说:来吧!用你的斧子把我鼻子上这白灰砍掉吧。匠石就操起了斧子,挥舞得呼呼作响,郢人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只听呼地一声,鼻子上的灰“砍”得干干净净,而鼻子真的毫发无损……宋国国君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很是好奇,下令把那个匠石给找来。他在大殿上对匠石说:我也把白灰涂在鼻子上,让你给砍砍,好吗?匠石说:不行不行!我确实曾经这样砍过,但你又不是我那朋友郢人……

  历代以来,我们更多地把这寓言解读成:争斗需要对手!庄子在讲这个寓言时,确实主要也是这层意思:他以此为比喻,说惠子死后,庄子没有“话语”对手了,就没有说话的对象了……所以嘛,对手的存在是敌对、相争,然而没有对手是寂寞的、悲哀的……

  但是,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来解读一下庄子这寓言的寓意呢?其寓意是:合作是双方的事,合作需要双方的默契!由于对面郢人的默契的配合,匠石才能砍下鼻子上的白灰,而对方鼻子一点也没有受伤。要是对方配合不默契,稍微动一动,恐怕就要砍掉鼻子了,再动作大一点,不砍下头才怪呢?

  当代社会,社会生活内容丰富了,社会分工更明确了,专业化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一种趋势,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靠他自己一个人而包打天下,更需要合作,更需要默契的配合了……而我们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太缺少合作机会,许多人比较自私,缺少的恰恰就是“合作精神”。

  (2)防止“弱者更弱”的生物效应出现:

  有人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性,慨叹地说:食肉动物关键时刻是合作攻击……而食草动物多是各自溃逃,所以,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他观察分析角马群后,甚至发现,当一群角马面对狮群,各自溃逃也已经无望或很危险时,出现了这样一种可悲的现象:它们组成一堵墙把最弱最危险的某一同胞挤出去,“施舍”给强敌了。直到强敌逮住了这弱者,残忍吞食时,它们的精神才放松下来,悠闲地在一旁又吃起草来了,因为它们知道,那“牺牲者”已经足够喂饱那些“猎手”,它们有好几个钟头的“安全时光”呢!

  这不是与人类的“落井下石”没有二致吗?这就是我们应该警惕与防止的“弱者更弱”的生物效应啊!

  (3)中国传统的竞争观念: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的一篇文章《姑妄听之——狐曰畏狐》。

  文章说,有一个叫季沧洲的人家里的藏书楼一直住着一只狐狸,几十年了。狐狸替主人整理书藉卷轴、驱虫灭鼠,还能和主人说说话,不过始终不见其形就是了。有时候,主人请客人举办家宴,还会特意留个位置给它,它出来应酬,言谈恬淡闲雅,词语委婉却能抓住要害,很受客人欢迎。有一天,他们喝酒行酒令,要求各说出自己害怕的事物,说得没有道理,或不是自己所独怕的,要罚酒。于是,有的说怕道学家,有的说怕名士,有的说怕富人,有的说怕贵官,有的说怕善于阿谀奉承的,有的说怕过于谦虚的,有的说怕礼法烦琐的,有的说怕沉默小心欲言不言的。最后问狐狸,它说:“我怕狐狸。”大家喧笑,说:“人怕狐狸还差不多,你是同类,怕它干啥?说得没有道理。请罚一大杯。”狐狸嘲讽地说:“天下同类才最可怕……凡是争财产的,肯定是同父的儿子;凡争宠的,肯定是同夫的妻子;凡争权的,肯定是同一官员的手下;凡争利的,肯定是同一市场的商人。他们所处的地位相近,则相互妨碍;相互妨碍则相互倾轧……由此看来,狐狸怎么会不怕狐狸呢?”座中有经历坎坷的人,大多说它分析得有理,就要免了它的罚酒。但有一个客人倒了酒放到狐狸面前,说:“你说得的确不错,不过同类是世上人都害怕的,并非只有你害怕,按规定,还得罚一杯啊!”,于是,大家一笑而散……

  你看,纪晓岚到此意犹未尽,他接着说:我认为罚狐狸的酒应该减半。因为相互妨碍而相互倾轧,天下人都知道;但还有潜在你身前身后,假托心腹、知己,却包藏着钩距般的阴谋,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总之,按此观点,同类是可怕的。换一句话说,竞争对象是可怕的。这几乎就是我们传统的竞争观念了。中国人一说竞争,就说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为什么会这样呢?分析一下原因,可能一是因为人多,二是因为嫉妒。

  著名作家李国文这样说:“要知道,中国人长期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比较信奉平庸哲学,比较习惯你比我好不到哪儿去,我也比你差不到哪里去的生存状态。这样,大家才能彼此彼此,相安无事。”

  有人冒尖了,出头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我们可以容忍“远”处的人比自己强,而不愿意相信“近”处有人也会比自己强,可以在周围某个人走出去以后“发达”了,而去推崇他,而不能容忍当时他还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去与他合作,而促其成功……即所谓“外来和尚会念经”、“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比比皆是。

  (4)合作中的两种关键性意识:

  合作中要培养两种关键性意识:“双赢”意识和“规则”意识……竞争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不一定要“落井下石”,竞争可以是合作的一种形式,是“双赢”,这一点已经比较深入人心了,我们开始有这一种“双赢”意识了。

  但是,“规则”意识,我们还很缺乏。要尊重人,你得先尊重规则。而我们的观念恰恰相反:我们说的是给不给面子……为了面子,我们可以“灵活灵活”;为面子,我们要以暗箱操作,潜规则下动作,甚至是无规则运行。

  说是“面子”,其实最终是“利”在作怪!给面子,不就是给办成事吗?不就是给实惠和利益吗?我们是用“面子”换取利益,而不是在“规则”下获取实惠的利益就是了。

  有一个故事这么说:一位中国留学生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与一位美国藉同学恋爱了,有那么一天他与女友压马路散步去了。路过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时,红灯亮了,他们都停下来观望一下,他发现公路上并没有来往车辆,空等着干啥?他瞅空儿一哧溜就越过了马路。回头一看,女朋友却还在认真等着,直到红灯换成了绿灯,她才走了过来。他走过去还想说一说她,让她灵活点儿变通点儿,没有一辆车就不要空等绿灯了。可是,女朋友再没有给他机会,扬扬手和他拜拜了。用他这位美国的女朋友的话说:“一个不遵守规则、连起码的法律责任意识都没有的人,能对未来的婚姻家庭负起责任吗?”这件事触及了他的灵魂,从此以后,他过马路绝对红灯停绿灯走,模范遵守交通规则。回到北京工作后,他又找对象处朋友了,是一位中国的硕士生。有那么一天,他们也压马路散步去了,又遇上斑马线那头的红灯亮。他认真等着,直到红灯换了绿灯才走过去,而女朋友一见公路上来往车少,早已经一哧溜顺利通过了。他赶上了女朋友还想跟她说说遵守交通规则的事,女朋友却说我们分手吧!为什么呢?用女朋友的话说:“跟上你这种连一点点灵活性都没有的人,可靠吗?”

  中西对比,多么生动的暴露出我们“灵活变通”所遮蔽的正是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的薄弱、规则意识的淡薄。

  还有一个故事是德国人的,这不是编出来的故事,而是一个生活小细节。说一个中国人到了德国,住在一个火车站的附近,头发长了,就想到车站的一个理发店理个发。但理发店不给理,说是该店是专为旅客服务的。他觉得奇怪,这人都闲着,有生意不做?和钱过不去啊?他就说:师傅你闲着也是闲着,现在没有旅客,你就给我理理吧!那师傅很认真的地说:不行不行,这是规则,谁都得遵守啊!这中国人算是真正领略到德国人的“刻板”了,他只好问:如果我是旅客,你给理吗?师傅说:当然当然,我会竭诚为您服务。那好!他就马上去买了一张车票,只到最近距离的一站。然后,又找理发师了,说:这下可以理了吧,我也是旅客了。那师傅接过票一看,说:行是行啊!但你是为理发才买的票,还是与规则不符合啊!这样吧,我打个电话过去给那车站的理发店,你坐车过去,你就成了名符其实的旅客的,那边会竭诚为您服务的……唉!那中国人长出一口气,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们常说,许多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自觉的公民意识、规则意识难道不是最该从娃娃抓起的吗?可是,有一次我带小女儿去森林公园“鸟语林”看鸟艺表演,失望颇大,感慨颇深。鸟艺表演的最后一个节目是“鸟衔钞票”,那可爱的绿鹦鹉真是训练有素,能够一趟趟准确地把观众在各角落里手举的钞票叼给训练鹦鹉的小姐。而且竟能分辨纸币的面值大小,如果你举起伍元和拾元两张纸币,它叼走的肯定是拾元的那张,偶然它叼错了,竟会凝凝神,似乎思考了一下,然后丢下那伍元的,叼起另一张拾元的,才飞回去。应该说,这是一个颇招人的节目,大人小孩明知那钱有去无回,都捐出去了,可仍然踊跃“举钱”,唯恐鹦鹉不光顾他的头顶。因此,似乎都是自愿捐献者,本犯不着我来说三道四的。只是,我偶然看了资料,知道这个节目的发明者是美国人,而在美国的表演中,那些被鹦鹉叼去的纸币,最后还由鹦鹉一张张送回到那些举起钱来的观众的手中……为什么我们的表演中却没有这一道“工序”呢?难道是我们的鹦鹉“智商低”,只懂“捞钱”,不懂“还钱”?显然不是,而是我们的鹦鹉训练者“灵活变通”了,借以趁机“捞外块”……说实在的,现如今市场经济、商品社会,想赚钱想捞外块,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可“捞外块”得有个游戏规则吧,门票是该你收,如果你表演得好,观众愿意给你点小费,也无可非议。可要是,变着法子让鸟儿为你“叼钱”,“叼”了多少就算“捞到”了多少,那就不是个事了!我担心面对孩子的表演,这样肆无忌惮地“捞外块”,是不是会在孩子纯洁的心灵里播下“不劳而获”的不良思想呢?是不是会启蒙着他们要削尖脑袋,想些歪点子,能捞钱就只管捞呢?这,会不会也就成为一种不良的公民意识、规则意识教育呢?如是,我们当警惕这一类“表演”和与这一类表演同出一辙的一些社会现象啊!

  (5)培养信任人的品格:

  有人对我所说的“规则教育”提出了质疑:既然,我们盛行“面子哲学”、盛行“潜规则”,而对孩子却要进行规则教育,这会不会把孩子教“傻”了,反而不适应这个社会呢?

  应该说,这忧虑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说到底是在塑造未来,教育出来的是“未来人”,社会总在进步,太阳出来,每一天都是新的,明天会更好!所以,今天规则意识的不足,不等于未来也永远如此。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就是每一个天、每一天的一点点儿的变化积累的结果。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点点有益“规则”的事,“规则”意识就会逐渐增强。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样一项活动吧——志愿者行动。志愿服务的前提是无偿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提倡和开展志愿服务呢?原因很简单。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有更多的人有能力、有愿望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为之提供必要的帮助。志愿服务的出现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自主选择、自愿参与的活动特点。从另一角度来认识,志愿服务也在志愿者和受服务者之间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这关系既不同于强调“服从、强制”的行政、司法行为,也不同于强调“等价交换”的市场条件下商业行为。随着志愿服务深入开展,其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和谐理念,会推动诚信观念和责任意识深入人心,进而维护和促进正常的行政、司法和商业行为的履行。“规则教育”的道理与此相同,通过教育、行动会推动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深入人心,培养出一种“规则”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人生的成本啊!试想,处处设防、处处提防,那多费神,多费劲啊……(全文续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