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闲笔 |
[教育闲笔]“因材施教”别解
少木森
“因材施教”正解的版权当归孔老夫子,我抄《论语.先进第十一》一段话,在此为证: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之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最直观、最典型的记载。子路问的是:想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说做就做呢?!意思自然是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问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孔子却毫不犹豫地要他“想到了就去做”。在这里,孔子并没有过问他们“闻”的具体内容,而只针对不同的提问者做出了不同的针对性的指点。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翻译成现代话,大意是说:子路性格较为莽撞冒失,就要他三思而行;冉有性格忧柔寡断,就要他想到就做。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想改变他的学生的性格,只是有意让他们克服自身特点可能造成的不良结果。这确实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几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深受启迪:对待不同的“材”不仅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更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内容。而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同样讲究不同的教育方法,却只为完成同一知识体系的教学、同一本教科书的教学,难怪有人说现代人使用的是“上下拉平式的教科书和教育方法”。试想,如果孔子也这么“拉平”,孔子弟子决不可能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发展和创造,一部《论语》不可能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宝藏。
不过,我这篇短文要说的不是“因材施教”的正解,而是它的另外三个别解:
其一,因才施教。这提法很经常地被人认为就是孔老夫子的提法和思想了,其实不是,一字之易,面目全非。它是现代人“上下拉平式”的教科书和应试教育的产物,其含义是“用不同之方法,教授相同之内容,成相同之才,即相同的考试之才”。不管是优秀生、中等生或者后进生,都同用一种教科书的,尽管也搞“分层教学”、“复式教学”,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用“点拨优秀生”、“面向中档生”、“扶助后进生”等分层次教育法,因“才”施教,最终使全体学生都能努力去通过统一试卷的考试,使他们毫不例外地成为“考试之才”。我在给师范实习生讲“应试教育之弊”时,讲了我几年前发表的一篇短文《观马》。文章写的是,有一次观看赛马,挤在第一排,看得起劲,喊得起劲时,两位警察护着两位瞎子先生来到前排,要我们让位给瞎子去看赛马。扶助残疾人自是美德,我们理所当然地让了位,然后就望着瞎先生的背,而让瞎先生好好去“看”赛马。一切都发生得很合理,只是事后一想,这瞎子能看见赛马吗?如果警察不是把瞎子安排到前排来“看”赛马,而是安排到一个较静的、可以“听”到赛马的地方,是不是更好一点呢?师范实习生是敏于思考的,听了以后,说:这很生动直观地让我们联想到“因材施教”,而不是“因才施教”。应该是我们的教育要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育,就像看赛马一样,应该适应瞎子的实际,让他们去“听”赛马,而不是让他们挤到前排去适应“看”赛马。
其二,因财施教。别说,这意思人人都懂,世人如今是很难找到不识“财”的。您是否发现,如今少听到诸如“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之类的话了,倒是常听说“学生的钱最好赚”、“家长最愿意投资的就是子女的教育”之类的关于教育的新话题……这话题,自然不是空穴来风,有它产生的土壤,譬如乱收费、巨额赞助入学以及十分走俏的有偿补习有偿家教等。学校不按成绩公开公平招收学生,留足名额大把赚钱;老师课堂上留一手,课后约学生来家补课,明码标价或红包自送,收入甚为丰厚。再譬如,有关部门或在学校收取学费中搭车收费,或要求学校师生人手一册地征订各种只待回炉的根本与学校毫无关系的报刊杂志,或举办各种高收费的而不负责任的学习班、研讨班,或到学校推销与教育无关的产品,还有保险啦、赞助啦、广告啦……哪一样不是瞄着“财”呢?可是,对于学校对于老师来说,一茬子学生就是一茬子庄稼。“因财施教”者,在庆贺收入丰厚时,是否反省过,这一年误了多少该好好成长的庄稼吗?
其三,因柴施教。这首先是对学生人格的污辱和伤害,他们把学习差的学生说成“木”、“柴”等,然后搞“分流班”,公开里叫着“因材施教”,背地里说是“因柴施教”。既是“柴”就难于造就,就放任自流。“分流”成了“自流”,误人子弟是肯定的。
警惕:“因材施教”的这三个别解啊!
前一篇:[教育闲笔] 观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