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让袁鹰同志这样牺牲
每天守着中央台看《在那遥远的地方》,昨晚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完了之后,无法释然,一个问题纠结于心:导演为什么要让美丽的袁鹰同志这样牺牲?
先来看看袁鹰同志是怎么牺牲的。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袁鹰(袁鹰高中毕业后入伍,是昆仑山军区医院的护士),在上大学之前,再一次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昆仑山圣女峰哨卡(圣女峰一年有八个月大雪封山,与外界隔绝),为驻守边防的战士们例行体检,并和他们依依惜别。下山途中,碰到徒步求救的拥军模范阿迪江大叔,大叔告诉袁鹰,他家遭遇雪灾,羊已全部冻死,进出的道路被封,女儿卧病在床,没能跑出来,情况非常危急,请求山上的部队救援。袁鹰了解情况后,马上要同行的司机开车送身体虚弱的大叔回哨卡,她自己则决定徒步去救大叔的女儿。在司机和大叔一再说明此去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她还是坚持自己一个人去救人。于是,司机送大叔回哨卡,她则背着药箱,艰难地朝茫茫雪山走去……
看到满屏飞雪,我想,完了,袁鹰同志肯定有去无回了,导演肯定是要让美丽的袁鹰变成雪山上的雪莲,永远开放在美丽的昆仑山上,永远开放在战士们的心里了。
果然不出所料,袁鹰同志消失了。司机和大叔回到哨卡,留守哨卡的战士急忙下山寻找,他们救出了大叔的女儿,但是没有发现袁鹰。在别处救灾的战士们回营,得知这一紧急情况后,立即出动搜救。他们兵分几路,在茫茫雪地里呼喊,山不应,雪无声……最后,他们终于看到了,远远的雪山之顶,袁鹰同志,跪下身子,面朝昆仑山起伏的山峰,以一种虔诚的姿态,化为雪山上一尊神圣的雕像。
袁鹰同志就是这样牺牲了。她连大叔的家在哪都不知道,就一个人迎着风雪,义无反顾,向前,向前!至于路在哪里,人在哪里,方向在哪里,这些都可以不管,她心里只有一个单纯的念头,就是远方有人需要她,赶快走,赶快去救人。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确实可歌可泣,她的死,是为人民利益而死,重如泰山。袁鹰在整部戏里,都迸发出一种永恒的革命激情,张扬着一种无畏的革命精神,她热情,纯洁,勇敢,无私,是战士们心中的美丽女神。导演想以袁鹰同志的牺牲,以一个美丽生命的消失,构筑一个悲壮的结尾,来震憾观众的心灵,升华全剧的主题。
我认为,导演这样安排袁鹰的死,实在是很拙劣。一方面,他完全可以让袁鹰同志不死,让她去读完大学,学好本领,回到哨卡,继续干好革命工作,这样也丝毫不会影响袁鹰的光辉形象,不会影响全剧高昂的主题。另一方面,即使一定要安排袁鹰同志牺牲,要渲染一种震憾人心的悲壮,也不能让袁鹰这样盲目地去死,这样安排,是对她光辉形象的一种伤害。这就好比一件美丽的宝贝,原来珍藏得好好的,突然,毫不经意地,就让人打碎了,破碎的过程是那么地不合情理,让人无法接受。
我很难认认真真坚持看完一部电视剧,这部戏,我从头至尾,一集没落,好不容易辛辛苦苦看完,心中竟有不平之气,这又何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