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有条东大街,街不长,不足一里,而步入其间,能感受到岁月的悠长。
街心麻石已被车轮和鞋底磨得发亮,两侧青砖被雨水和汗水浸润出油灰色,一千五百多年间,或许石板砖瓦已换了几茬,但南宋时代街面的特色始终保留着。
木闼子门、花格子窗、青砖墙、黑瓦顶,门面挨着门面,店铺对着店铺,坐在店主的竹椅上,望着街巷,把我的思绪拉回了宋元明清,眼前竟然浮现在文艺作品见过的市井烟火——金莲碎步的老妪、锦缎裹身的富绅、罗裙飘逸的少妇、稚嫩蹒跚的孩童、拄着算卦幡的瞎子、挑着货郎担的壮汉……影子般的出现,影子般的消失。
呵呵,好一场穿越啊。
东大街成为如皋古城的繁华商业之地,得益于其位于河网之中,大街之东过城门即是外城河,大街之中与内城河十字交叉,街区北面是如泰运河,在长期以水路为商品运输线的年代中,东大街因水而生,因水而发展。
上片为东大街横跨内城河的迎春桥,桥面足有五六米宽,与街面平齐,河的东西两岸也有宽敞的场地,可以想见,古时这里船舶往来、货物集散的热闹场面。
风化的石狮锁住了岁月的皱纹,瓦间的枯草低吟着时代的沧桑,它们是可触摸的档案,它们是可聆听的历史。
可惜,游客太少了。据说,前五六年,曾火热过,旧时“前店后工场(居住)”的格局被合理利用,旧场景,新布局,古拙中有时尚,旧物中含新意,大概是外来客源有限的缘故,经济效益成了东大街保护、利用和发展的瓶颈。
(一家时尚店,透过锁着的玻璃门拍到中间花圃和后面的吧屋)
东大街东首直通古城东门(靖海门),现古城墙和城楼已部分修复,内设国内首家丝毯艺术博物馆。手工丝毯织造是如皋非文化遗产,为中国南派丝毯风格代表。
(古城墙及靖海门)
(如皋织造的挂毯《和平的春天》,1986年以国家名义赠送联合国,纪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成立四十周年。此幅为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藏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