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都有“冬季到东北去看雪”的念想,可总是未能成行。
去年十二月,下决心要去,可旅行社不予接待,早就过了65岁年龄限制了。好在长期打交道的“途牛”开了条通道,提交《免责声明》后,有了参团的资格。
这组《冬季到东北去看雪》的博文,记录在冰天雪地中的视觉和感觉。第一篇,也是第一站,看看哈尔滨的夜色。
哈尔滨的夜幕落得真早。下午四点半在酒店放下行囊,窗外的街道已经昏暗了,店铺的霓虹灯亮得有点晃眼。问服务生,得知圣索菲亚大教堂离酒店只有十多分钟路程,便与太太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出门了。
零下15°,从没有在这么低的气温中生活过,好在没有风,全身裸露的只有两只眼睛,也就觉得“还好啦”。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座东正教教堂。沙俄侵占东北时,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驻扎哈尔滨护卫中东铁路,1907年在此建木结构的随军小教堂,1923年重建现规模的砖石结构教堂。建筑风格为融入俄罗斯元素的拜占庭式,洋葱头穹顶,帐篷式次顶,清水红砖墙,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1996年夏天,在去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参观访问时,曾在哈尔滨住过,可那时教堂还被用作商业职工住宅,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听说,第二年后才恢复了它的外观,内部则改变教堂功能为建筑艺术博物馆了。

(此片是太太用手机拍的,色彩还原次些,清晰度好。下面标有的,均系太太手机拍摄)

(看到积雪了)
(教堂西侧的圣索菲亚铁塔)



(塔廊中看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不远,是哈尔滨最繁荣的商业街——中央大街,25年前到哈尔滨时,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这条大街。那时国内城市去得不多,一直以为上海是独一无二保存着成片西洋建筑的,真没想到,哈尔滨也拥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西方建筑群。




(大街上的俄罗斯风情依然)


(新年快到了,大街上在建的冰雕)
中央大街的灯光为哈尔滨的夜色添上了温柔的一笔,它不像上海南京路用霓虹灯装扮五光十色,而是用单色的泛光突出西方建筑的美,文艺复兴时期的典雅、巴洛克式的奢华、折衷主义的杂烩……无形的寒冷在有形的暖色调中也不再那么逞威了,至少在心理上是这样的。
中央大街的光流动在花岗岩方石上,淡雅得可爱,帅哥靓妹的身影凸显在朦胧的光中,真喜欢这一幅幅冬夜的画,只是委屈了按动快门的手指,它已冻得不那么听使唤了……
呵呵,冷并快乐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