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随笔]也品品茶

(2006-04-29 18:51:49)
分类: 文化随笔
[文化随笔]也品品茶



少木森


    一说起茶,很容易就想起日本的茶道;而一说起茶道,我就想起茶道大师千利休的一首诗:  


先把水烧开
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下去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
茶一无所有



  这诗得茶道之神,而遗其形,他不喋喋不休地谈茶的品种、制作与冲泡之法,好像什么都没有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那雅趣、那理趣皆在其中。当然,那雅,那趣也许一般人不能得之,非文化人不可。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之别,恐怕在于,中国人把喝茶作为“艺术”,重在鉴赏、品味各种茶的制作、色泽、香味、冲泡方式的不同和水韵的不同。所以,中国茶种系繁多,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还有白茶、苦丁茶、擂茶等,制作方法,冲泡方法,莫衷一是,让人眼花缭乱。如今攀比之风盛行,竟也渗入茶“艺术”中,追求高档化,已经使茶花了人眼同时也就花了人心,虽喝茶人也口必称茶道,其实浮躁得很,离道渐远。日本的茶道,讲的却是道。道者,万物之奥。道是先天之本,是宇宙的本源。“道”,可归纳为虚无、纯粹、自然、素朴、简单、平易、清净、无为、柔弱、不争等十大特征。千利休这茶道诗说的就是这简单、平易、素朴、清静的道。川端康成也因此说,茶道体现的是一种“和敬清寂”的民族精神,对于全民族性的“修心养性和学习礼仪”起了巨大作用。区区茶叶,不可小视。

  要说,中国喝茶而近“讲道”的,我以为应数闽粤的“功夫茶”,亦即品乌龙茶。其程序如下:一、赏茶。主人取出上好茶叶,主动介绍此品种的特点和韵味,如春茶的袭远清韵,秋茶的飘逸香气,以及冬片兰香等。二、温壶。泡乌龙茶一般用宜兴紫砂壶或细瓷盖杯。(紫砂壶透气性好,茶叶隔夜不馊,但需上等好壶,还得会养壶,否则透气孔里会有霉味或其它异味而影响好茶的纯净香气;细瓷盖杯可以保持茶的纯正味道,但操作较难,茶也不能在杯中久置而复泡,否则就有熟味或馊味了。)未放置茶叶前,先将开水冲入壶中,使壶温升高,有利于泡第一泡茶时,茶叶就能“温润释放”。三、装茶。忌用手抓茶装壶,以免手气杂浊之味混入,要用茶匙漏斗装茶,视品茶人所喜的茶味浓淡而定茶叶数量,一般要装至茶壶的三分之一以上。四、洗茶。以沸水冲入茶壶,满出后用竹筷刮去泡沫,并把茶水尽数倒于已备好的一个称为茶海的与茶壶一般大小的异型杯子中,不做饮用,意在洗去茶叶揉制时的表层污物和异味,更在于润泽茶叶,以利第一泡出色出味。五、冲泡。以沸水高高冲泡入壶,既可使动作好看,又可使沸水经空气降温,水温保持在95度左右,防止“泡熟”茶叶,所得便是第一泡茶。六、温杯。用开水把所有将用的茶杯温洗一遍,既清洁了杯子,以免杂味混淆,也以此计时,温完杯,所泡的茶“火候”正好,可以倒茶。七、运壶。泡好第一泡将倒茶时,要提壶沿茶船运行几周,美其名曰游山玩水,其目的在于刮尽壶底水滴,免得滴入茶杯串味。八、倒茶。往一字排开的茶杯浇倒,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而要一次次轮番浇倒,免得各杯茶水浓淡不均。现在,一般有茶海,可先把壶中茶水倒入装有过滤器的茶海,滤去茶沫后,依次倒入茶杯,既无杂质,又浓淡均匀。也有先倒入闻香杯,倒扣以茶杯中。九、敬茶。以第一杯茶最重要,必敬予在座的尊者、长者。十、品茶。如有闻香杯,饮者以三指较快提起,让茶水皆入茶杯,把闻香杯置于双掌之间,轻轻搓动着,反复闻其清清茶香。之后,端起茶杯品色、品味、品水韵。喝时,嗅、啜并举,余味无穷。

  从以上介绍中,不难看出这“功夫茶”虽说讲究“功夫”,却还也不太过份,品品茶,玩赏一下茶具,再佐以话语,慢聊细侃着,却也平易、清静,也当担得起“和敬清寂”、“修心养性”的那种茶道精神了。

  不过,日本的茶道在其艺术性演进过程中,也派生出了种种清规戒律,繁文褥节,导致了其琐碎和教条,俗不可耐。中国“功夫茶”也一样,被当做“茶文化”来挖掘时,就混入了诸多烦琐杂碎的东西,有时也让人“为喝一口茶,而受一个时辰的罪。”我多次在茶馆中,听到泡茶的小姐叨着所谓的“十八般茶艺”或“三十六茶计”。那种刻意地肢解泡茶过程和“诗化”或“文化”泡茶过程,比如单单一个装茶过程就说成“乌龙上轿”和“乌龙入宫”两般“茶艺”,再比如,故意诗化的所谓“春风化雨”“花好月圆”和“三龙伏顶”等等,实在是煞风景和败胃口的粗俗制作,亵渎的是茶道的简单、平易、素朴、清静。由此,我就想,我们现在到处都在提“文化”,什么都要提“文化”,这合适吗?会不会把什么都搞形式化了,搞复杂了,搞锁碎了,搞得让厌烦了呢?

  我敢说,如果一种“文化”是让人厌的,那它恐怕就不是文化的,而是没文化、反文化、毁文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