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
[size=14][size=14] 止水难涉又不得不涉[/size][/size]
——读少木森禅意诗系列
许莉/文
读过海德格尔的人,不会忘记他那些著名的论断。他认为,诗(注:真正的诗)不是诗人刻意写出来的,而是“自然”借助诗人的思维而“显现”出来的,“诗人道说是对(自然)这种暗示的截获”。这也就是我们传统里就常说的“灵感可遇不可求了”。
是的,很多时候,我觉得诗的写作,技巧在其中的位置微乎其微。一个人,可以用适合或者不适合自己的语词方式说出内心的秘密,对周围事物的发现乃至对梦想的理想和仰望。这种纯粹自然的文字行为,可以说是最为朴素也最结实和真诚的写作。一个真正意义的诗人,不一定是一个产量极高的诗写作者,更不是那样能适应和迎合所谓“社会主流意识”的人,他应该是在个人的人生路途中边走边看、边走边唱,无意中就“唱”出了一些“诗”来。这样的诗,就成了他的心声,其实也是他真实生活的旅伴了。字里行间必然就充溢着爱与梦想,也伴随着一些痛与忧伤,读来就令人心有所动,心起涟漪。
少木森爱写禅意,写拈花观鸟,写风雨人生,写友情亲情或男欢女爱,都像是透过一层捉摸不透的东西,去阅读和触摸更深处的生命奥秘。可以说在他这几组总题为《禅意诗》的诗里,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它是“一种接近或者说贴靠生命、命运、爱与梦想,疼痛与现实的理性写作。”是“一种可以释放心灵隐秘,打开命运、人生和梦想之门的情感、意绪”。他的文字轻盈、淡雅、精致,而又有着非常动人的人情和人性的温暖色泽。这就是少木森自己说的:“禅,就在生活中。禅,就是生命本身了。”当然,他也把“禅”和“禅意”做过这样的解读:“禅,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禅意,是生存智慧对生存的一种个性化发现。”
可以说他对禅的解读是深刻而独特的,所以他所弄出来的组诗确有“禅性禅理”在闪动着,我们只要读一读诗题,诸如《禅意诗之〈坚持〉》、《禅意诗之〈随风而去〉》、《禅意诗之〈合欢〉》、《禅意诗之〈仰头〉》、《禅意诗之<忘忧草>》《禅意诗之〈玄想〉》等等,似乎就有所感悟了。再读诗,自然又是另一番的滋味在心头了。
他这些组诗在新浪网发表后,我看到一些解读他的诗的贴子,都说得颇准确也颇耐读。我周围的几个朋友更是对少木森的诗每贴必读,并多有讨论。总体认为少木森的心情是平和的,目光却是有穿透力的。“他的《说一个童话》写那种几乎到了‘左手不相信右手’程度的‘信任危机’,让人全身发冷”;“《对谁含笑》所写的‘美好的脆弱’,令人扼腕”;“《蒲公英》写尽‘我们有如童蒙,谁识生存滋味’,让人深思”;“《弄错情绪》征询着我们‘对现实逃逸的那种心情,你有没有?’”这些看过去都不是“出世”而是“入世”的问题,却在此中真能读出一点“超然”、“超脱”的禅意来。我以为,这就是少木森常说的:“人生不可能没有不如意处,但有一种境界就是对不如意要做到不经意,如扫帚扫去落叶,如拂尘掸去尘埃。”应该说,这样的禅意禅境诗,确实具备了思想的深度和诗意的智慧,从而使文字有了一种丰厚的立体感和张力。 当然,也有人埋怨少木森的诗“不通俗”,“要读几遍甚至十遍,谁还去读。”
少木森的诗的确不是“通俗的诗”,可我想问:“诗有通俗的吗?”
我借用朋友的一句话来说读少木森禅意诗的感觉吧:“他的诗有一种止水难涉而又不得不涉的韵味。”
我觉得对诗有真正接触,并对诗有所期待的人,会想读这样的诗的,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我期待诗人少木森能持续地为我们写出更多这样的诗。
——读少木森禅意诗系列
许莉/文
读过海德格尔的人,不会忘记他那些著名的论断。他认为,诗(注:真正的诗)不是诗人刻意写出来的,而是“自然”借助诗人的思维而“显现”出来的,“诗人道说是对(自然)这种暗示的截获”。这也就是我们传统里就常说的“灵感可遇不可求了”。
是的,很多时候,我觉得诗的写作,技巧在其中的位置微乎其微。一个人,可以用适合或者不适合自己的语词方式说出内心的秘密,对周围事物的发现乃至对梦想的理想和仰望。这种纯粹自然的文字行为,可以说是最为朴素也最结实和真诚的写作。一个真正意义的诗人,不一定是一个产量极高的诗写作者,更不是那样能适应和迎合所谓“社会主流意识”的人,他应该是在个人的人生路途中边走边看、边走边唱,无意中就“唱”出了一些“诗”来。这样的诗,就成了他的心声,其实也是他真实生活的旅伴了。字里行间必然就充溢着爱与梦想,也伴随着一些痛与忧伤,读来就令人心有所动,心起涟漪。
少木森爱写禅意,写拈花观鸟,写风雨人生,写友情亲情或男欢女爱,都像是透过一层捉摸不透的东西,去阅读和触摸更深处的生命奥秘。可以说在他这几组总题为《禅意诗》的诗里,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它是“一种接近或者说贴靠生命、命运、爱与梦想,疼痛与现实的理性写作。”是“一种可以释放心灵隐秘,打开命运、人生和梦想之门的情感、意绪”。他的文字轻盈、淡雅、精致,而又有着非常动人的人情和人性的温暖色泽。这就是少木森自己说的:“禅,就在生活中。禅,就是生命本身了。”当然,他也把“禅”和“禅意”做过这样的解读:“禅,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禅意,是生存智慧对生存的一种个性化发现。”
可以说他对禅的解读是深刻而独特的,所以他所弄出来的组诗确有“禅性禅理”在闪动着,我们只要读一读诗题,诸如《禅意诗之〈坚持〉》、《禅意诗之〈随风而去〉》、《禅意诗之〈合欢〉》、《禅意诗之〈仰头〉》、《禅意诗之<忘忧草>》《禅意诗之〈玄想〉》等等,似乎就有所感悟了。再读诗,自然又是另一番的滋味在心头了。
他这些组诗在新浪网发表后,我看到一些解读他的诗的贴子,都说得颇准确也颇耐读。我周围的几个朋友更是对少木森的诗每贴必读,并多有讨论。总体认为少木森的心情是平和的,目光却是有穿透力的。“他的《说一个童话》写那种几乎到了‘左手不相信右手’程度的‘信任危机’,让人全身发冷”;“《对谁含笑》所写的‘美好的脆弱’,令人扼腕”;“《蒲公英》写尽‘我们有如童蒙,谁识生存滋味’,让人深思”;“《弄错情绪》征询着我们‘对现实逃逸的那种心情,你有没有?’”这些看过去都不是“出世”而是“入世”的问题,却在此中真能读出一点“超然”、“超脱”的禅意来。我以为,这就是少木森常说的:“人生不可能没有不如意处,但有一种境界就是对不如意要做到不经意,如扫帚扫去落叶,如拂尘掸去尘埃。”应该说,这样的禅意禅境诗,确实具备了思想的深度和诗意的智慧,从而使文字有了一种丰厚的立体感和张力。 当然,也有人埋怨少木森的诗“不通俗”,“要读几遍甚至十遍,谁还去读。”
少木森的诗的确不是“通俗的诗”,可我想问:“诗有通俗的吗?”
我借用朋友的一句话来说读少木森禅意诗的感觉吧:“他的诗有一种止水难涉而又不得不涉的韵味。”
我觉得对诗有真正接触,并对诗有所期待的人,会想读这样的诗的,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我期待诗人少木森能持续地为我们写出更多这样的诗。
前一篇:与少木森谈诗/柳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