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炮台旧址位于东莞虎门海口东岸,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古炮台,曾是鸦片战争古战场之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此将康熙年间建造的南山炮台扩建成现存规模,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毁,1843年恢复,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破坏,1878年修复。
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展现了爱国将士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没了战火,没了硝烟,可是,走入券顶炮位、抚摸生锈铁炮、爬上残缺护墙、钻进炮位暗室,炮声仿佛响在耳畔,炮弹恍若飞在眼前……
沉重的历史返回到那一页,看到的是:清府的懦弱无能、将士的英勇刚强,读到的是:落后,就会挨打。
(券顶暗炮位。威远炮台共有26个)
(暗炮位中的前膛铁炮。此尊炮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广东佛山制造,1993年出土于靖远炮台旧址)
(此铁炮比上图重一倍,是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
(可调节铁炮位置的支架)
(炮巷,左为券顶暗炮位,右为护墙。炮巷有三百多米长,输送士兵和弹药)
(护墙上设有枪眼,一旦炮位失守,可射击上岸敌军)
(露天射击孔)
(旧址中诞生的新生命)
(露天炮位。威远炮台共有3个)
(外观成排的券顶暗炮位,身后是现代新建的珠江虎门大桥。昔日梦魇已作古,今天屹立民族林)
(炮孔无声却有声)
(炮台后的“海战博物馆”,建筑平面呈木棉花型,木棉花亦称英雄花,为守卫国家疆土献身的人,是真正的英雄啊)
加载中,请稍候......