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余华谈《百年孤独》
(2020-11-30 14:21:00)莫言推荐的震撼经典,余华推崇的天才之作,值得一读,错过可惜
无用之用
著名作家莫言先生曾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这种无用,并非真实的毫无用处,而是一种类似于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存在。
没有它,可以活,但拥有它,灵魂会被滋润,你会感受到一种愉悦感。
很幸福,很温暖。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日复一日在生活中颠簸,没有新鲜感。但阅读文学作品却会为我们的生活换一种打开方式。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跟随主人公走进他的人生,体验他的悲欢。我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经历感动,一起熬过痛苦。身虽不能至,心却已往之。
然而,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常会遇到不知道选择哪本书的困扰。就像莫言说的:“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书太多,读不过来。”
更有甚者,很多人在纠结到底该读哪本书的时候,消磨了时间,最后,好不容易兴起的读书的兴趣,也消失了。
那,与其让我们读书的热情在选择困难中消磨,不如直接去参考大咖的书单。看看他们推荐的书,也离他们的世界更近一些。
而今天我们选择的就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推荐的一本文学经典。
莫言说:“我读这本书感觉是震撼。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紧接着感觉到遗憾,我为什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呢?”
莫言口中的经典
莫言口中的这本经典,就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这本书描写了一个把孤独写进基因里的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他们孤独地生,孤独地死。他们苦于孤独,却没有办法借助外力,或者自我开解。他们只能在孤独的支配下,顺着时光慢慢老去、消失……
除了一个个主人公个人经历的浮沉,我们还可以从家族成员们经历的种种,以及这个家族的兴衰变迁中,窥见百年来,拉丁美洲风云变幻的历史。基于此,这本书也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从问世至今,这本书也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全球累计卖出了超过五千万册,影响了众多读者。
《活着》的作者余华说:“《百年孤独》我读了三遍。这是一本天才之作。”
阿来说:“《百年孤独》颠覆了我对小说的理解。”
三毛说:“我的看法是除了中国的《红楼梦》之外,在西方作品里,《百年孤独》是这百年来有趣的一本书。它可以让每个人阅读、了解和欣赏,念他这本书,如入幻境,痴迷忘返。”
《纽约时报》说,这本书是《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字。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可对这样一本被很多人奉为至宝的绝世佳作,读者对它的态度却是两极分化——爱它的人爱得深沉,不愿意读它的人,却嫌它晦涩复杂。
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本《百年孤独》在故事剧情推进的过程中,涉及人物众多,人物的名字也很复杂,甚至家族的第二代、第三代人还常常采用相同的名字。稍不注意,很多人就会搞不清楚人物关系,弄不清楚剧情的发展,看不透相似名字下,人物不同的命运。因此很多人都对这本书望而却步。
相逢恨晚,却也恰逢其时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一本书带给我们的价值,并不一定要我们看完它,才能感受到。
莫言就曾提到过,虽然自己的创作深受马尔克斯的著作《百年孤独》的影响,但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本书读完。
理由是:
当时读不完,是因为刚翻开书看了几行,就有了创作的冲动。小说里的人拿着磁铁在大街上行走,把每家每户的铁盘、铁钉子都吸出来跟磁铁走。这么夸张的细节,我们生活中太多了。这种魔幻主义创作把我在农村这些年的积累给激活了,因此,没等把这本书读完。我就放下开始写小说。
灵感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不会随你心意出现在你想要的每个瞬间。
但还好,灵感是有可能被触发的。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一个关于磁铁的故事,直接把莫言厚重的回忆搅动开来,拉出他身为作家最需要的那一部分。
莫言如鱼得水,文思泉涌。
而作为不是职业作家的我们,也可以在这部宏伟的巨著中,捕捉到触动之处。
也许你会因为一句话触动。你可能在看到“面对着面,彼此凝视,在静谧中相爱,并不比当初在癫狂中相爱逊色。”时,突然开始沉默。
也许你会这个家族的缘起和终了都遇见一个长尾巴的孩子而感到唏嘘。
也许你说不出具体因为哪个地方触动,就是感觉在看的时候,就激起一阵情绪波荡……
但阅读一本好书的魅力不正在于此吗?
一本好书,不是一个平面,让人一览无余,看过就忘。相反,它像个万花筒,看多少次,就有多少种不一样的样子。
就好像,它在那里,就是魅力本身。
作为一本好书,它甚至不需要你一次看完所有内容,也不要求你一次看懂。但只要你看,他就能激发你的灵感,给你全新的感受。
很喜欢豆瓣上一篇《百年孤独》高赞的书评。
他说,自己曾在年少,作为一个故作孤独的人时遇见《百年孤独》。他读不懂书里的故事,看不清人物的悲欢。
可当时光流逝,当他变成一个真正开始明白孤独的人时,再次阅读,就像抓住了宝藏。
相逢恨晚,却也恰逢其时。
但无论如何,这本《百年孤独》都是值得我们带回家的一本。
放在家里,拥有就是安心。随时去读,随时感受。
一本书,见世界。
一本书,慰人心。
最后,愿你把与《百年孤独》的相遇,当作一次次美丽的邂逅,每次都有新感受,每次都是全新的一次,也永远期待下一次遇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