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济门进入古城,沿东门街到太平路,映入眼帘的,全是牌坊,直觉告诉我:潮州是以牌坊为装饰建筑打造古城的。
细看了几座牌坊,有朝代,有姓名,有身份,感到误判了:这些牌坊是存在过的,大概为装点古城从他处集中重建于此。
后在甘露茶座前,请教当地老者,惊诧得知:这些牌坊在这里已存在几百年了,只是重建了而已。
呵呵,一两公里的大街上有22座牌坊,且是自古有之!
潮州城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中心,州、路、府治所在,达官名臣多集于此。太平路北端为潮州府衙,南止于南门古,是古时最有名的“大街”。
为纪念有功名有政绩的先贤,自1517年太平路建第一座“柱史”坊起,明清两朝在太平路建过43座牌坊,平均每隔35米就有一座。
(老照片。包括以下的老照片,均来源于网络,谢谢原作者)
到1950年,太平路尚存古牌坊19座。因当年年底,发生旧构件坠落伤人事件,1951年全部被拆除。所幸的是,拆除前留了照片等,为2004年起的修复工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大统制”坊,为明兵部尚书、三边总制翁万达而建,1563年立。下片为老照片)


(“侍御”坊,为明进士、苑马士卿成子学而建。下为老照片)


(“节镇三省”坊,为封知县增知府陈以贲、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而建。下为老照片)


(“节镇三省”坊另一面,额为“诰敇重封”)

(“宗伯学士”坊,为明礼部尚书黄锦而建,1643年立。下为老照片)



现在,古城中,东门街有4座牌坊,太平路有18座,按朝代分,明代18座,清代4座,全为旌表功能的牌坊,主要是功名、职官、敕封类型。太平路因牌坊林立,被人们昵称为“牌坊街”。
太平路上有重修的牌坊,还有数口古代的公用水井。
(东门大井,始建于宋熙宁八年<1075>年,历代均有重修,碑刻六幅为证)
(开元大井,估计在唐代建开元寺时就存在)
太平路两侧建有南洋骑楼建筑,鳞次栉比
,应是清末民初始建的。
古时的官府大街,近代的商业大街,现代的文旅大街。
时间有限,把心思放在牌坊上了,怠慢了美食家、购物狂,只拍了几张,原谅哦。



潮州古城,拥挤着唐宋元明清及至近代现代的元素,穿透牌坊柱梁空间,看天上地下,厚重的历史堆叠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九天,走了广东十一个城市,匆匆进,匆匆出,粗糙游,粗糙写,十分感谢朋友的陪伴和阅看。
预祝新春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