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阅微小品 |
[阅微小品]夜读笔记
少木森
落俗与倒胃
几乎所有写风味小吃的文章,一提笔就是如何选料,如何制作,有什么文化背景,千篇一律,成了俗套。读过东北作家阿成的一篇叫什么题目的中篇小说,情节全忘了,但写吃狗肉炖鲶鱼的细节、写吃狗肉的细节却历历在目:
拿起一大块狗肉,熟练地往佐料碗里旋儿一醮,两只手掐着这一大块狗肉的两端,送至嘴边,像夏天里的饥渴者吃西瓜那样,呱叽呱叽,不抬嘴,吹口琴似地大吃。眨眼功夫,手里便是一根白森森的狗骨头了。
这段文字,真“够风味”了,把东北文化的粗犷,东北的风味传达得淋离尽致,而又不落套俗,这在众多写风味风俗的文字中,独树一帜,显露了作家的非凡才气。
写这则笔记时,我没有再查资料,仅凭记忆写下了来。我相信,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记得是1 9 9 3 年),只读一遍就让我记住并于多年后能忆起的文字,有多么神奇魅力啊!但是,警惕!在我们生活中,有魅力的,就常常会流行起来,要是阿成这写法也流行起来,大量被复制,那就不仅落了俗,那呱叽呱叽的吃态恐怕要大倒人胃口了。
树 与 墙
要整理几封友人的信,收入一本集子,这些信主要是谈诗的。那个时候谈论诗歌,还不算是太酸溜的话题,许多读点书的人偶然也都读点诗、谈点诗。不像现在说你是一个诗人,很大程度上是嘲笑你。现在谈得最多的话题是饮食男女,是股票及外汇,是官位的升迁,谈论诗歌那就是太酸溜溜的话题,太不合时宜的话题了,谈诗的信只能收在诗集里,圈子里的人互相酸一回了。
在一位友人来信中,读到一首题为《树》的小诗:“老树的影子是一堵/黑色的墙//小树的脖子伸了又伸/ 也望不到春天/它站在墙下/等待岁月//老树走了的时候/小树也长成了墙/有更小的树/在墙下”。
这诗饱含情绪,是一首在心情很不好的时候写的诗,也是一首在心情很不好的时候就会想读的诗。其实,哪怕就在人们热衷于谈诗写诗的时候,在谈论诗歌并不是酸溜溜话题的时候,男人心情的不好,也不太关乎诗歌本身,而不外乎江山美人。江山和美人他都没有把握的时候,他写起诗来就打动了人。所谓“愤怒出诗人”,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机制大致如此。
我们几千年不变的还有直接关乎江山美人的人事机制:一个人要从一个高大的另一个人的项背上望见天,多难。就像一棵小树在大树的黑色墙下,翘首以望,望不到春天。可是一棵小树终于长成墙的时候,许多光线就会在它的树枝里,被纷纷折断,让又一个黑天暗地遮着更小的树……
如今,那位朋友已经是正处级官员了,有点权了,在那一方水土里也该算是一棵不小的树了。不知道他还有没有那样心情不好时候,不知道还写不写诗,不知道他是不是也长成一堵墙,让墙下的小树翘首以望春天?
信不信书
读报,有赫然的标题《世人被蒙了二十五年》。文中说:引起人体肥胖的并不是脂肪,而是你吃的米饭、面食、水果等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是糖分。也就是说,二十五年来,我们总是劝肥胖者、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少吃甚至不吃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结果我们都被蒙了,一蒙竟是漫长的二十五年,现在我们该清醒了,我们不能再劝人少吃甚至不吃脂肪了,而是要劝人少吃或者不吃饭与水果。
妻子一读这文章就很紧张,大叫这还了得。在妻子眼里,我既是肥胖症患者,又是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常常把菜弄得缺油少盐,说是有益于我的健康。这下,她后悔起来,说每次让我吃饱饭不是坑了我吗,把我往火坑里推吗?我也一本正经起来,说:“报纸预告了吧?下一期有一篇更值得关注的文章,题目是《喝水的致癌率百分之一百》。”
“什么?”妻子惊愕地看着我。
我说:“我研究表明,所有患癌症的人,没有一个人没有喝过水。”
“去你的!老不正经。”妻子这才知道上当,笑骂:“你不要什么都不相信,书上说的都比你对,到时候有你的苦头吃。”
这倒是个大问题:书上说的到底信不信呢?
孟老夫子倒是说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指全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良莠不分,就可能受“糟粕”的毒害,这就走向事物的反面——不如无书。
我们提倡创新,就是要大胆质疑,突破现成的书本知识,提出新见解,新提法,不断发展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然而,有一种现象也必须警惕,有些人只为找到商业“卖点”或政治“卖点”而标新立异,误尽苍生,这新写上去的墨迹也是不能信的。
前一篇:[阅微小品]如今的晚会还办不办?
后一篇:[阅微小品]不送那枝鸢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