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听说哈尔滨有个“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回到哈尔滨次日一早,便兴冲冲地赶去了。
对巴洛克艺术了解不多,不过,十余年间,在欧洲数十个城市中,见识了巴洛克艺术在建筑上的运用,对它的主体豪华、平面多样、曲线流畅、装饰浪漫等特点印象十分深刻,而面前的建筑很难与其对上号,大多数建筑的主体结构还是中式的四合院,只是在高墙、门窗、女儿墙、外饰上有西方建筑的元素,“中华巴洛克”的名称总觉得牵强。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在哈尔滨老道外,老道外是哈尔滨发源地,上世纪20年代,一些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在此购地置屋。他们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同时也欣赏西方建筑的华丽美观,于是,一幢幢带有西方建筑元素的四合院及其异化建筑在这片土地上诞生。
不得不说,哈尔滨将这些历史建筑及时地保护和利用,是值得赞赏的。它们毕竟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洋为中用”的产物之一,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现已打造成多元文化旅游商业街区,我用手机拍了些照片,着眼点还是西方建筑元素,因为这是它的亮点。
(原“义顺成票号和义顺源货栈”,建于1922年)


(原“哈尔滨小铺”,经营杂货)


(原“顺源当当铺”,同一院内还有杂货店、粮店、成衣店等)




(原“天利东绸缎店”,建于1925年)



(老字号商号“哈勒滨饭庄”)
(哈勒滨饭庄大院内,下同)

(原“福德永商号”,经营鞋帽,建于上世纪30年代)
(老道外大戏台)
(大戏台北建筑侧墙的“老茶馆”画和“车夫”铜雕)


(原系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的私宅,门楣书“世昌应”)
(世昌应大院内)

(世昌应大院旁的其他建筑)

(原“李家大院”,系“东三省官银号”哈尔滨分号总经理李炳勤私宅,建于1925年)
(原“福义永北坊”,经营粮食,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末)


(原“天棚大院”,粮食期货交易市场,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末)


(不知道名称的建筑)

历史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愿哈尔滨的这朵花开得更好,让人们在领略百年前风情的同时,悟心,怡情,乐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